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新风录

第三节 新风录


做爹娘、艰辛度日的好丈夫
  他有过幸福的爱情、他有过美好的家庭,他爱自己的妻子,他爱自己的孩子。为此,他历尽了人间生活难以承受的磨难?又曾流下过多少艰辛的眼泪和汗水?他就是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农场一一今八五九农场一分场中学教师陆再生同志。
  二十年前,在北大荒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广野土地上,他和她幸福的结合了。她年轻潇洒,热情开朗,她又温柔美丽、举止文雅。婚后夫妻感情很好,三个小男孩天真,活泼,可爱,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婚后的第九年,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出世了,可就在这个孩子问世不久,万料不到铅重般的乌云笼罩住了这个美好幸福的家庭一一她突然精神失常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给这个幸福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为了给她治病,他背着她辗转饶河,北安等地医院,昼夜守候在她的身旁。人累瘦了,身体累垮了,可她的病没能治好。一犯病生活不能自理,又哭又闹,打人、砸东西,往他人脸上身上吐唾液,往他身上倒水……当时他们的大孩子才九岁啊!小儿子还不满周岁,每天他除了上班工作,还要做饭,洗衣服,照料她,哄孩子,洗尿布……。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那是小儿子九个月的时候,一天他下班回来,一看孩子没有了,问她,她不说,只是笑,他急得屋里屋外到处找,忽听水缸里有微弱的哭声,他跑过去一看,孩子躺在水缸里,已上气不接下气,他抱起孩子伤心地哭了!
  1979年他远在上海的母亲病危,父亲拍电报叫他回家一趟,当时她正犯病,他左右为难,母子情深,夫妻恩重。他请来老岳母,请她老人家帮助照料一下,可没等把话说完,她大叫一声,抓起扫帚打来,老岳母再也不敢登门了。他忧心如焚,仿佛看到年迈的母亲卧床流泪,仿佛听见母亲伏床呻吟。不久母亲去世了,噩耗传来,他三天吃不下饭,滴水未沾。”81年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也重病卧床,亲笔写信要他回家一趟,让父亲见见儿子一面。就是这么一点点要求,陆再生也未能如愿。他一边看着父亲颤抖的笔迹,一边看到她已四天四夜没有起床而神魂颠倒气息奄奄。陆再生呵!艰辛的泪水夺眶而出,簌簌地流了下来。不久父亲病故了,他悲痛欲绝。过度的悲伤使他的肝炎又复发了。医生给他批了一个月假,让他在家好好休息。每当肝痛得支持不住时,可是她就不让陆再生躺炕休息片刻,陆再生只好忍受剧痛到卫生所躺一会缓口气。
  整整十二年过去了,为了孩子,为了她,为了这个家,他承受了一切艰难困苦。对地,他百般迁就,她打他,他不还手,她损坏的生活用品,他重新修好,她扒坏了房子,他重新苫好,冬天她把屋里的炉子扒掉,他再砌好,她要抱小鸡他不阻拦,她把家里的十多只母鸡杀了,他不生气,冬天家里准备拉柴火,她把棉帽扔进水缸里,把镰刀砸坏……这一切陆再生看在眼里,只当没有发生似的。因为他不忍心再给她的精神和肉体上增添新的创伤!更惋惜她失去理智的痛苦。
  为了给她治病、他想方设法从外地买回一些新药和特效药。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护理和医治,如今她的病情大有好转,已能主动要求吃药打针,有时还可以做饭、打扫垃圾,来了客人还知道拿烟倒茶……。陆再生终于从心里笑了。十二年采,他天天都在盼望她早日恢复理智,如今恢复了,怎不露出舒心的微笑!
  有人说陆再生心眼好、脾气好。其实谁没有脾气呢?人都是有感情的啦,每当他大愁大难的时候,他就想到他们之间有过难以忘怀的真挚的爱……。真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心心相印,永不分离。
               敬公婆含辛十载的好媳妇
  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她身上却具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有着一颗金子般美好的心灵。她勤劳、贤慧、淳朴、善良、为了老人、为了孩子,为了这个老老少少的十一口之家、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一曲心灵美的赞歌。
  苏桂荣是八五九农场十七队的家属。五十年代结婚,婚后对待公婆比亲生母亲还亲,夫妻间感情融洽,家庭幸福和睦。
  1970年秋,婆婆因病瘫痪,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沉着的家庭重担落在苏桂荣肩上。当时最大的孩子仅十岁出头,小的才几岁。为了不再给老人增添精神的痛苦,她默默地压抑着内心的痛苦,尽量流露出乐观的面容。生活的艰难没有把她压倒,她用自己那颗崇高的心灵温暖着老人的心,用慈母般的爱抚育着孩子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这个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每天她给老人洗脸梳头,煎汤熬药,喂水喂饭。老人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经常弄到衣服上和身上,每次她都是仔细地为老人擦洗干净。一日三餐她都要为老人单独做饭,并亲自给老人一口一口地喂,为此她自己经常吃冷饭。由于老人长年卧床,被褥需经常拆洗,家里天天有洗不完的脏衣服,日日有洒不完的湿衣褥。家里人口多收入少经济不宽裕,为了老人吃的好些,她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努力发展家庭副业一一养猪、养鸡、鸭、鹅,用以补贴家庭费用。她经常给老人买些糕点、水果、罐头、经常安慰老人家: “把心放宽些,有病慢慢治,想吃什么,只要说一声,我们给您做”。
  母亲的行动也深深影响到孩子们,孩子们也经常帮助老人做些事情,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母亲的负担。可是每次给老人喂饭都是自己亲自喂,从不让孩子们喂。有一次她的胃病犯了,痛得励害,她的大女儿要替母亲给奶奶做饭,可她怕孩子照顾不周,忍病痛给老人做饭,又亲自给老人喂饭。
  一天晚上,天已经很黑了,老人的病又复发,她急忙去找卫生员,当时外面正下着雨路很滑,她连雨伞都忘了带,回来时衣服全湿透了,可她连衣服都顾不上换,就忙着烧水做饭。卫生员给老人打了针,拿了药,她又忙着给老人喂水喂药,一直忙到深夜。象这样的夜晚她不知经历多少次啊!
  1972年她自己的亲生母亲病了,虽然她的母亲就住在二队,可为了照顾婆婆她没有时间去,只是打发孩子去看望了几趟,直到母亲去世了她也未能亲自去看望一眼。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整整十二载1她就是这样渡过的。可她从无怨言,从未有过怠慢,用她那颗纯洁、美好的心灵抚慰着老人的心。
  人、谁能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毫无相干?1这可以说是社会上最普通,涉及面最广的课题,然而也是最易藏污纳垢的所在。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人生观不同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绚丽的年华、闪光的生命
  1962年12月20日,一辆装满木材的载重汽车,在冰封的原野上奔驰着。司机小姚沉着地驾驶着汽车、旁边坐着跟班出车的张华成同志,驾驶室里还坐着一位搭车的老大娘。当汽车驶到挠力河上,准备横跨挠力河时,随着卡嚓一声冰层断裂的巨响,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发生了……。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为人民的利益发出了光和热。
  张华成同志是八五九农场汽车队的运输排长。出车的那天他已经连续四天跟班出车,本可以不跟班,可是由于运载农机具改装木的任务紧迫,为了使任务完成的更好,他又跟班出车了。
  张华成同志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被选送到第五汽车学校学习,他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驾驶技术,被评为优秀学员并入了团。学习结束后他被调到第一机械化师独立运输营任训练教员。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为了支援边疆建设,从部队转业来到农场。
  来场初期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没有被艰苦的环境所吓倒,并且经常关心帮助别的同志,谁有困难,他就会主动相助。车队司机李泉喜一时生活困难,他主动送去二十元钱。一次在饶河县,他碰见一位断了路费的老人,他立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老人。为此经常有些素不相识的人,找上门来还钱,而他却反以为是别人弄错了。
  从他到车队那天起,无论是刮风下雨,道路泥泞,什么任务他都抢着去干。每次都顺利地完成任务,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每次出车归来,他不顾疲劳,不论是白天,黑夜,雪里风里,他都要把车保养好,里里外外擦得干干净净。他驾驶的汽车安全行驶四万多公里没有换过轮胎,没有坏过大的零件。来农场四年多,他与汽车形影不离,当排长后也还是整天忙在车上,把汽车做为自己心爱的伙伴,将车队当作自己的家……。
  随着冰层断裂的巨响,汽车猛烈的颠簸了一下,司机小姚立即紧急制动煞车,由于汽车惯性,继续向前冲去,前轮掉进了冰窟窿里,河水从门缝涌进了驾驶室,刹那间就没了膝盖,情况十分危急,张华成同志顾不得考虑自己的安危,竭尽全力去帮助已钻出驾驶室的司机小姚往外推拉搭车的老大娘,刚把老人移过方向盘,水已没过腰部。 “不要管我,快拉”,边说边用力将老人推出驾驶室。可是就在这一瞬间汽车已全部坠入河底。老人得救了。但张华成未能钻出驾驶室,而光荣地牺牲了。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闪光。张华成同志短暂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那平凡的一生中,却处处闪烁着灿烂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