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活习俗
第三节 生活习俗
(一)汉族
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由于生活较为艰苦,衣着多为更生布与家织土布,上衣多为对襟便褂,下装则是前后不分的便裤。夏秋季节穿草鞋。冬春季节穿皮乌拉。冬季头戴狗皮帽。
1948年土地改革后,人们的衣着开始发生变化,粗布和斜纹布取代了更生布和土布,人们开始穿上了粗布便服和布鞋,青年人兴穿“干部服”、“中山服”和“列宁服”。
建场后(1957年后),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带来了部队装束。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中期,青年人盛行黄色军服。1977年后化纤织品,如的确凉,涤纶,棉纶等进入农场,特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人们的衣着发生了质的变化,多数人喜穿化纤织品,而穿棉织品的人越来越少了。现时青年男女兴穿化纤织品的筒裤、个别受香港衣着影响,也有穿港裤(窄裤角)和喇叭裤的。上衣多为滑雪衫。
建场前本场群众多以吃粗粮(玉米)为主,副食是自种的蔬菜,自养的家禽及捕鱼。
建场后本场种植小麦,人们主食则以面粉为主,逢年过节供应大米。副食品,从1968年“胜七公路”打通后,各种山珍海味进入农场,加上自产的鱼禽肉蛋,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本场职工住房,建场初期为了站住脚跟,开始住大小马架、拉哈辫房,木垛房、土坯房。兵团成立后,从七十年代开始大面积建筑砖房。八十年代后,在场部及一队、十七队开始建楼房(少面积的)截止1984年底,占总户数55%的职工群众已住进砖瓦房。
本场汉族的平时礼节,既没有古昔的繁文缛节,也无西方之拥抱、接吻的习惯。朋友,同志相互见面时,彼此间好,互问工作生活情况,有时也寒暄几句。临别时互道再见,并互相招手致意。
亲朋好友互访,客人光临时,主人热情迎接,以示欢迎。迎进屋里,让坐,递烟、泡茶(也有备糖果的),客人则微微歉身表示感谢。坐定后,宾主热情畅谈。临别时主人送至门外,并热情相邀,互道再见一一欢迎下次再来。
在日常生活中,有求于他人帮助的,谓“请”。有对不起人家的地方,谓“对不起”。为感谢别人的帮助,谓“谢谢”。
人们的一言一行,标志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今本场内热人见面,尚未有相互问候的习惯,而是互道:“上班”、“下班了”、“吃饭了”、“没事了”等等。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作为华夏民族、一向文明于世。今后有必要制定一套礼节性的语言,在群众中推广。
(二)朝鲜族:
由于长期与汉族混居,受到汉族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已不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说汉语。过去本民族的服装,女的黑裙白上衣,胸前系长飘带。男的则多以白衣白裤为美,而现在已习惯于穿汉族服装。
朝鲜族喜欢吃狗肉,不喜欢吃羊肉。在过节膳食方面与汉族不同的有:“冬至”吃圆宵,正月十五吃五谷,大年初一第一餐吃米饭,不过小年。
朝鲜族住房的特点是,进屋就是炕,鞋脱在外面。现与汉族相同了。朝鲜族人热情好客,妇女多能歌善舞,但在解放前不能与男人同餐,每次用膳在后。现在这种歧视已不存在了。
(三)满族
满族过去的服式是,女穿对襟大裙衣服,头顶结髻,别插头簪,显得庄重雅素,男身穿长袍外套短马褂,梳辫子,脚穿长筒皮鞋,这种装束颇富民族特色。满族人不食狗肉,传说狗对满族有过贡献。
现居住在本场的满族人,在习俗上与汉族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