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国后的教育
第二节 建国后的教育
一、土改后学校的恢复与发展:
1948年春,本地土改完成后,抚远县(当时东安镇属抚远县)民主政府当即采取民办公助方式,恢复了东安小学。当时招生近百人,开设六个年级,分三个复式班。首任校长蔺殿卿。教师三人。同年,以同样方式,恢复了和平、民主两所初级小学,并在二龙(四队)办起了一所初级小学。和平小学,当年招生四十余名,开设四个年级一个复式班。首任校长兼教师尹文志。民主小学,当年招生八十余名,开设四个年级,分两个复式班,首任校长尹九村,还有一名教师。二龙小学,当年招收学生四十余名,开设四个年级,一个复式班。首任校长兼教师王宝林。1954年,饶河县人民政府在大板(今十八队)又办了一所初级小学,开设四个年级一个复式班,当年招生三十余名,教师王秀玉。1938年以前,各初小毕业生,凡要升学的均入东安小学。故东安小学设有宿舍和食堂。1938年,民主、和平,二龙山三所初小发展为完全小学。
当学校恢复后,翻身农民就纷纷欢天喜地送子女入学。那时有些农民子女已十二、三岁了,也兴高彩烈地上小学一年级。高小学生中,有的已将近二十岁。年龄和身材与老师相差无几。这些农民子女,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管理体制
1934年前,区政府设文教助理员,在县教育科领导下,负责领导,管理全区各校行政和教学业务工作。尹文志、王吉厚等,曾先后担任过文教助理员。1934年后,区政府撤销,由乡中心学校负责管理。指导全乡各校的教学业务工作。中心学校校长由东安小学校长兼任。
三、教育与教学
当时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特色是与社会的政治和生产斗争紧密结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1948—1949年的支援前线和大生产运动,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保卫国”,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等等,各校都不同程度地结合这些运动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每遇重大政治运动和逢年过节,师生都要安排练,演出文艺节目,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和拥军优属活动。学校每年都要放农忙假,组织师生参加农业生产。
文化课的教学,基本上都按统一规定设了各门课程,每期授课时间保持十八周。1953年后,课外活动逐步有所减少,文化课的教学时间逐渐相对有所增加,教学制度也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因而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有所改善和提高。1957年冬和1958年,因反右斗争扩大化,有的教师下放劳动了,有的教师被清除了。教师队伍的动荡变化,政治运动频繁,复又影响了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