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精神生活

第二节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人类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建场前本地群众非但物质生活十分艰苦而且根本谈不上精神生活。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他们中有许多各方面的人才,他们到来后,开始逐步丰富了农场文化生活。1958年农场就从转业官兵中,抽调爱好文艺的同志,组建了总场文工团。那时条件十分艰苦,乐器多是同志们从部队转业时带来的,他们经常活跃在广大群众中,丰富了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1958年冬天,伐木大军大战完达山,他们还自编自演了反映转业官兵大战完达山的京剧《大战完达山》。不畏严寒,在冰天雪地的完达山上露天为伐木团演出。
  老八五九农场时期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总场有文工团,经常为群众演出,而且总场每年还举行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各分场也有业余文艺宣传队,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活跃。而且每个月还可以看到几场电影(场部地区)。
  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的前几年,群众文化生活也较为活跃。“文革”开始后,群众一些正当的文化生活被取缔,群众中流传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被当做“封、资、修”查抄烧毁,群众喜爱的各种地方戏曲被扣以“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歌功颂德”的帽子,不准演出。人们从收音机里听到的、银幕上看到的尽是“样板戏”。“样板戏”占领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大批城市青年来场后,团里又从城市青年中,抽调文艺爱好者组建了业余文艺宣传队,经常在全团进行演出,但内容形式也都是和全国一个调子,群众并不愿意接受。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开始逐步恢复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工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录机、电视机开始进入职工家庭,群众可以在收录机中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节目。并且还时常有外地的文艺团体来场演出,逢年过节农场自己的业余演出队,也在群众中非常活跃,另外还有秧歌队,高跷队的精彩表演。
  基层单位的文化生活也开展得丰富多彩,大部分生产队建立了三室,(图书室、游艺室、电视室),还有的单位购置了乐器,农闲季节组织群众活跃文化生活。1983年春节,一队自己编排的山东吕剧《打碗记》在农场演出,获得较好的评价。这个剧组代表农场参加了1983年度的建三江农管局举办的职工文艺汇演。
  建场二十七年来,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生活一直较为活跃。特别是老八五九农场时期,广大转业官兵不畏创业的艰辛,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尽力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广大职工群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热情更加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