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二十三团时期(1969-1976)一、二十三团成立
1968年6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当时的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共同发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简称六·一八批示)7月1日兵团正式宣布成立之后,八五九农场编入第三师,暂定名八五九团,后更为二十三团。
1968年末,现役军人李宝山、史书才、何鹤、王宝田四人到农场开始筹建二十三团。经过很短时间的熟悉情况,便成立了组建领导小组,成员有:李宝山、史书才、张宝林、何鹤、王宝田,下设组建办公室。随即举办一期以工人宣传队名义的组建学习班,经过一周的训练之后,以三至五人为一组,分别到各基层单位组建连队。与此同时。在组建领导小组直接主持下,开始组建团领导班子和选配机关干部。根据“六·二八批示”规定“生产建设兵团在党委领导下,建立精干的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领导机关。兵团主要领导干部可由-黑龙江省军区负责人担任”;在人员安排上,从团首长到机关各股,主管干部均由’现役军人担任。上下准备就绪之后,于1969年4月20日召开组建大会,正式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十三团成立;会上;三师师长卫生文宣读了二十三团主要领导干部的任职令,李宝山任团长,史书才任政委,—张宝林任副团长,马奉录、杜瑾住司令部副参谋长,张宝丰任政治处副主任,李永厚任后勤处处长,张守臣任副处长。
1969年六师组建以后,同年12月,三师将二十三团和所属四个营29个连队一并移交给六师。
二十三团从组建一开始,由于在机关干部安排上有现役与非现役之分;在连队又有兵团战士,兵团职工之别;他们之间的政治,物质待遇不同。这种结构本身就产生很多难以解决的矛盾。
二、批判“旧农场”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全国性的十年浩劫期间,“文革”由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错误思想,便成为兵团否定原农场的思想基础。二十三团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二十三团一成立,在兵团统一布署下,对农场开始了一场大批判,当时称之为批判“旧农场”。
对“旧农场”的批判是全面的,涉及各个方面。比如连队职工到团部,习惯说“去场部”,这就是“复旧”的表现,是怀念“旧农场”,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然而,对“旧农场”的批判则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批路线,二是批干部。
兵团认为:“生产建设兵团是在国营农场的基础上组建的。过去很多农场都推行了一条见物不见人,突出生产、突出技术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必须彻底批判”。在下达的各种文件中一再指出:“原东北农垦总局……以及所属农场,长期以来,被党内一小撮走资派篡夺了领导权,长期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干着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勾当,……这个机构无恶不作,如不砸碎,所谓兵团组建就是一句空话”。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兵团到师、团便层层布置对原来农场干部,以及其他们曾认真执行过的中央1964年9月8日对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工作的批示(五条)和1965年4月6日批转农垦部党组“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规定(草案)”(十六条)进行重点批判。
1969年4月,二十三团刚一成立,首先把农场制订的“机务工作管理规章”视为“五条”,“十六条”派生出来的黑货在全场加以批判。视奖金制度和计件工资为“物质刺激”,“资本主义管卡压”。有些干部不服,奋起争辩,被说成是修正主义办场路线的代表,或下放劳动,或去参加“斗批改学习班”进行“改造”。
1970年初整党期间,一名原机关干部主张此次整党应从新班子(刚组建的团领导班子)为重点,认为只有整顿好新班子,才能领导全团干好各方面工作。 谁知这一主张却被冠以“反对批判旧农场”,“整党主张不抓阶级斗争(指不主张批判农场原班子)”, “和现役军人不一条心”三个罪名而清出机关。在批判“旧农场”过程中,有89名机关干部,或因所谓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历史问题,或因“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而下放劳动。组建前的生产队干部,也多因是“五条”,“十六条”的执行者而下放劳动和当副职。
1972年2月底“兵团斗批改会议”提出“看干部要一视同仁,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取长补短。严以责己,增强新老干部、现役与非现役干部的团结”,并把“旧农场”改称原农场之后,批判“旧农场”的气势才逐渐收敛。
三、开荒建点
二十三团划归六师以后,在贯彻师党委“以开荒为主,积极扩大耕地面积”的指导思想上,开始有过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在六师我们是老团,六师以“开荒为主”是指新建团,我们应以种好现有耕地为主,在此基础上积极开荒。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我团地域广阔荒原多,新增加五千多知青劳力雄厚,完全有条件多开荒多建点,并且到1969年全团播种面积还不足二十万亩,生产规模必须扩大。所以,应认真贯彻“以开荒为主,积极扩大耕地”的指导思想,多开荒多建点。讨论结果后者被通过,于是就采取组织开荒队集中开荒,经过春秋两次会战,共开荒142.946亩。从1970年至1972年三年间合计开荒229.995亩,超过1969年总播种面积17.5%。虽有不少荒地开出后废弃,但播种面积到1973年仍达到316.469亩,是1969年的198%。由于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三年内扩建了二十四个农业生产连队。这一时期,是农场建设史上第二次大面积开荒的阶段,也是经营规模第二次大发展。
四,清理阶级队伍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1967年革命委员会成立不久,清理阶级队伍工作也随之展开了。首先是层层设立“清队”组织,农场设清查办公室,生产队和相当队级单位有“清队”领导小组。采取“忆、查、追”的方法,即:忆本单位阶级敌人破坏的危害,追根寻源找出阶级敌人所在。1969年二十三团成立后,继续“清队”,并“以战备的观点观察一切”,将清队中查出来的“五类分子”,“苏修持务”,以及家庭出身不好和有历史问题的人迁出边境。全团有七十五名职工(其中干部九名)带全家内迁,有的遣送原籍,有的迁往七星、二九一,江川,北兴、八五二、曝光,双鸭山等农场。一些问题较轻的,也由边境队迁到距边境稍远的队居住,如从东安迁到二龙、四平等。
五、一打三反
1970年2月,中央颁发了《打击现行反革命的破坏活动》《中共中央关于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从此,一个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一打三反”运动在全团就正式开始了。团里成立了“一打三反”办公室,并由党委书记史书才直接领导运动。各连队均成立了三至五人的“一打三反”领导小组。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中央三个文件为指针,采用大批判开路,开展忆查追的方法,向“阶级敌人”发动了进攻。一年内全团破获各种“政治案件”107起。在“一打三反”运动中还进行了公物还家,共收回公物五千余件,价值一万余元。
年底在总结“一打三反”运动时党委认为:“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只是一般号召、缺乏猛冲猛打的精神、阶级斗争抓的不紧不狠不力,成绩不明显”,所以,号召各单位“要深入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抓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三两斗争”(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战备等工作繁忙和干部群众对此不感兴趣而使运动逐渐停了下来。
六、违背客观规律
1、生搬大寨经验
随着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不断深入二十三团成立后,曾三次组织连以上干部到大褰、沙石峪等地参观,然后学着人家的样子指挥自己的生产。
为建设“旱涝保收田”,1970年重建办场初期的大板水库,动用两个水利工程连,几十台推土机,经过两年施工,因查明上游水源不足,储水量少,附近又无耕地可灌溉,并且没有抽水设备,故停止施工,半途而废。直到1982年才再次修建,今为养鱼塘。
为建设“海棉田”,1972年起提倡深翻深松。由于当时技术人员正在下放劳动,农业机械管理上又无章可循,致使深翻深松这一新技术推广很慢,即使深翻少数地号,也多因耕翻技术不良,把白浆土翻到表层3—7公分,反而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减产。
2、积造万吨肥
二十三团期间曾两次掀起积造万吨肥高潮。一次是1972年春,一次在1975年秋。基本方法是将沟边道旁甚至营区内,用大犁翻起来之后,再以人工堆成堆,以连队为单位计算,积肥超过一万吨的上报师里授予奖旗。1975年提出口号是:“全团积肥百万吨。”但由于质量不好,有的甚至将白浆土表层堆起来也当肥上报,没有实用价值,有的至今(十年之后)还在那里堆着。
3、生产上实行军事化。
生产建设兵团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序列,团的主要领导又是刚从部队调来的现役军人,所以在生产指挥上多以军事化形式出现。比如,在生产大忙季节也一样强调“天天读、雷打不动”。每年春播、夏锄,麦收等生产阶段,都发布“战斗命令”、违者视以“对党委态度”论罪:如1973年春播,由于春涝机车下不了地,团里便执行师党委指示强令小麦播至六月十八日,虽有很多人想不通,但迫于“战斗命令”而不得不执行,结果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对这种军事化生产方式,有人提出过中肯的意见,也有的生产队偷偷地违抗“军令”。到后期、团里的主要领导也认识到其危害性,作了一些纠正,但在当时极“左”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态势下无时不表现出来。
七、批林批孔运动
在全国性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1974年农场(时当是二十三团)也曾进行过批判。论据是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就是要颠复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因此,批林必批孔,而批林批孔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由于群众对历史了解甚少,而且在批判中联系实际又很牵强附会,所以,批林批孔运动只限于读报纸,传达文件上,没有什么声色。
1974年7月底,黑龙江省召开“深入批林批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会议”之后,为建设一支宏大的理论队伍,团里开始分批举办理论骨干学习班,并在俱乐部开千人大会,请老教师讲孔孟之道对人们头脑中的流毒和影响。尽管如此,当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始终不能引起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兴趣,使批林批孔结合不起来,只限于口头上的“穿鞋戴帽”如布置各项工作时总要加上“以批林批孔为动力”之类的词句,其实某项工作究竟与批林批孔有什么相干,干部群众都不甚了解,后不了了之。
八、经营概况
二十三团时期,在经营上仍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副渔,另有部分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工业、商业,饮食业等。
由于时处全国性十年动乱之中,以突出政治代替经济建设,以军事行动要求各业生产,并且以“阶级斗争为钢”,狠批“唯生产力论”下放了大批有经营头脑的’科技人员和各级干部,所以使这一时期的生产经营没取得理想的成果。农业上亩产一直在100公斤上下徘徊、粮豆平均斤(市斤)成本有六年在0.127元以上,最高达到0.244元,劳动生产率不高,每个职工创造产值最高1630元,最低680元。
二十三团时期经营规模与效益一览表
从资金投放,百元平均盈利最高是11.47元,最低才1.65元。
五业盈亏,有六个年头盈利共476.10万元,有两年亏损468.48万元。盈亏相抵,尚盈7.62万元。这是兵团八年的经济效益。
畜牧业发展缓慢,牛始终保持在340头左右;马,八年只增359匹,平均每年只增加44.8匹;猪1969年开始近十个人只有一头猪,到1976年平均三人养一口猪。
兵团时期经营规模发展较快,1968年生产队才26个到1976年发展到59个,增加1.3倍,耕地由原来18.7万亩,扩大到39.5万亩,增加1.1倍。并安置了五千六百余名城市支边青年,使农场经营规模翻了一番。但由于广种薄收,粮食产量增加不快。八年共上交国家粮豆86.541吨,占建场27年235.584吨的百分之三十。八年每年平均经营盈利9,500亓。
附二十三团时期经营规模及效益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