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岁、时、俗、祭

第一节 岁、时、俗、祭


多民族长期混居,经二十多年的时间,本场各少数民族的岁时俗祭与汉民没有明显差别。
  (一)节 序
  元旦:公历一月一日,俗称阳历年。虽然我国已于1912年正式使用公历纪年,但本场群众把元旦做为节日,始于建场。每年的这一天职工放假一天,家家改善生活,以示庆祝。
  “三.八”妇女节:公历三月八日,为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全场女职工放假一天。农场妇联组织广大妇女集会庆祝自己的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公历五月一日,全场职工放假一天,庆祝节日。农场工会举办庆祝活动。
  “五.四”青年节”:由各级“共青团”组织,组织本单位青年(共青团员和青年群众)举办纪念与庆祝活动。
  “六.一”国际儿童节:由少先队组织与学校组织少年儿童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庆祝节日。
  “国庆节”:公历十月一日为我国的国庆节。农场机关及各生产单位升挂国旗,较大的建筑物与各单位的大门均张灯结彩。1958年本场曾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广大转业军官身着崭新军服,列队进入会场,参加庆祝活动。建场初期及六十年代,时而举行国庆报告会,介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文革”开始即中断了。
  (二)传统节日
  春节:古人把春节叫过年,从汉朝开始就成为社会风俗。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大团圆的节日,也是本场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一进腊月,人们开始筹办年货:鱼、肉、蛋、副食品,年画、对联、鞭炮等喜庆品。家庭主妇忙着给全家裁剪新衣。
  腊八粥已没有这个习惯了。但春节前的尘除,不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重视。从腊月二十日开始直至年跟前,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对房前屋后,顶棚地板,四壁门窗,被褥衣物,用品摆设,厨具餐器等进行打扫、拭擦,洗刷。多数人家还把室内粉刷一新。
  腊月廿三日过小年,农场多数人家还没有这个习惯,只是象征性的。但少数人家也有过小年的。
  年前三天,家家户户忙结彩张灯,贴年画、对联。每年一次慰问烈军属也在这时进行。千姿百态的彩灯一一花篮、鲤鱼,西瓜、葫芦等样式,精美雅观,高悬在门前,以庆丰收,真令人赏心悦目。
  腊月三十,各家彩灯高悬,灯火辉煌,合家团圆,彻夜不眠,打扑克、走象棋,看电视等活动,叫守岁。北方人半夜吃水饺子,放鞭炮,表示庆丰年。南方来的人家还没有这个习惯,只是起早放鞭炮。
  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晚辈到长辈家拜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互拜,学生给老师拜年,徒弟给师傅拜年等。在六十年代中期,生产队干部会同工会干部一起到各家各户祝贺新春快乐,合家幸福。这一新风曾使干部群众密切关系,有利于团结。 “文革”开始后即中断了。
  正月初三,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亲亲热热,相互恭贺新年好。
  正月初五,开始会客,亲朋好友在一起,欢叙小酌。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灯节”。南方人有吃元宵挂花灯的习俗;北方人则吃水饺子和门前院内放置冰灯。但在本场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风俗。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全部叫冷食。这种习俗在本场已消失。但肥祭祖先这一习俗相沿至今,每逢清明节,已故者的子女或亲属,到死者墓地祭扫。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因北方气候寒冷,不能踏青。少数南方人有折柳拿于手中的习俗,因受封建迷信——“清明不带柳,死后变成老黄狗”的影响所致,这种习俗在本场也消失了。  
  端阳节:也称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本场多数群众仍保持吃粽子挂艾蒿于门前的习俗,意为驱邪。
  七夕节:神话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少数群众仍保持烙小果之习俗。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也叫团圆节。仲秋赏月群众中已不多见,吃月饼的习俗尚存。每到这天晚上,多数人家改善生活、围坐一起,吃月饼吃西瓜,欢渡仲秋之夜。
  腊八节:即农历腊月初八。相传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佛教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本场只有少数群众吃腊八粥的习惯。
  祭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旧时有祭灶神之习俗,现已消失。这一天,多数群众有改善生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