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物质生活

第一节 物质生活



  衣:1945年以前,这一地区居住的群众。多以更生布和家织布缝制衣裳。男的多着青色对襟便褂,女的多穿有颜色的大襟上衣,老年人则以穿黑布衣裤的为多。衣服纽扣用布条系成或用角木纽扣。夏秋季节多穿玉米皮编的,帮有猪皮或其它动物皮张的草鞋。冬春季节则脚穿皮乌拉,头戴狗皮帽。1945年东北光复后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衣着开始逐步发生了变化,舍弃了更生布与家织土布,穿上了青蓝粗布做的便服,人们普遍穿上了布鞋,青年人则多以“干部服”“中山服”、“列宁服”取代了粗布便服。
  建场后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带来了部队装束,当地群众也按军队装束,开始穿着自制的黄色军便服。进入六十年代后,人们衣着的款式虽无大的变化,但颜色开始逐渐多样化了。“文革”中,人们的爱美之心被束缚,服装的颜色则一律是灰、黄、蓝。年轻人不分男女则都是一色黄军装。进入七十年代,化纤布开始进入边疆市场,加之大批城市青年进场,受其影响人们的着装开始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无论是质地,款式、颜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穿皮鞋在群众中已经普遍。特别是年轻人,春夏季节男青年身着各式服装;青年装、夹克衫、西装,脚穿半高跟各色样式美观的皮鞋,女青年:身着各色鲜艳的彩裙,脚下各色高跟、半高跟皮鞋、凉鞋。一个个风流潇洒。秋冬季节男青年身穿皮夹克,滑雪衫、登山服,头戴各种款式新颖的绒帽,女青年身着羽绒服,短呢子大衣及各种风衣,头上围着各色丝绸围巾,一个个落落大方。
  食:本场群众的主、副食品,多是自产自给。
  建场前,本地群众多种植玉米,荞麦,那时主食主要以玉米面、大楂子、荞麦面及少量小米为主,副食则以自养的家禽肉、蛋及渔类为主,蔬菜有白菜、萝卜、卷心菜、土豆、豆角、西红柿、菠菜、韭菜,芹菜、黄瓜、茄子等。
  建场后,农场主要以种植小麦和大豆为主,所以主食则主要以面食为主,有的也有部分玉米面、大楂子,高粱米及部分用面粉从外地换采的大米供应,用以调剂职工群众的生活,副食除每人每月供应一斤豆油外(农忙季节和节日还要补助一部分,平均每人每年在二十斤以上)。时有江鱼、猪肉供应职工,各类家禽肉及蛋类多是职工家庭自产,除此而外各类面食糕点,糖果、罐头等也已成为职工家庭的常用副食品。蔬菜、瓜果,多系职工家庭自产。此外每年秋季农场还从外省购进大量苹果,梨和桔子等调剂群众的生活。
  住:在场群众的居住条件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从马架、拉哈辫房、干打垒房、木垛房,土坯房向砖瓦房、楼房过渡。建场前及建场初期,群众住房面积小,居住条件差,多为一家一户,老少同住一铺炕。随着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口多的老职工的住房面积扩大了,一家一户的住房已取消,多数群众住房设有套间,有的职工住房有会客室,卧室、厨房等,老少同住一室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1968年全场只有28户住砖房,1,078户住土坯房。1976年有252户住砖房,1,837户住土坯房1983年住砖房的群众增加到1,660户,占总户数45%,住土坯房的还有2,058户,占总户数的55%。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本场职工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善的并不快。群众吃、穿、住的水平直接标志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在这方面我场还需做出很大的努力。
  经济收入:1959年全场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1.21元,经几次调、定、靠级,到1966年上升到34.62元,1976年上升到38.46元。经1977年和1979年两次调资,1980上升到44.58元(历史上最高)1980年以后由于待业青年就业和“临改固”,使职工人数增加,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下降到42.47元。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职工收入的增长速度是缓慢的。1959年到1983年的二十四年间,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只增加了11.26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人们的思想长期受极‘左’思潮的禁锢,职工群众只好靠几个死工资过着低工资低消费的生活,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被禁锢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职工群众的家庭副业生产得到了发展,职工群众的经济收入才开始有所增加。
  存款:东总时期(1963~1968),全场人口10,395人,户数1,856户;存款额为39万元,平均每户存款219.60元,人均存款37.6元。兵团时期(1969~1976),人口16,630人,户数2,554户,银行存款94.7万元,平均每户存款370.86元,人均存款56.96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工收入有了明显增长,1979年到1983年底,仅仅五年时间,职工存款总额增加到600万元,平均每户存款额为1,609.44元,人均存款374.77元,这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均存款额比原来提高了九倍。
  消费:建场初期,本场年人均购买力仅为60元,七十年代后期上升到112元,到1983年人均购买力提高到174元,比建场初期提高了近两倍。由于职工收入的增加,职工群众的物质生活开始逐步从低收入低销费向高收入高销费过渡,高档商品开始进入职工家庭。
       各时期职工家庭设备、住房、存救情况       (1984年6月汇总)



  典型调查:一队(原农村队代表);并入农场前(1957年),每个劳力年平均收入113.50元,全队人均收入34.14元,没有一户有存款,反而有50户向银行贷款,贷款额为3,000元。并入农场后(1959年),每个职工年收入上升到376.42元,全队人均年收入91.04元,向银行贷款户减少到19户,贷款额下降到1,638元,反而有92户在银行有了存款,存款额达4,900元,全队户均存款31.41元。1983年,每个职工年收入增加到3,047.84元,全队人均年收入为921.73元,银行存款户达514户比1959年增加29倍。存款额增加到37万元,户均存款额3,628.43元比1959年增加116倍。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既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职工收入,使职工的生活水平,在短时期内,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今一队(民主)户数102户,人口496人,共拥有手表230只,自行车93辆,缝纫机81台;收录机85台,电视机63台,洗衣机72台,摩托车10辆,人均购买力达403.23元。
  三队(1958年新建队代表),1983年全队户数73户,人口322人,人均年收入521.04元,除去生活费用的支出外人均净收入118.86元,银行存款333户,存款总额达10.18万元,户均存款1,344.50元,人均存款356.15元。全队职工共拥有手表147只,自行车57辆,缝纫机59台,收录机53台,电视机19台,洗衣机14台,摩托车7辆。
  简结:建场二十七年来,本场职工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一直较低,前二十二年提高的幅度很小,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工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才开始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购买力的增长,中、高档商品的进入职工家庭,表明职工群众的物质生活逐步开始从低收入低销费向高收入高销费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