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科技成果

第五节 科技成果


一、科技试验及应用
  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农场虽设有试验站,良种站、科研站。由于农场体制多变, “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科技工作时断时续,科技成果不明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尊重科学,尊重知识,1979年至1983年的五年中,成功地试验出优良品种10项、科研成果一项。推广的结果,粮豆单产提高1—2成,从1983年起小麦由历年平均亩产二百斤提高到三百斤以上,大豆平均单产也提高到250斤以上。
             试验推广效果



  二、科技文录
           一九八三年发表的试验论文



           八五九农场一九八三年大豆单产
               261斤栽培技术总结
                 李求欣
                  一
  一九八三年农场播种大豆155,000亩,总产20,230吨,平均亩产261斤,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比丰收的七五年产量增长14%,比去年增长26%。
                  二
  获得大豆丰收的主要原因有四条:
  (1)入夏以后出现了有利大豆生长的气候因素。从六月一日到九月十五日,107天的有效生育期内,雨水调和温度适中,大小降雨过程64次,大于5毫米的有17次,合计308.5毫米,其中六月份九次降雨量111.1毫米。七月五次降雨105.7毫米,八月四次降雨85毫米,九月一次降雨5.6毫米,既没有旱象也没有涝象(局部生产队;如26队有涝象),满足了大豆对水份的要求。今年气温不高,但能满足需要大于1O℃的有效积温2354℃,七月平均温度20℃,九月一日到二十日前的气温又不低,大于15℃,适宜大豆生长。秋天,各类大豆都没有遭霜害。
  (2)农场党委落实了各项政策,全场上下,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了,例如大田管理,责任到人,一包到底,秋天验收,十几万亩豆田出现了:“一望崭齐豆叶秀,难见杂草冒出尖”的清秀场面。预定于八月二十日验收,农业科集合分场副场长、农艺师,对155,000亩大豆逐块验收。符合管局标准的(20米垄长一棵草)给予通报表扬,好的发奖金,不合标准的受批评,罚款还要返工。
  (3)农业生产技术措施比较科学了。
  经农场和分场农艺师多次讨论,由场长和农业副场长逐条推敲,并拿到队长学习班讲解,制定后作为文件下发。今年的技术措施方案,是本着量力行事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推广新技术,凡是通过努力能办到的,就写进技术方案,暂时还办不到的就不写进去。凡是写进去的就必须彻底执行,不容含糊,不执行的给予某种形式的制裁。例如;侧深施肥,实行“种、肥分施、侧三深四”的技术要求,使1,600吨化肥比较科学地施到土里了。豆播时部分生产队少数地段没施上种肥,第二个复叶以后就看出了,立即责令补追化肥。同时追查播种机手,作出处理。凡是追了肥的植株虽矮一些,但产量影响不大,又如豆种含水量大,农业科根据化验结果要求在三月初进行低温晾晒,达到14个水份,结果大家都办到了。
  (4)增施了化肥。增施化肥是今年采纳许多先进技术中效果明显,增产最多的一项措施,计用二铵1,600多吨,每亩8—12公斤,据调查,施用二铵,平均亩增产50—60公斤,折合每公斤化肥,增产6公斤1,600吨化肥,可增产9,600吨以上大豆,纯盈利440万元。
                   三
  今年大豆生产的具体措施:
  (1)积极实现轮作换茬。目前的轮作形式绝大多数是:麦、麦、豆,少数是麦,豆、杂,还有一部分是:麦,豆,杂。今年的大豆75%是种在新茬上,25%是重茬。
  (2)翻深、耙透、捞平是整地的原则。耕地形式主要是“翻垡”黑色越冬占大豆播种面积的80%,翻深20厘米,不少于18厘米,整地着重要求耙透、耢平、不强调整细,如果强调整细将会导致土壤表面板结严重,浪费能源。许多生产队改制了“三角平地器”,耢平效果较好,整地时不准湿作业。凡是达到播种状态的地,都要经分场验收,合格后才允许播种。
  (3)种子工作抓住药剂拌种和品种搭配,豆种全都进行精选机选种,水份高的进行低温晾晒,提高活力,播前进行多菌灵加拌种双药剂,为大豆“四苗”打下良好基础。在品种布局上力求多种中、早熟品种。哈70—5179比较耐脊薄,产量稳定,适合我场大多数土地栽培、确定推广。一、二、三分场反映较好,调配明年为主栽品种。
  (4)提早备耕,适期播种,严把质量关。只有早备耕才能“播种适时”。还是在严冬就抓了播种机改装,春节刚过就抓种子准备等等。今年豆播从五月十二日开始,到六月四日完成,播期比较适宜。出苗后,先由分场对生产队逐块验收,标准由农场农业科规定,统一表格,然后农场又组织分场农艺师和副场长进行抽查。经过全面鉴定,豆种工作基本上做到了行直、株匀、播深4公分,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亩保苗在3.5万左右,但仍存在株距不匀现象,浪费土地,降低产量,约占10%到15%,这是一个可挖的潜力。
  (5)重点抓施肥。施肥是一项重点工作,秸杆还田,复种绿肥,播前施基肥常年世,但重点抓种肥和追肥,种肥要求侧三探四,追肥是补追二铵,航喷磷酸二氢钾七万亩。施肥效果明显,当幼苗展开第二复叶时,有种肥的苗色青秀长的快,无种肥的苗色苍老长的慢,往后差别越来越大,七月二十七日检查,施种肥的苗比没有施种肥的苗高70%、茎叶鲜重增多2.5倍。 (见表一:)
  从表一看出,种肥对幼苗生长有非常良好的作用,应当大力推行。秋天,从有代表性的30个地号上选取164份种肥样本,进行分析,采样方法是:在有种肥和无种肥紧相邻的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行和典型段,相邻并排取四行,两行有种肥,两行无种肥,每行采1%亩,50公厘行距的取1.33来分别捆成4束系好标签,带回架上晾干后,室内考种。每份样本考察十三个项目,记录156个据数,然后进行演算,综合分析。结果汇列于表二。表二中的数字是基本相同结果样本综合平均数。
  表二说明,施种肥比不施种肥明显增产,株高增长56.6%,籽粒增长83.6%。秸杆增长116.3%,若每亩施8—12公斤磷酸二铵做种肥,每亩就能增产140斤左右,效非常显著,值得推广,每半公斤化肥增产大豆三公斤,经济效益可观。
  详见表一、二。
             七月二十日大豆长势比较表             表一



  注:每份样本面积均为0.667m2,即千分之一亩,表中克数,相当于每亩内的公斤数。
  表一内含120份样本平均数。表2-1         施种肥与未施种肥产量性状比较表(一)


表2-2         施种肥与未施种肥产量性状比较表(二)



           1983年小麦生育期主要气象因素


表3             追肥效果汇总表



  对漏施地段,许多单位进行了补追二铵,效果也明显,收获前调查了三队、二十三队和三十二队。数字汇列于表三,
  从表3可见,施种肥比施追肥株粒重只增加4.3%,株高增加46.2%,杆增重59.3%,说明施种肥,养分前期就能利用。而无种肥,前期养分不足,生长受阻,植株矮小,但施追肥后,养分充足了,制造有机营养物质的效率提高了,籽粒中积累的营养物相对地增多,所以身体虽小储备有效能却不少。这启示我们要做好追肥工作,如若在施肥的基础上于开花前(6.25~7.5)进行一次追肥,增产效果将更会显著。
  在花期进行航喷磷酸二氢钾:亩用量150克,十月上旬收获考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初步推测可能是用量过小的原故。对照的设法是:选长相均匀地段,从中分成两半,一半喷肥,一半复盖不喷作为对照。分界处横拔30厘米便明确界限,利于复盖。复盖面积5m×5m=25m2,写好木牌插牢,十月上旬取样,从分界线处往两边各取1.33米,分别考种,每一个点取10行共采116份样本,考种结果见表3。
  表中数字看出,喷磷酸二氢钾效果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研究,查明原因、避免浪费。
  (6)药、机、人综合灭草技术。
  防除杂草,是农业生产的环节中心,它贯彻作业的全过程,灭草采用药、机、人综合治理的办法,喷药抓火候,机耕贯始终,人工常辅助。基本上改变了草荒局面,为大豆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灭草剂有氟乐灵,拉索和拿扑净三种。喷洒方式:航喷有一个飞机场,地喷用仿丹麦造的隔膜泵,本场改装的喷雾器,安在联结器上,后面拖带三台轻耙,铵氟乐灵面积82.900亩,喷拉索89,100亩,喷拿扑净12,000亩,合计134,000亩。但是光靠化学除草是不能结束草荒局面的,还需要机人配合,机耕作业是灭草措施的主体,常年进行。翻地是重要的灭草措施,另外还搞了播前封闭除草,苗前耙130,000亩,蒙头土6,200亩和部分苗后耙。机械中耕也是灭草的重要措施,熟地都进行三遍中耕,面积140,000亩×3=42万作业亩,中耕机行间安补三根杆齿,错开位置护苗带15厘米,耕深41厘米,照垄及早进行,即灭了草又松了土,效果很好,达到了地暄、土潮,热呼呼,保墒防涝发根快,一举多得。最后一遍结束要早,减少伤根,配带小鸭掌快速飞土,培小垄压住苗眼草。人工锄草用以补助药剂和机力达不到的地方铲苗眼草,割大草。人工管理一包到底的面积227,000作业亩,对大豆丰收起了重要的作用。8月20日验收时15.5万亩豆地85%符合管理要求(20延长米不超过一株草)野燕麦,兔丝草等恶性杂草,主要靠人工拔除,生产队收购,统一销毁的办法。
  (7)人割机拾战到底,高速优质抓并铺。
  豆收从九月二十日开始,到十一月五日结束,历时45天,抢在大雪前全部收割完,收割方法以人割机拾为主,康拜因直收为辅。提早开镰时间,打了主动仗。人割面积12,000亩占75%,规定每平方米损失不超过4粒(折亩损失1市斤)为一等,亩报酬1.20元,损失5粒的亩付酬1.10元,损失6粒的亩付酬1,00元,平方米损失超过6粒要罚款,返工。十队要求不带根,带根每根罚0.10元。一队放“人字铺”通风易干,泥花豆少,豆铺中严格驱除“黑星星” (龙葵)拾禾器前再安一套拔牙齿,有利去掉泥土块、拾前三铺并一铺,待水份达14%时突击抢拾,大大减少了泥花脸,品质明显提高,为多出口、卖好价创造了条件。
                    四
  为稳定和提高现有的高产水平,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克山、学宁安,学兄弟农场、制定好生产措施,推广以下五条新技术:
  1、推广深松耕法。平翻深松,优点很多,抗旱、防涝,要普遍推广。
  2、进一步施好种肥,推广初花期施追肥措施,在伏秋翻地时,实施“垄下深松施底肥”为后年大豆做好准备。
  3、大豆生产用种,全部拌钼酸铵和多福合剂。花期喷灭菌剂和杀虫剂。
  4、试行精量点播。
  5、更新品种,主栽红丰三号,搭配九丰一号和哈70—5179。
                 JQP——1.5型
               秸秆切碎抛撒机试验报告
          ——八五九农场修造厂——姜亦培、张宝珠
  一、简介
  该机系以八五○农场生产使用的JQP——1.5型秸秆切碎抛撒机为样机,并在八五○农场使用总结的基础上,我们保留其原设计的长处,重新设计克服其不足,对之进行了局部的改革。其具体改革的部位简述如下:
  1、去掉了原机传动箱的避震装置。
  2、原机传动系采用锥齿轮时换向,两级增速直接传动,使用中由于速比过大,造成传动箱温升过高,且中心线不易调整及方向传动轴过长,出现传动不平稳等缺陷。为此,我们将传动箱由原两级增速传动改为一级锥齿轮的换向增速传动,第二级改用三角皮带增速传动,取主动皮带轮直径为420毫米,被传动皮带轮为¢192毫米、且将传动箱前移380毫米。通过实际工作证明较直接传动平稳而温降低。
  3、对万向传动轴的改革
  ①在长度的基础上缩短了380毫米,减轻了重量,增强了传动的稳定性。
  ②将原伸编轴部分的花键传动改为六方轴传动,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加工成本,减轻了另件重量。
  ③加长了升降调整机构的外壳及立轴,扩大了地隙的调正范围,改变了工作性能。
  二、结构特点
  该机系采用传统式机械原理,具有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通过实践证明:运转灵活,传动平稳,强度可靠,噪音小,故障少,调整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动力少等优点。秸秆的切碎长度在150厘米以下者占80%左右。抛撒宽度为3—6米,基本满足了农艺要求。JQP——1.5型秸秆切碎抛撒机适合于国营农场及人民公社使用。
  三、应用范围
  本机可用东方红75/54履带式或铁牛—55轮式拖拉机牵引作业。以其高速回转的动力,将收获后铺放的作物(主要用于麦秸、豆秸。玉米秸的拣拾、切碎、抛撒)秸轩拾起、切碎后较均匀的抛撒在田间,以完成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
  四、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基本结构
  该机主要由机架,升降调整机构,行走轮、滚筒总成,超越离合器总成,传动部分及传动箱总成,万向传动装置,纵向定刀总成及横向定刀总成,罩盖总成及导向叶片等组成。
  1、机架部分:由槽钢、角钢焊接成短形钢性架,其前横梁上固定有纵向定刀总成和横向定刀总成,回转滚筒总成,超越离合器总成及传动轴都分别装置在机架中间架板和轴承座上。
  2、分降调整机构:此机构外壳(方形管)成钢性焊接在机架的左右侧,通过手动调整丝杆可调整回转滚筒的离地间隙,以达到拣拾、喂入和运转的最佳效果。
  3、行走轮:规格为32×6的胶质气胎轮,具有较强的减震性能,用以支持整机的重量,以完成作业和运输的需要。
  4、万向传动装置:它介于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与传动箱主动轴之间,为一传递动力部件。传动轴与介轴连接部位采用了横断面六角形的结构,简化了加工工艺,相应的增加了抗弯扭矩。万向节十字轴总成采用CA—10解放牌汽车传动轴的十字轴总成,使用强度安全可靠,便于更换和修理,
  5、传动箱及传动轴部分:传动箱固定在机架前横梁左端的座板上,由一对锥形齿轮组成,以作小比例的增速和改变传动方向。传动箱右梁输出轴端装有大直径皮带轮为主动轮,以提高传动的传速,使回转滚筒获得平稳的工作转速。这一结构有效的避免了传动箱因增速过高而发热,增加磨损和产生较大的噪音,从而使传动平稳,噪音小,减轻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6、超越离合器总成:超越离合器采用形式为滚柱式,它介于传动轴和回转滚筒之间,装在滚筒轴左端的飞轮左侧,用万向节头和传动轴相接,当拖拉机切断动力后,由于超越离合器的作用,滚筒借助于本身惯力作用而继续回转。但此时传动轴,传动箱中锥齿轮付及万向传动轴与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便马上停止转动。操作可靠,有效的减少机件的磨损和损坏。有利于地头转弯及下次起步,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切碎和抛撒效果。
  7、滚筒总成:回转滚筒装在机架中间座板上,两端由两口(1312)双列向心球轴承支承,中间为一空心轴,在其外表面上纵向均布四条支承板,上面配置40片交接的前弯形动刀片,沿轴向呈双头螺旋形对称排列。滚筒轴左端装有惯量很大的飞轮,对于滚筒工作起稳定平衡作用。
  8、横向定刀总成;牢固在机架前横梁的下缘,同回转滚筒的动刀相配合,以切碎纵向喂入的秸秆。
  9、纵向定刀总成:牢固在机架前横梁内侧,同回转滚筒的动力相配合,用以切碎横向喂入的秸秆。
  10、罩盖总成;罩盖是用厚度为2毫米的薄板制成,罩在回转滚筒上面,用以控制被切碎的秸秆沿一定方向运动,不致乱飞。
  11、导向叶片;用2毫米薄钢板制成的6片弯曲的导向叶片固定在罩盖上方的后部,成左右对称排列,弧背向内,出口向外,被切碎的秸秆的沿罩盖的曲面上滑,经导向叶片的弧形滑道,成扇形向后均匀的抛撒出去。
  (二)工作原理
  该机的有效工作幅宽为1500mm。作业时由拖拉机偏置牵引,动力输出轴驱动,使回转滚筒带动刀高速转动刀片将铺放的秸秆从地面吸起,上抛到横向定刀和纵向定刀下方,动刀宝刀配合工作,将秸秆切碎,由于高速回转的滚筒对已切碎秸秆有离心力的作用和动条所产生的风力,把被切碎的秸秆沿罩盖和导向叶片高速后抛,再由导向板将切碎的秸秆均匀地撒在机后的地面上。
  五、主要技术参数
  1、配套动主;东方红75/54或铁牛—55轮式拖拉机。
  2、外形尺寸(毫米):(长×宽×高)2,040×3,180×1,150。
  3、轮距(毫米):2830
  4、滚筒转速:1417转/分
  5、滚筒外缘线速度:47.5米/秒
  6、工作幅宽(毫米):1500
  7,动力结构:前弯形刀片。
  8、动力排列方式:纵向四排呈双头螺旋形对称排列。
  9、动力数目:40
  10、定构,分纵向定刀和横向定刀两种。切碎麦秸时,纵向定刀片用谷物联合收割机(NJl0—63型、东风)活刀动片铆合。
  11、秸杆切碎长度(毫米):150
  12、秸杆抛撒宽度(米)3—6(最宽可达10米以上)
  13、作业条件:适合于干、湿秸杆。
  14、作业速度:1—5挡任选。
  六、使用情况:
  八三年麦收中投入了三十台参加作业,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分述如下:
  1、三角皮带传动的可靠性较差,工作中出现拉长,打滑和断裂,其原因:
  ①,三角带承拉能力较小,受热,受拉后很快伸长,
  ②主被动皮带轮糟加工误差过大,影响皮带使用寿命,
  ③小麦长势好,秸杆粗高,工作负荷过重。
  2、万向节头损坏,其原因:胶套质量差,等分误差大,中心线校正误差和大连接螺栓紧固不好。
  3、传动箱壳体有碎裂:其原因属未切断动力转急弯所致。
  4、传动箱主动轴轴承座及万向传动轴十字轴的损坏,完全属转急弯(未切断动力)所致。
  5、传动箱中锥齿轮时有损坏;
  ①材质差(50#钢代用)达不到设计要求;
  ②淬硬度不够(受材质限制)耐磨性差;
  ③装配间隙调整不当。
  6、罩盖抛撒仰角过大,使抛出的秸杆乱飞,影响驾驶员视线和作业效果。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在机器出厂后,我们又研制了第二代样机,在确定第二代机样的设计方案时,重点要解决第一代机器存在的工作负荷集中,传动可靠性差等方面的问题。要在第二代样机上进行改革,其具体改革部位如下:
  ①增加工作幅度:由原1500毫米加至1700mm,有效的降低工作负荷。
  ②将原四排动刀增加为六排动刀,呈三头螺旋形对称排列,以降低切割阻力。
  ③将原主动锥齿轮由21齿模数6改为22齿模数7,被动锥齿轮用模数6仍保持19齿。改变模数增加强度。
  ④将原4槽三角皮带轮改为6槽,适当加大皮带中心距,降低皮带回转次数, 用C2083三角带替换原C1880。
  ⑤用解放牌汽车十字轴替换原东方红一75拖拉机万向节头,使传动可靠强度增加。
  ⑥加大回转滚筒直径,适当提高工作转速,提高切线速度,提高切割性能,将滚筒(动刀回转外径)直径由原直径640改为直径720mm,转速由原1417转/分增加至1514转/分,动刀外切线速度由原47.5米/秒增加至57米/秒。
  ⑦改原前弯式动刀片为双面刃板式立刀,由原40片增加至72片,去掉原纵向定力。
  ⑧将原罩盖为39度30分的抛撒仰角改为—8°(水平角度)改善了抛撒条件。现将四排刀每次的切割量列表对照如下:
               行进中每次切割量对照表



  附:四排动刀每分钟切割次数为1,417转/分×4=5,668次/分;六排动刀每分钟切割次数为1417转/分×6=8502次/分
  从上表明显看出,当机器的转速相等的情况下,切割量明显下降, 这就充分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改进后第二代样机的技术参数
  1,型号:JQP—1.7型秸杆切碎抛撒机。
  2、配套动刀:东方红75/54
  3、外形尺寸(长X宽X高、毫米):2,180×3,535×1,030
  4,轮距(毫米:3,170
  5、动刀回转直径(毫米):720
  6、动刀转速:1,514转/分
  7、动刀切线速度:57米/秒
  8、工作幅刀(毫米):1,700
  9、动力形式:双面韧板式立刀。
  10、动力排列方式:纵向6排呈三头螺旋对称排列。
  11、动力数目;72
  12、动刀与定刀间陈(毫米):20
  13、定刀结构形式:纵向单排等距排列(用NJ10一63Ⅱ型铆合)
  14、秸杆切碎长度(毫米):140
  15,秸杆抛撒宽度(米):3—6
  16,秸杆抛撒仰角(水平):—8°
  l7、作业条件:适用于各种干、湿秸杆。
  18、作业速度:1—5挡任选
  八、改后使用情况
  1、切割阻力明显下降,负荷降低(试验地号产量在400斤/亩(以上),东方红—54拖拉机牵引速为4—5挡进行作业。
  2、皮带传动可靠,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无损坏,磨损正常(检验)。
  3、切碎秸杆抛撒较为理想,抛撒幅宽满足农艺要求。
  4、作业全过程中无故障,转动平稳,噪音小,检拾双铺时无堵塞现象,仍可保持了档的速度。
  5、从全面看均达到了设计要求,造价较第一代机器高6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