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方言

第四十章 方言、谚语

第一节 方言


本场虽域居偏僻,人口较少,但人口来源广阔。建场初期的大批转业官兵,除新疆,青海,西藏、台湾外,来自各个省份的都有,尤以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为多。随后相继来场的有转业官兵的家属和河北山东等地支边青年。
  1962年场社分开时,有800余名当地社员留在农场。
  1968年一1975年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地城市知识青年来场。1978年大批“知青”返城后,又从本省的红光、肇源农场调入近八百人,以及安置了部份各地投亲靠友及盲目流入人员。
  由于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使用的语言几乎囊括了汉语的大部分方言,包括汉语八大方言区中的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和闽北方言区。其中使用北方方言的约占80%。虽然大部分人使用北方方言,但北方方言区这个汉语中最大的方言区中又有若干个小的分。支由于地区的不同,其中也有不小的差异。如此多种不同的方言长期云集于一个地区,难免要相互影响和制约,主要是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大。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少数人使用的其它方言,但受大多数人使用的北方方言的影响,部分南方方言已被北方方言同化了。
  今本场区域内,有90%以上的人口使用北方方言,其中使用普通话的有50%左右,主要是三十岁以下有文化的青年人。30%左右的人口使用着北方方言,而在北方方言中的各不同地区的“地方语”,又以使用“东北话”和“山东话”居多。
  ▲本场现在常使用的方言:
  奶奶(祖母)         苞米(玉米)
  爷爷(祖父)         青酱(酱油)
  姥姥(外祖母)        柳毛子(倭柳)
  老爷(外祖父)        大烟或烟土(鸦片)
  妈妈(母亲)         结巴(口吃)
  爸爸(父亲)         脑袋(头)
  干啥、干吗(做什么)     屁股(臀部)
  上地、下地(去田间劳作)   倭瓜(南瓜)
  土豆(马铃薯)        车老板(驭手)
  葵花子(向日葵)       棉袄(棉衣)
  香瓜(甜瓜)         皮袄(皮大衣)
  黄豆(大豆)         乌拉鞋(牛或猪皮做的乎底鞋)
  手巴掌(手套或手闷子)
  中(行的意思)
  联桥(外称亲姐妹之间的亲戚关系)
  ▲本场现在常使用的土语:
  小嘎(小孩)         顶子(浑园的峰岭)
  老疙瘩(排行最小)     甸子(草野)
  耗子(老鼠)         胡子(土匪)
  窝棚(草屋)         老块(老妻)
  小咬(蚋)         真棒(强健,挺好)
  糠皮子(蠓)         老抱子(母鸡)
  黑瞎子(黑熊)       跑腿(单身汉)
  长虫(蛇)         次毛(不好的)
  癞哈蟆(蟾蜍)       埋汰(不干净)
  砬子(峰巅)         窝囊肺(很熊包)
  疯子(神经病)       熊蛋包(干啥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