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畔四春秋
第四十八章 回忆录
乌苏里江畔四春秋
赵 明 高
1954年8月,西北野战部队进疆部队部分官兵,同住守在全国其他边疆地区的部分部队一起,奉党中央的命令,就地转业,屯垦戍边,从而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大规模从事农垦建设的光荣业绩。
我作为三五九旅的一名老战士,有幸亲身参与并且.具体组织、指挥一些垦荒战斗感到荣幸,回忆起来,感慨万千。
一、赴命乌苏里江畔
1956年秋,王震部长指名调我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到北大荒工作。我在北大荒虎林县一下火车,王震部长就派小车把我接到牡丹江农垦局。吃过饭他对我说“北大荒地多,土质好,很有前途”。过了一会,他忽然要我的介绍信,我把介绍信给他,他看了看说:“先给我吧,我跟他们说一声”。我赶忙问:“你要说什么”?他说:“你才十二级,北大荒工资低,给你增加两级”。“我一听急了,不行!我还没有上套拉车呢,怎么好加工资?十二级不低了。我们师长林清海同志才十级,我怎么好同他们要一样的工资”?!他想了想,接受了我的意见说:“那也行!回头再说”。过了一会儿,王部长又对我说:“怎么样?到饶河去吧!那里比较艰苦,你去闯一闯。”我说:“哪都行!来,就是为吃苦的。”王部长一听很高兴,好! “那就去八五九农场。那里地好,什么都能种,大豆可以出口,你去把那个农场好好搞起来,要开好荒,种好地,养好猪,办好职工伙食,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组建好各级办事机关,为农垦事业培养人才要办好党校、农校,在工作上做好当前的计划,准备将来的大发展”。这天夜里我们谈到三点钟,王部长谈兴很浓,实在太辛苦了,我提议休息,他才不说了。第二天,他带我到八五零、八五三、友谊农场等几个场学习东北办农场的好经验,临走时对我说:“去八五九,把老婆孩子都带去”。我就这样从祖国西北塔里木来到东北边陲乌苏里江畔。
二、初到八五九农场
八五九农场座落在当时的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挠力河两岸,西南是完达山的余脉,东临乌苏里江,同苏联西伯利亚的比金隔江相望。土地辽阔,可垦荒面积达二百万亩左右,土质为肥沃的黑钙土。林木、动物、鱼类等野生资源十分丰富,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至于遍布东北的人参、貂皮、鹿茸角,此地更不足为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地方。“859”总场用的是铁道兵部队第九师的番号。这个总场是从原来的八五九分场扩建的属师级建制。场址原在乌苏里江上游的虎头镇,后搬到下游饶河县的东安镇。我奉命去任总场场长时,搬家任务已大致完成。由于农场搬迁,扩建,所以条件比较艰苦。全场仅有一千多名职工和几部随军转业的汽车、拖拉机,还有王部长批给的一千多头牛。我到场后,听了张呜山副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介绍了农场的历史和现状,几天后,我同机关的同志一起坐爬犁到胜利屯的一个连队去调查。这年冬天没事干,职工都在家。我把职工召集起来开座谈会,请他们提意见,畅所欲言。这个民主会一口气开了两天,我最后归纳讲了几条意见:一、我们农场是以铁九师番号命名的。九师是一支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和国内建设中打过许多硬仗,转业官兵来北大荒为创建859农场做了大量工作,希望今后继续发扬成续。二、业余时间动员职工收饲料草,每斤按二角钱收购。后来不知怎么变成一角钱,职工意见很大,经过调查后还是按牡丹江农垦局规定的二角钱执行,这样做了效果很好。三、虎头镇条件差,生产建设没有打开局面,职工又不安心农场,现在已搬到饶河县境内,土地肥沃,自然资源很丰富,在这里我们859农场大有希望。四、铁道兵转业时每人发了一张免费乘坐火车票享受探亲假一次的规定,场里保证负责兑现,但得答应一个条件,回去一个回来必须是两个。这话使大家有些莫名其妙,我解释说“北大荒女同志少,探家的人最好都带个老婆来”他们高兴的说:“咳!这个场长怪,不但管生产还管娶媳妇的事情。”因新迁场址冬天基本没有农活,我安排他们自己伐木找地点盖房子,我们农场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能继续分散住在老乡家里,我们必须有长期打算。我又给他们介绍了新疆转业建设军垦农场的情况,同志们很感兴趣,这样一来,群众情绪高涨起来了,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安心农场了,干活有劲了。有了这个经验,到第二个连队我就先讲,讲完了问群众有什么讲的,他们说:“我们要说的,都叫领导说完了,今后只有好好工作行了”。转一圈回来,初步弄清了职工思想状况,我的信心干劲也更足了。
一九五七年春天,我们着手搞八五九总场的规划。党委决定由我带人负责勘查荒地。这次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一、二年时间。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边勘查,边开荒边建设分场。我们以东安镇总场部为中心,先勘查了胜利屯,和平屯两地,建起一、二分场后(现在的四,五分场)继续发展到西通、小佳河,饶河郊区。一九五八年,我们开始向里外小山和四平山方向发展,当时在饶河和抚远两县境内共建起了八个分场。勘查规划工作十分艰苦,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食、宿均无法保证。在勘查四分场时,我们曾在荒野上一个小窝棚里住了一夜。为了勘查挠力河两岸情况,我们一连在船上住了几夜。
在北大荒,开荒前要烧荒。这点同新疆很不一样。烧荒是一件非常严肃,危险而又壮观的工作。荒原的野草又密又高,无边无际,弄不好就会烧到林区和住宅点。点火前,先在垦荒区域周围开出一条二十来米宽的防火道,道内清除杂草和一切易着火的物体,以防大火从中穿过。然后在职工的严密监视下点火。1958年5月,总场几乎全体出动,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烧荒战斗。烧荒区域包括别拉洪河以东,乌苏里江以西,四合屯以南的广大地区。我们把它分割成若干小块,一块一块地烧掉。有一次烧荒,大火从头一天上午烧起,一直烧到第二天早上才熄灭。一天下午我们一行四人坐东方红拖拉机去六分场检查烧荒工作。途中,拖拉机陷进泥塘,我们步行到天黑,迷了路,在荒原上住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一看,原来六分场就在眼前。
北大荒雨水充足,平均降雨量在五百毫米左右,种地不需要考虑人工灌溉,田埂都可以不要。地块长度不等,有的在千米左右。有人讲:“拖拉机手带着干粮,一开就是几公里,中午就停下吃干粮,下午又转回来,这就是一个工作日”。部队开荒情绪很高,我们又搞了竞赛,给先进个人和集体发了奖。第一年就开了二十多万亩荒地。第二年这些地大部分种上了大豆。又动员部队业余种豆子,规定谁种谁收,并且给各连发了小石磨,解决了职工吃豆腐的问题。第二年一部分人继续开荒,一部分人就在头年开垦的大田里种小麦、大豆,粮食达到了自给有余,光大豆就收了两千多万斤。大豆主要是上交出口换外汇。部队连续开了几年荒,到我走那年,八五九总场开垦荒地六十三万多亩。据说我离开北大荒后,又开了二十五、六万亩。
三、五林洞会战
1958年,八五九农场同饶河县合并,原饶河县改为饶河镇,总场场部由东安迁至饶河镇。这时为支援国家建设,牡丹江农垦局部署所属农场冬季全面伐木,我们立即进驻五林洞,组织伐木大会战。五林洞地处完达山脉尾部。完达山里的林木,是东北著名的原始森林之一,盛产红松,而且还有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树木。为适应大规模伐木形势,我们在原有两个伐木团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了伐木部队,由我担任伐木指挥部总指挥,老红军王连山任副总指挥。树木砍倒后,先以人力或畜力拖到山下集中起来。五林洞离通往外地的水上码头一一乌苏里江畔有五六十里地,运输是个大问题。我们发动群动想办法,逐渐归纳成两种方案,一是铺枕木镶三角铁,汽车卸掉轮胎,用改装汽车做动力往外拉,二是修冰道。两种方法比较,前者不受季节限制,但费料费时,后者投资少,却只能在冬季运输。指挥部权衡利弊,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法,修两条冰道,用斯大林80型拖拉机作动力。方案确定后,立即动工。为了抢时间,职工上下班都是小跑步。先在地上挖两条沟,然后灌水。由于水运输不方便,影响工程进度,我们又根据群众建议,往沟里边填冰边浇水。职工把脸盆,筐子全拿出来装冰,有的转业军官还拿出了黄军毯。突击了十来天,冰道胜利完工,使用效益确实很高。运输队做了几十个爬犁,每个爬犁装几十方木头。一台拖拉机能拉五、六个爬犁。二十天过去,一算帐,每天不过运一、二千方,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运输队给想办法,每台拖拉机准备两套爬犁,爬犁装车,拖拉机不停,大大提高了工效。后来我们又改进了爬犁启动方法,使每台拖拉机由每趟拉五个爬犁增加到十个爬犁。这年冬天,我们共伐木二十五万方,运出十万方。农垦局按每方六十元的价格收购,使八五九农场增加了不少收入。在完成上交任务后,我们还作木材生意,用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料加工人字地板,运往外地出售、场里为此在乌苏里江边的饶河镇建立了木材加工厂。木材加工除加工各种木器以外,还负责造船,该厂造的第一艘船是一艘能载重100吨的大拖船。有一次佳木斯港务局长来场检查工作看到了,回去后就派人来要买它,因为农场已用它作运输工具,没有卖。
林区生活很艰苦,但也很有意思。粮食不缺,只是蔬菜食油少一些,各连常派人到林子里摘猴头。这些东西林区非常多,头几天吃还觉新鲜日子长了,谁也不愿吃。在林区建住房比较方便,木头垛起来,顶上盖些草即可,但也有弊病、极易失火。为了防止意外,我们在建房时,特别装上几扇“安全门”。这些门平时作挡风墙用,用时几人一推即倒。林区景色很美,小草青青的象地毯一样,空气特别新鲜,好像被过滤了似的,阳光从树缝中穿过,犹如一柄柄利剑。指挥部附近装有发电机、带锯、车床,烘炉。每到夜晚,电灯把山区照得如同白昼,带锯、车床,烘炉的声响,汇合着阵阵松涛声,组成了山区特有的交响乐曲。五林会战在八五九农场历史上影响是比较大的。它使部队和广大战士思想上、劳动上、组织纪律上,受到了一次锻炼。
四、创建文工团
1958年,十万转业军官来到北大荒,八五九农场一下接受三千多。这批转业军官军衔最高的是中校,最低的是准尉。他们的到来,不但为农场增加了生力军,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更重要的是,给我们输送了一批转业人才,从而发展了八五九总场的新闻、教育、文化、艺术等各项事业。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组织上对每个军官的情况全面调查,而后根据他们来场后的表现,分别情况逐步调整工作,做到因人而异量材使用。
我们创办了《乌苏里江报》,抽调米磐石等六、七个人组建了报社编辑部。后来报纸办得很活跃,受到群众欢迎。同时成立了有二、三百人规模的农校和党校,还建起了照相馆等。
在这些事情中,值得一提的是文工团的创立。有一年南京军区宣传部长李纬来场检查他们部队转业来北大荒的军官工作,我陪他去参观“南京新村”,这是南京军区机关转业干部给自己住地取的高雅别致的名字。走进去一看,原来军区机关下放干部住在这里,好多演员他都认识,见面后问长道短非常热烈。李纬问他们有什么困难要求,他们提出丰富文艺生活,急需乐器。李纬说:“好,我一定尽快给你们解决”。他回去果然给我们送来好多乐器和中,一共装了一个车皮,主要是书籍,我们派汽车拉了好长时间才拉完。我们把书分配到连队,使许多连建起图书馆。我们把南京新村中的文艺骨干,调到总场,组建了总场文工团。文工团成立后,创作人员同演员经常深入连队,搜集素材,创作演出了不少好节目。过了一段时间,农垦局派出三位创作人员来场收集创作素材。我们先向他们介绍了农场的情况。他们听了,表扬859农场干得好,又跑到下面转了一个多月,并写出了不少好人好事,临走时要我表态。我说“我们场的工作没有你们写的那么好,材料你们放下,你们做了许多工作,我们表示感谢”。他们虽然有意见,但到局里仍如实地作了汇报,特别是我们办文工团的情况。当时农垦局正在举行会议,局领导就点名要八五九文工团去为会议服务。场里最初不同意去,怕一去就回不来。最后还是决定服从命令。文工团动身前夕,我对他们讲话说:“局里要你们去演出,你们是代表八五九农场去的,一定要好好干,不但要演好戏,还要当好招待员,当好学员”。文工团去了,呆了两个多月,表现很好。许多机关干部说:“没想到八五九还有这样一批人材。”
五、几件趣事
在八五九农场这段时间工作中,有几件同我有关的事,很有趣,使人忘不了。这几件事情是:捕鹿、捉虎、水上运动会(捕鱼)、打狗熊、建果园。
先说捕鹿。北大荒的冬季特别长,不能干农活,我想搞点加工副业,正好我们农场附近山区的鹿、虎、熊、野猪这些东西多得很,当地老乡一到冬天就进山打猎,还有长年从事打猎的。我们把猎队组织起来,因为鹿一可驯化饲养,二可锯茸。捕鹿是很有意思的。开始采取的办法是在鹿群出入地,挖一个长,宽,高各三米的深坑,坑口伪装起来,鹿一跑就掉进去。不久这个方法就被否定了,因为鹿一进去就死了,当地禁用此法,队长因此受了处分。后来我们学会了捉鹿,捉的全是活的。等王部长来场检查工作那一年,我们已经抓了一千多只鹿,建起了养鹿场,经过训练,鹿很听话,一敲钟都跑出来吃饲料。王部长进山视察了鹿场,对鹿场和附近林场的几百名职工讲了话。在乘车去鹿场途中,他从早先送我的两支猎枪中拿出一枝,送给了鹿场场长,他拿到部长送给他的珍贵礼物,可高兴了。
再说捉虎。有个老乡会捉虎,我们派人把他请来,他说c他抓的是小虎,大虎捉不住,小虎断奶以后大虎就不管了,这个办法很管用。真的抓了小老虎,我们养了半年,王部长闻讯,写了一封信,叫上海动物园副园长来要虎。我们提出农场钢材紧张,装虎笼子要自备,或拿钢材换虎笼子,他同意了,但当时他解决不了钢材,就拿了一万元钱,让我们去买钢材。老虎是按王部长来信赠送了上海动物园的。这只虎现在还在上海动物园生活。
第三件事是打狗熊。当地有个传说,老百姓一进山都得点上香,对大树瞌头,求三神保佑。三神就是老虎、狗熊,野猪。大熊经常带着小熊在林区路上晒太阳,人进林区必须先用木棒敲树,敲树发出的声音可以把狗熊吓跑。碰上狗熊是很危险的,如果你沿着大路跑,它就会抓住你。它不吃你,只是把你搞残废。有个连队指导员带着几个女职工业余种豆子,狗熊来了,指导员让女同志快走,他自己同狗熊打起来等女工们回去把人叫来,狗熊把那位指导员活活啖死了。那天我正好在该场,听到这件事气坏了,马上要调集打猎队上山收拾它。后来有人建议说,夏天山上到处是人,不好打,我就下决心到冬天一定要打掉它。那年冬天,我们进山打了不少,吃了不少熊掌,这东西在城里很珍贵,可我们那时吃它就像吃猪蹄子一样容易。除了打熊,我们每年还要打几百头野猪。野猪在当地伤人比狗熊大,老百姓有句口头话:“一猪,二熊,三老虎”。夏天野猪经常跑到地里啃包谷,打野猪不但除害,还可以改善伙食,增加经济收入。
第四件事是建果园。饶河这个地方无霜期短,过去没有果园。我们开辟了几百亩好地做果园,派人到外地学习东北植果树的经验,后来果树栽活了,也挂了果,颜色很好看,就是个头小,酸味重一些。
没出过饶河的群众,看到我们种出水果都感到希奇的很。我是怎么想起建果园的呢?说起来还有个笑话。有一次,商业部门卖西瓜,我家孩子见别的孩子拣西瓜皮吃,他也跑去拣着往嘴塞。孩子们拾西瓜皮吃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这里虽然没有果树,为什么不能试验一下呢?于是我就下决心建果园了。几年后,果树开始结果了,虽然不是优良品种,但有了农场自己劳动的果实,为今后发展果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