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国后教育事业一、体制沿革
“文革”以前,我场各学校的教学业务与行政工作,曾由原八五九总场宣传部或场宣传科负责领导。教师和办学经费的管理,则由县和农场有关部门分别负责(因当时的学校有县办和农场办两类)。
“文革”开始后,1967年10月,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领导全场的“教育革命”。同年,东安中学和四平小学相继成立革委会,工宣队和贫下中农管校代表,先后进驻各校,“把关定向”。
1969年,我场改制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团成立文教领导小组,于宣传股内设文教办公室,配干事二至三人,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学校的机构体制,则仿部队编制。团直学校设校长,教导员,无教导处,设教改领导小组,后勤即总务处,年级称“连”,教学班叫“排”,各营连学校大同小异。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党委把教育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党委常委有专人分管教育工作。
1977年,农场设文教科。科长刘希彪、副科长尹兴堂,干事衷克寰、于爱民,从此,我场正式有了专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同年,学校的组织机构,开始恢复原有体制。
1981年,文教科改为教育科。从此,中学教师由管局教育处管理。小学教师由农场教育科管理。
1983年,我场通过企业整顿,为加强和实现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将教育科改为教育中心。主任秦乃新,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衷克寰,并配备干事,教研员7人,负责领导全场中、小学教育,职工教育和幼儿教育。同年,教育中心开始筹建教研室,并创办了反映我场教育工作情况的简报(教育园地),
二、初、中等教育
(一)最初发展的八年(1958—1966)。
我场自筹资金兴办学校,始于1958年秋。当年春、夏,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县办的四所小学,已不能满足职工子女入学需要。我场遂于当年十月间在场部办起了第一所小学——四平小学(今场直小学前身)首任校长陈伯年。当年开设六个年级,六个教学班。学生150名。
1959年至1966年,又先后在生产队办小学13所,连同县办的合计18所,教师增加到6名,在校学生增加到600名。
1962年秋,原八五九总场,为便于职工子女入学,在东安镇老八五九农校旧址办起了本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普通中学——东安中学(后简称“八五九中学”)。首任校长马国栋,首批教师有:陈敬元、朱恒、谭良先、孙德霖、李香木,还有炊事员两名。当年开设初一一个教学班,招生45名。1965年,“东中”为试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功半读),办了一个耕读班,招生40名。同年,“东中”改由新八五九农场领导管理。1966年,迁校至场部附近的老三队(今科研站)良种场亦于当年秋与“东中”合并。至此,“东中”发展到包括初中三个年级六个教学班和一个耕读班的两种教学制度并存的初级中学。教师增至12名,管理人员增至4名,工勤人员增至二十余名。在校学生增至三百名。
1958~1966年,尤其是最初五年,各校办学是艰苦的。
各校在最初的几年里,教学用房基本上是草木结构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且极为简陋。多数学校的课桌凳、都是用几根木桩楔入地下,桌面用几块木板钉成的。基本上无文体活动场所与设施。晚间照明,都是用旧墨水瓶自制的小煤油灯。冬季保暖条件差,学生冻伤手脚的现象时有发生。1963年冬,“东中”有的教师家属住房内,夜间室温在零下七度。当时实行口粮“低标准,瓜菜代”。有一段时间,学生每人每月供应15斤粮,且是“头痛面”。(即赤霉病小麦加工而成的)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文革"开始后,1967年春,东安中学耕读班被视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产物停办了。翌年,与四平小学合并,并改制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名改为场直学校。
1969年开始,在“教育革命”推动下,先后有十二个连队的小学戴帽办起了初中一一七、八、九年一贯制学校。“文革”后期,在所谓“大学大学,大家来学”的口号影响下,竞在四个连队的学校先后分别办了四所高中。于是,中小学校的“虚肿”状态达到了高峰。
(三)调整改革的七年(1976——1983)。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上级和农场党委的领导下,教育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妥地进行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学校布局网点的调整。
1978年=~1983年,将十三所初中合并为八所。1978年下半年,除保留、充实场直学校的高中外,生产队办的高中全部撤销。同年农场投资40万元,为场直学校兴建7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该楼系建场以来第一座高大楼房)和500平方米的二层楼宿舍、食堂以及100平方米的锅炉房。
1981年秋,初、高中班分开。初中迁回原场直学校校址,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定名为八五九职业高中,校址在新校舍。同年,农场投资36万元为场直小学兴建1,300平方米二、三层混合结构的教学大楼和140平方米的附属建筑。1982年校舍建成,场直小学于年底迁入。
建厂后我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1983年秋,通过考试,从全场各初中择优招收40名初三学生,26名初中毕业生,在八五九中学开设了初三重点班和普通高中一年级各一个教学班。
以上统计不仅表明,经过25年的发展,我场巳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普通(中,小学)教育体系,而且突出表明,就“三率”和教育经费的增长以及校舍面积的扩大等方面看来,我场已基本上实现了中小学校的普及,但从教学质量上来看,差距是很大的,故今后的中心任务应当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切实地贯彻“三个面向”的重要指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育挫折与发展
(一)东安中学的教学工作:
“文革”前,全场各学校,都比较注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同其他学校一样,东安中学(简称东中)在办学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东中”基本上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设了改治、语文,教学、外(俄)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和农业常识课程,名学科均按国家统一制订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使用部编的通用教材进行教学。政治、语文,教学、俄语,物理,化学等主要学科,均由水平较高,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音乐、体育课,主要由班主任辅导。早操,间操,由值班老师负责组织。美术则由各班板报组美术编辑同学负责组成兴趣小组,于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政治,语文和农业课,还结合实际编选了补充教材。语文组还选编了两册有三十余篇学生的作文《学生优秀习作选》。
“东中”每天授课5至6课时,自习3至4时(包括半小时的“五好日记”时间)。每天有早读半小时,语文和俄语各用三个早读,其它课程,一般不占用。每周劳动时间为一天,必要时集中使用。实际上每学期的劳动时间大有超过。
“东中”很重视坚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注意探索和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反对填鸭式,保姆式和满堂灌。老师在讲授新课前,一般均能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预习。东中教师很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上。学校一再强调,除语文、教学,俄语几门主要学科,可适当布置课外作业外,其它学科则要求当堂学习,当堂作业,当堂巩固。
“东中”未专设教导处,而是由课任教师兼做教务工作的。尽管如此,但学校仍按要求建立了学生档案和学籍管理制度,按要求严格执行考试与升留级制度。
(二)十年挫折:
1966年7月至9月间,在一片“横扫”,“造反”声中,大部分学校相继停课闹“革命”,按统一部署,毕业班停止毕业考试,推迟毕业时间,留校闹“革命"。于是“四大”黑云压城,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工作瘫痪了。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主义泛滥成灾。
1966年10月间,东安中学红卫兵组织,选出10余名代表进京串联,参加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1967年春夏、东安中学红卫兵“小将”和“革命造反派”冲出学校,杀上社会,大闹“革命”,折腾了好几个月。
1968年后,名义上是复课闹革命了,但实际上教学工作仍名存实无。
1973年上半年,曾提过“打教学质量翻身仗”的口号。暑假期间,经团党委批准,文教办曾举办以总结、交流教改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教师学习班,并邀请了富锦县小学苗校长和富锦一中两名教师在学习班介绍了他们的教改经验。当时,部分下放劳动的老教师,已由团党委陆续招回学校,再加上大批城市知青进入教师队伍,本有条件把教学质量搞上去,但为时不久,1974年春,“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于是,“翻:身”的口号,便视为“复辟”、“回潮”,是所谓阶级斗争新动向的反映,一大批热心教改的师生,成了大批判联系的活靶子,遭到了口诛笔伐。
1975年至1976年,“朝农经验”红极一时。于是,开门办学,开卷考试几乎全部代替了正常、必要的课堂教学和闭卷考试。而文化课的教学基本上无要求,质量无检查。好学上进的学生被讥为“五分加绵羊”,而“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白卷英雄则被捧上了天,“老子天下第一”。
“文革”中后期,团党委、团文教办对文体活动比较重视。曾连续四年(1972—1975年)举办了四届全团中学生运动会。1976年春,举办了一次全团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对活跃学校生活起了一定作用。
(三)振兴教学工作: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在上级和农场党委领导下,教育科和各学校,拨乱反正,为振兴教育做了不少工作。
1977年上半年,文教科在场直学校配合下,组织对全场中小学语文,算术,数学,物理、化学教师的备课笔记(教案)进行了抽查,促进教师普遍重视了备课工作。同年暑假期间,文教科分片组织全场教师举办了教材,教法研究为内容的学习班。寒假期间,又集中全场教师到场部举办学习班。交流学习部颁《教学大纲(草案)》认识,体会,并落实计划。这次学习班,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振兴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1978年5月间,文教科组织全场各校领导和教师代表,观摩了十二队学校集中识字,三算结合教改实验公开教学。当年6月,文教科发出了《关于对全场语文,算术,数学教师进行文化考试的通知》。同时下发了暑期教师学习班将对中学教师进行政治测验的复习提纲。七月,文教科统一命题,组织了全场初中、小学毕业统一考试。暑假期间,集中全场教师到场部举办学习班。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并对中学教师进行了政治测验。十月,对全场中小学语文、算术、数学教师进行了文化考试。
从1981年开始,为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检查和督促,教育科每学期都对全场中小学各年级组织了期末统考,并在定期的教师会上公布成绩,进行总结。这对检查教学工作的优劣,促进教师增强责任感,上进心,从而努力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79年12月间,总局教育处对垦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班进行了模底测验。场直学校应届高中毕业班学生参加测验,成绩一般。因此,寒假期间,学校组织高中教师,为这个年级的学生补习了功课。
1980年,场直学校在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从这一年上半年开始,该校每学期都制定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的《学期工作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学校领导,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跟班听课、检查、督促、指导教学,同时,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开展了教改实验。狠抓了“双基”教学的落实。名学科都开展了以“双基”为基本内容的课前十分钟的“天天练”活动,语文组定期编印了《学生习作园地》。这一年的四月末,该校应届高中毕业班学生,参加管局一中举办的高考重点辅导班的招生考试,录取了36名,占该年级人数51%,占一中重点班录取人数的23%,在全管局名列第一。这36名学生,于两个多月后参加高考,大学本利录取两名,专利录取五名,达到和超过中专录取分数线的27名,合计34名,占这批学生的88%。
各学校在振兴教学工作的同时,都积极开展了文体活动。从1980年开始恢复了每年一届的全场中学运动会,规模比过去大,1983年,教育中心先后组织了八五九中学生体育代表队和文艺演出队,参加管局首届中学生运动会和首届中学生文艺会演。体育代表队双获男女团体第三名,演出队获总分第二名。该队创作,演出的快板剧《接班》获创作奖和优秀节目奖。
四、思想政治教育
1、“文革”前思想政治工作:
“文革”前,各校都重视对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教育。“东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突出特色是注意实干,始终坚持开展师生一致劳动建校的勤工俭学活动。(详见本节之五)。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和其它学校一样,“东中”始终开展了以“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中心,以“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劳动好,工作好”为具体内容的“五好”运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的主要形式,通过“五好”活动向学生不断进行阶级教育,传统教育,共产主义品德和组织纪律教育。学校制定了《开展五好活动计划》,班主任则按学校安排,制定班级“五好”计划,并认真落实。各班主任始终坚持了每天早晚各10—15分钟的点名讲评制度。学校规定每星期一第一节课为周会课,由班主任掌握,用以讲评上周“五好”活动情况,提出本周“五好”计划,期末要进行“五好”总评。
东中还坚持了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五好日记”活动。学校统一规定,每天晚自习最后半小时为记“日记”的专用时间,下晚自习时,班主任收交“日记”并连夜批阅,次日发还给学生。这“五好日记”,密切师生关系的纽带,成为提高学习思想和写作水平的有效的语文课外练习。
围绕“五好”活动,各班级每周都要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全校要进行一次文艺汇演。表扬“五好”活动中的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倾向,是黑板报和自编自演节目的一个主要内容。1964年一班自编自演的《两担水》,二班自编自演的《五好学生王亚明》,受到师生好评。1965年学校演出队编演的《歌唱建校劳动》参加农场演出,获优秀节目奖。
从1964年开始,“东中”大力组织开展了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此外,还多次邀请和组织家长与劳动人民出身的校工向师生进行阶级教育,传统教肓和组织纪律教育。
“东中”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加强师生的思想建设,保证了在艰苦条件下的正常教学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有些过于成人化,不甚适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是“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处。
2、“文革”后的思想政治工作:
“文革”后,为恢复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促进教学秩序逐步好转,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上级领导下,教育科和各学校做了不少工作。
1978年5月开始,各校在全教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鼓舞下,积极响应邓小平提出的“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勇敢对玫的革命风尚”的号召,相继开展了树立革命新风尚活动,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979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守则》,各皮相继开展了宣讲,学习和贯彻落实活动,并相应制定了若干具体规章制度和行政规范,从而促进了教学秩序和教学工作进一步好转。
1980年10月,八五九农场中学党支部专门作出了《关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决定》,同时制定了《关于教学大楼管理的暂行规定》等五个关于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
1981年,各校在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学生争“三好”,班级争“五好”,学皮争“六好”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师生精神面貌,校容校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当年,我场遭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涝灾,八、九月份,全场各校师生都参加了抢收小麦的抗灾斗争,表现了艰苦奋斗,为场分忧的精神。
1982年,各校继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五月间,管局优秀教师,先进集体代表宣讲团来我场巡回宣讲,对与会教师启发教育很大。年终,八五九职业高中被评为省和管局“五讲四美”先进集体。
1983年,各校在继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同时,开展了“向张海迪学习”的活动。中共中央对团中央书记处,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报告》的批复,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张海迪的“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渴求知识,刻苦自励的顽强毅力,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使师生深受教育。同年九月,教育中心专题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管局党委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各校积极响应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清除精神污染的号召。组织了讨论、讲演会,“我爱中华”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活动。开展消除污染的正面教育和围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所进行的法制教育,大长了革命正气,狠杀了某些邪气歪风。
五、勤工俭学
建场前,东安小学食堂条件比较困难,学校组织住校生开展种菜,砍柴,打鱼,帮厨等勤工俭学活动,同时由学生自带口粮,因而每个学生每月只需交几元钱的伙食费,就能吃得很好,顿顿有干有稀,饭热菜香,经济实惠,学生与家长都很满意。
建场后,东中初办时,校址在东安诺罗山东北坡下,乌苏里江边的大片荒地上。除校区西边原八五九总场东安分场四队旧址有几户职工家属,校区内有一所仅住十人的敬老院外,四周荒无人烟。草木土坯结构的校舍,破旧不堪,校区内外,野草丛生。1962年9月初,马国栋校长和五名教师,两名炊事员提前到校,清扫了伙房,办公室和教工宿舍后,立即通知学生入学。学生到校后的第一课,组织他们和校长、教师、炊事员一起,自己动手维修校舍,打扫环境,修理桌椅,砍伐烧柴。经过十多天紧张劳动,二百多平方米的教学用房,男女宿舍以及周围的环境道路,面貌一新。教室内,走廊上张贴了标语。这开学的第一课,揭开了东中劳动建校的序幕,形成了传统。
1965年夏,全校二百余名师生,割草三万三千多捆,将校舍房顶,全换苫了新草。这三万多捆苫房草,绝大部分是师生利用早晚课余时间,任虫咬蚊叮,越过草甸子,从几里地外用人工背回来的。同年七月间,该校一班20名毕业生在班主任和班委会倡议下,推迟毕业后的回家时间,留校脱土坯两千多块献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
1966年迁校,全校二百多名师生,当年六月末投入兴建新校舍的劳动。历时四个多月,脱土坯五万余块,在工程队工人和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了两幢各二百多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和半砖半坯毡顶的宿舍及食堂的施工任务。
此外,从1963年开始,东中各教学班,都分有校田作为勤工俭学基地,校田的种、管、收均以人力为主。师生并肩协力耕翻、播种、管理、收获。校田收入,一部分用以扩大再生产和购置教学用品,一部分则用以;补助学生。全日制学生,每人每月只需交七、八元伙食费,耕读班学生,不仅不需交学费和伙食费,而且期末每个学生尚能分得着千元补助。有好几个期末,全校举行了会餐,师生欢聚一堂,同桌共餐,饱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文革”后期,不少学校大搞勤工俭学活动(当时称“兼学”活动,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荒种地、养猪,烧砖,采药,植树、拣粮、试制粉笔、为商店糊纸袋子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不少学校勤工俭学收入颇为可观。1975年,四队学校,就曾从勤工俭学收入中支出近四千元,派专人去牡丹江市买了成套的体育器材。
1976年后,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勤工俭学活动如何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相结合,如何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问题,普遍未予以足够重视。
六、教师队伍:
“文革”前,各校教师大部分是部队转业的军官。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地发扬了部队教育的优良传统,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注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教学民主,注意运用启发式的教书方法。
“文革”前,我场教师几乎没有脱产或在职函授进修的,小学教师寒、暑假期间,参加县举办的集训班,东中教师则主要靠本人自修。
“文革”期间,学校领导或“靠边站”或被打成“走资派”,大部分老教师动不动就挨批挨斗,关进“牛棚,惶惶不可终日。1939年9月,团直学校16名教师(包括书记、校长),调离了学校,下放连队劳动。同时大批城市知青进入教师队伍。1971年开始,部分下放劳动的老教师先后落实政策,调回教学岗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了“三案”,安排了大部分老教师和“文革”前错划的右派,下放农场劳动的哈军工学生到校任教,充实了教师队伍。
1979年初,大批知青陆续返城,一时间,各学校出现了教师空前缺员的问题。为解此燃眉之急,二月底,农场党委责成文教科采取果断措施,张榜招贤,通过考试,从本场历届高,初中毕业生和职工中择优录用了一百四十二名,及时补充了教师队伍。
为解决新教师知识面窄,缺乏甚至没有教学经验的问题,除各校采取了“以老带新”。老教师讲示范课,新教师听“超前课”等办法外,教育科还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1、自力更生办短训班,就地培养提高。1975年3月至5月,举办了英语培训班,培训了二十一名初中、小学英语教师。1980至1982年,连续举办了六期小学教师培训班,先后培训小学教师163人次。
2、外送进修。1981年派送两名教师到红兴隆农垦教育学院进修,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于1983年毕业回场工作。1982年和1983年,有25名教师考入管局教师进修学校学习。1983年在管局教育处统筹安排下,从外地招聘了六名教师,顶替了部分教师的工作。因此,这一年先后就外送九名教师到大专代培进修。
3、组织安排在职函授。几年来,全场先后有105名教师参加了函授学习。其中高函13名,中函92名。
4、配合管局教育处对教师进行文化业务考核,促进教师自修,提高教学质量。1979年10月,管局教育处和农场教育科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文化考试,结果,场直学校高中教师考试成绩居管局上游,中学,小学教师成绩居管局中游。1981年,教育科对全场小学、中学教师逐个考核,结果,小学教师70%,中学教师51%,基本上能胜任教学工作。
5、组织教师参加省教材过关考试,经过考试,我场教师成绩优秀率是:1982年小学教师为67%,初中教师为15%,高中教师零。1983年考试成绩有所上升,小学为76%,中学为60%,高中为38%。
6、开展评选优秀教师先进活动,促进学习和教学,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