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


一、清朝末年的东安私塾:
  东安地区,原是赫哲族人半定居的地区之一。他们民风古朴,以鱼猎为业,生活维艰,又大多不通文字,故无兴办学校教育。
  清朝末年,为防御沙俄入侵,当局始在此地驻军设防。且东安又是与沙俄民间通商贸易口岸,故经济与交通遂有所发展,汉族、朝鲜族陆续来此定居。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生活的变化,遂有了办学校的需要。最早的学校是在东安后山办的一所私塾。这所私塾时办时辍,无固定校舍与教师,收学童20人左右。初则授以《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等蒙学课本。一年后才学点“四书”、“五经”文类的经书。这些课本的封建思想内容,全在师生似懂非懂之中,起着潜移默化,愚弄蒙蔽的作用。
  二、中华民国年间的东安小学;
  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饶河县政公署在东安镇办起了第一所现代六年制小学——东安小学。当年开设四个年级<一至四年级>,分两个复式班,招生32名,大多是商贾和殷实人家的子女,农闲时也有些贫困人家的孩子入学读点书。首任校长李华芝,教师二名。设国文、算术、体操(即体育),自然,游唱(即音乐)等课程。国文课所授内容与私塾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是该校男女兼收,开了本地区女子上学之先例。
  三、伪满时期的教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我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政权。为推行奴化教育,伪满政府于1933年,接管了东安小学,并增办了一所六年制小学。1934至1936年,又先后在太平(今和平,——水利大队)、别拉洪(今民主——1队)各办了一所四年制小学。各校每学年在校学生合计140名。
  1938年开始,推行“归大屯”政策,迫使居民纷纷外逃。自1940——1945年,有限的几所小学校陆续关闭,以至最终停办。
  伪满政府规定,从小学开始,就设有“国民道德”(又叫“修身”)一科、以灌输“日满一心一德,日满亲善,日满共荣,尊皇敬神”等思想。三十年代后期,伪满政府所编之“国文”课本,都是文言文,不仅词句艰涩难懂,在内容上更充斥了忠君孝亲的封建意识,其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思想束缚在封建旧礼教的范围内,以窒息扼杀青少年的民族反抗意识。其后,为进一步欺骗奴化学生,遂删掉了历史和地理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不知历史来由与祖国疆土领域知识,从而忘记自己的祖国。虽设有国语课,实则根本不重视,而则重日语学习。小学一年级就设有日语课,年级越高,日语课占比重越大。到小学六年级,日语课就超过了“国语”课。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用语,都要用日语。学生日语学习成绩不好,就要受到罚站,罚跪、打板子、掏厕所等处分。
  日本帝国主义,还恶毒地制造民族矛盾。在汉,朝鲜族联校中,推行所谓“民族压迫合理”政策,鼓吹什么日系人是最优秀的民族,应当成为统治者,朝鲜系人则次之。朝鲜族学生可上更多的日语课,甚至可以而且也要求他们起一个日本式的姓名。还规定朝鲜族学生欺压汉族学生可受到奖励。
  对伪满这种旨在忘我中华的奴化教育,家长极为愤慨,纷纷让子女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