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恢复八五九农场时期(1977-1983)

第四节 恢复八五九农场时期(1977-1983)


一、前卫农场阶段
  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1976年)2号文件精神,撤消兵团体制,恢复农场。1977年4月4日,正式成立前卫农场,隶属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农场管理局领导,由陈才德任农场党委书记,王兴义任场革命委员会主任。
  从此,彻底改革兵团体制,恢复农场管理体制。兵团时期现役军人大部分回部队,只有少数同志就地转业,继续担任农场的一些领导职务。
  为了更好的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根据管局的指示,前卫农场于1977年6月28日将原六营全部移交前锋农场,交出二十七、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共四个连队,职工499人,干部40人,土地六万亩。
  兵团时期的六个营,除六营移交前锋外,其余五个营合并为三个农业分场。1978年3月农场又在石头山组建了四分场。农场下设分场,分场下设生产队,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经营体制。
  1978年8月3日,经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批准,恢复八五九农场,前卫农场历时一年零四个月。
  二、恢复八五九农场
  八五九农场,是铁道兵八五○九部队的干部战士于1957年,在荒无人烟的大荒原上,历尽艰辛创建起来的。农场的土地上保留着八五○九部队开拓者们的足迹,浸透了八五○九部队干部战士的辛勤汗水。八五○九这个名字,将永远印在这块土地上。为了纪念铁道兵八五○九部队开发荒原创建农场的宏伟业绩。1977年11月,前卫农场党委分别打报告给管局、总局、地区和省委,要求恢复“八五九农场”场名。
  1978年8月3日,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党委批准,正式恢复“八五九农场”场名。由郑行广任场党委书记。王兴义任场革委会主任,(1979年2月17日改任场长)。从此,几经变化的八五九农场,又得以延续下来。
  三、开展“双打”运动
  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资本主义势力猖狂进攻的“双打”运动,于1978年11月12日开始在我场全面展开。
  “双打”运动是以深入揭批“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集中精力狠狠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狠狠打击资本主义势力的猖狂进攻,挖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社会基础,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整顿各级领导-班子,整顿职工队伍,整顿企业管理的“一批两打三整顿”为指导思想。打击的重点是六种人,即:现行反革命分子,搞反攻倒算的地,富,反、坏分子,刑事犯罪分子;贪污盗窃分子,投机倒把分子,打砸抢分子。在搞好“双打”的同时,进行了“三整顿”即:整顿领导班子,整顿职工队伍,整顿企业管理。在“三整顿”中进行“五反”和“四清”。“五反”即反对铺张浪费,坚持勤俭办企业,反对瞎指挥和强迫命令,坚持民主办企业,反对违法乱纪,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反对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反对吃农、挤农,坚持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四清”就是清钱,清物,清粮,清账。并且普遍开展公物还家运动。
  整个运动大体分四个步骤:一、思想发动,武装群众,二、解放多数轻装上阵,三、发动群众。大揭大摆。(这一阶段采取“十摆,十查”的方法即:摆历年发生的各种案件和事故,查阶级敌人的破坏;摆可疑人,可疑事,查各种违法犯罪分子的活动,摆钱款、物资、产品管理上的漏洞,查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分子的活动;摆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和事,查敲榨勒索,贪脏枉法的行为,摆入不抵出的暴发户,查经济上的非法来源,摆物资采购,支援协作方面的不正常现象,查假公济私,行贿受贿人员,摆不合理开支及物资变值处理,查巧取豪夺,侵吞国家财产的行为;摆挥霍浪费,违反财经纪律的表现,查造成的损失及主要责任者,摆文化大革命中打、砸抢事件,查有民愤罪恶的打砸抢分子;摆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查搞栽脏陷害,挟嫌报复的人员:四,搞好组织整顿,巩固运动成果。
  农场党委向全场提出:“立即动员,迅速掀起揭批高潮,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全面发动。一次铺开,突出重点,搞深搞透”并把这一运动做为冬季工作的中心。农场成立“双打”办公室、各分场都要书记负责组成三至五人的“双打”领导小组,各连都要在支部的领导下抓好运动。连队向分场,分场向农场每三天都要汇报一次情况。
  农场组织了“一批两打三整顿”试点工作队。由书记郑行广任队长,政治处副主任李勋之,法庭代庭长王建元任副队长,组员有:君恩荣、李玉炳、徐明发、杨剑霞,王佐琴、进住修造厂进行“双打”试点。试点工作于1978年4月21日开始,7月7日结束,试点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动员,学习中央关于“双打”运动的指示,使群众认清“双打”的目的,意义,提高对运动的认识。第二阶,段,清经济、公物还家,这一阶段是运动的重点,经过前一阶段的调查,修造厂没有发现“双打”对象,但是化公为私,作私活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比较普遍。为了使运动进一步深入,就要发动群众自觉革命,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形成损公肥私可耻,廉洁奉公光荣的社会风尚。还要狠批:清经济、公物还家是小题大作,矛盾向下,整群众,常去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偷摸有理,干啥吃啥,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出头的橼子先烂等错误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动员,又经过群众揭发检举,调查落实,全厂公物还家1,065件,价值649.75元,其中交回实物价值144.80元,折款退还361.35元,免还143.60元。第三阶段,整顿领导班子,整顿职工队伍,整顿企业管理。整顿领导班子和整顿职工队伍,关键在整党,整党集中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领导班子的团结问题,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性原则,任何人都不得拉帮结岭派。二是全心全意为农业第一线服务的问题。三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正常的党内生活问题。在整顿企业管理中。着重抓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及试行定额管理,超产奖励的办法两个问题。解决干多于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和吃“大锅饭”的企业管理混乱现象。
  试点结束后,11月中旬全场普遍开始“双打”运动,但因无工作组下队指导,由生产队自己组织,所以运动没揿起高潮就停了下来。
  四、拨乱反正、落实政策
  由于长期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给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又加之十年文化大革命,以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在党内、党外造成了大批的冤、假,错案,使很多干部,群众遭受迫害,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纠正长期的“左”的错误,排除错误思想的破坏与干扰,克服各种错误思想与作风,开始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
  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农场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落实政策的步伐,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澄清了被颠倒的是非问题。全面落实了党的方针,政策,组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清除了两个“凡是”的影响,端正了思想路线,进行了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学习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教育,打击了经济领域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调动了党内外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了党的威信,加强了党的领导。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使我场的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面貌出现了新的局面。
  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农场的经营管理,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合理的规章制度被砸烂,违反客观规律的长官意志,瞎指挥,浮夸风,大锅饭,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三中全会以后,农场不但在政治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也在经营管理等其它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逐步恢复和健全了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和奖励制度,改变了经营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农场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我场是从1978年开始的。几年来共处理群众来信来访2652件(次),平反“三案”349起。
  原农场党委书记耿国栋,场长高清林,副场长张宝林,何儒林,工会主席王建元,在“文革”中,被扣以种种罪名,遭受打击、迫害,原农场监委书记顾洪翥,在“文革中,被定为“判徒”等罪名遭批判,斗争,农场为他们平反恢复名誉。
  农场还给在“文革”中,因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反革命路线影响,被无限上钢,定为“犯严重错误的人”和“犯一般错误的人”等25名干部,19名职工,对“文革”中虽末形成材料,但被错揪错斗的75名干部156名职工,对“文革”中被无限上钢受党籍处分的27名同志,对“文革”中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历史反革命”和“坏分子”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的28名干部群众,以及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的13名干部予以彻底平反,推倒一切强加于他们的诬陷不实之词。1968年底1969年上半年,农场在清理阶级队伍,反右倾的过程中,有75名干部,职工被强迫迁居内地或遣返原籍。对这些入农场积极组织人力进行调查、甄别,并认真落实有关政策。1978年至1983年共处理“遣反”,内迂等历史遗留问题96起,农场收回一部分人,其余也都作了妥善解决。
  农场彻底否定1967年造反派向农场机关及基层组织的夺权以及1968年10月至1969年7月,场革委会举办的所谓“机关干部学习班”,对“文革”中遗留的其它问题,农场党委本着积极、慎重、稳妥,既要解决问题,又不搞乱大局的原则,都作了妥善的解决。
  五、抗灾自救
  1981年农场遭受了建场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使农场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全场干部、职工、家属不等不靠,积极进行抗灾自救。
  1981年6月6日至8月31日,继续阴雨六十三天,共降雨592.3毫米,仅八月份就降雨二十六天,降雨量245毫米。严重的涝灾,使预计亩产175公斤左右的小麦,只收回34.9公斤。七月份放片的小麦,无法拾禾,遇雨生芽50%,站杆发芽率10%,落粒很多。九月,麦地杂草生长凶猛,有三分之二的小麦掉在地里。收回的麦子质量低劣,入库生长率60%左右,并有不同程度的赤霉病。大豆因种子不好,播种过深,缺苗较多,又遇涝灾,草荒严重,平均亩产仅17公斤。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1981年农场生产粮豆11,503吨,平均亩产27.4公斤。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场干部、职工没有灰心,而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使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在机械作业困难的情况下,全场干部、职工、家属,学生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全部动员起来了,人手一把镰,人机齐上阵,展开了“龙口夺粮”的战斗。机务人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对拖拉机和收割机进行防陷改装,给牵引拖拉机加宽链轨或穿“木鞋”,对收割机采用加宽轮距,封闭机车或改装行走装置等办法使机械能够适应陷车作业。全场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在困难条件下,多收回种子和口粮。秋收中农场实行了包、定奖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但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损失,也给农场经济,职工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困难。严重的涝灾,使秋菜涝死,为了解决职工冬季吃菜问题,农场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支出四万多元,到辽宁、河北等地购买蔬菜,大灾之年,农场党委对职工生活的关怀,使广大职工增添了抗灾自救的信心。
  农业生产的损失直接影响着农场的经济,经济上的困难又直接影响着农场的生产。自然灾害使农场经营亏损1,323.4万元。怎么办,两条路,一是广开生产门路,增加经济收入;二、搞好增收节支。
  为了搞好增收节支,农场采取了十项措施:
  一、定额管理,计件工资:定额管理就是定时间,任务,要求,要避免劳动力的浪费。实行计件工资,干多少拿多少,避免吃“大锅饭”的弊病。
  二、封车节油:季节与长期结合,封停多余机动车辆。长期封停17%,季节封停30~40%,指挥车封停工0~30%。
  三、强制立库:对现存物资进行清理,用不着的就处理掉,今后该进的进,不改进的就不进。
  四、压缩管理费;管理费压缩20%,生产队管理费1,200元,分场1,500元,农场1,700元。
  五、企事业单位的定员定编:不许使用临时工,大忙季节使用临时工可实行计件工资。
  六、压缩集团购买力。
  七、严格控制禁购物资。
  八、开展百元竞赛活动。
  九、增盈节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1—3%。
  十、清理往来账目,收回欠款80%。
  1982年全场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战胜春涝抢播粮豆41.7万亩。1982—1983两年农场在农业生产上狠抓了种、管、收三个主要环节,巧夺天时,巧施肥料,巧用农药与人机配合综合灭草,在管理上采用了飞机喷药灭虫、灭草。在收割时为了减少损失浪费,采取了人工收割,并辅、机械拾禾,这些措施明显的提高了粮豆产量。由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和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1982年粮豆总产34,846吨,盈利333.3万元。1983年粮豆总产71,240吨,盈利1192.6万元,实现了灾后“一年恢复,二年翻身”的奋斗目标。
  六、企业整顿
  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分批地,有计划地对现有企业进行全面整顿。”企业整顿是向“四化”进军的需要,是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需要,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我场是建三江农场管局的企业整顿试点单位。1982年5月19日管局工作组进驻我场,开始对我场进行全面的企业整顿工作。整顿是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进一步完善各项经济责任制为基本内容。以整党为核心,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三项建设”,创建“六好企业”为目的。在农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现有领导班子和本单位力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上下结合,整党与整企业结合,整顿与生产结合,实事求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全面整顿,综合治理。
  我场根据具体情况,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总结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教训,找出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的整顿工作。一、完善经济责任制,改进经营管理,二、整顿劳动组织,加强劳动纪律,三、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物质管理,四、整顿基本建设管理,五、整顿建设好领导班子,六、搞好整党,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场成立了企业整顿领导小组,组长都本祥,副组长李忠山、李勋之,组员:魏天宝、王喜福,下设办公室。设整党小组,财务整顿小组、整顿劳动管理小组,并组成五个企业整顿调查组。先到汽车队、水利大队、渔业队和三分场场部蹲点。然后又抽调五十名机关和基层干部帮助各基层单位搞整顿工作。各分场党委、各总支、工交,机关党委及各支部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抓企业整顿工作。
  我场的企业整顿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教育,动员摸底。这一阶段主要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开好三会(支委会,党(团)员大会,职工大会),层层动员教育,不留死角。二、认真搞好摸底调查。摸清党员队伍,职工队伍状况,通过财务大检查,摸清本单位在劳动管理,财务、物资、基建等方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系统教育,总结查评,全面整顿。这一阶段有五方面内容:一,搞好三个教育,上好五课。二、突出整党这个核心。三、认真总结本单位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解决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四、搞好各级班子的思想、组织整顿。五、整顿农场、分场机关。
  第三阶段:系统建制、组织落实、党员登记。这一阶段整顿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组织的调整落实,关系到党组织的纯洁和党员的政治生命。
  第四阶段:总结整党整企经验,按总局、管局的要求逐级全面检查验收整顿成果,完成企业全面整顿工作。
  (一)农场机关的体制改革:
  整顿农场、分场机关,以转变机关思想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搞好机构调整和定员定编;完善岗位责任制,贯彻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场长行政指挥的原则。在党委的领导下,健全场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逐步实现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克服人浮于事,机构重叠,组织焕散,办事拖拉,互相推诿,对工作不负责任的现象。机关要切实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群众,克服官僚主义作风。选拔优秀的,懂技术,业务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基层生产单位和职能科室领导干部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妥善做好退居二、三线干部的工作。
  农场机关的机构改革,以促进农场经济发展为原则。改革中农场将原有的三十二个科室合并为十八个科室,把带有企业、半企业性质的行政科室改为企业经营型的基建、交通、物资、商粮贸、畜牧、水产,劳动服务等八个专业公司,同时还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经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经营管理体制,促进了经济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从而改变了机关作风,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密切了上下关系。
  (二)实行联产计酬,专业承包生产责任制:
  企业整顿之后,1983年进一步完善了经济责任制,其基本原则是:(1)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使责权利紧密结合;(2)保持社会主义财产公有制的性质,在分配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3)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做到即调动承包单位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又发挥统一经营的优越性;(4)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必须体现“两个文明”一起抓。
  承包形式(1)分场、公司采取五定一奖财务包干。即:定产品产量、定总费用,定利润、定分配比例、定作物比例、超额有奖。(2)事业单位采取费用包干,节余留用,超支不补。(3)建筑工程队采取预算费用包干,节余分成,超支扣浮动工资。
  职工分配办法:(1)浮动工资。全场职工以37元为基数,以上部分保留,以下部分20%浮动,平时不发,年末看完成产量,利润好坏发给或扣回。80%为作业工资,平时按出勤工分计发。(2)包干上交有限奖赔。(3)盈亏包干全奖全赔。
  通过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农场的经营管理比企业整顿之前有明显好转,经济效益亦有明显提高,1983年全场五业总盈利1404.4万元,创造了历史上最高水平。
  七、经营概况
  1976年后,恢复和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步提高。1977年,粮豆总产32,783吨,1978年,总产35,576吨,1979年,总产35,215吨,1980年总产57,300吨,1981年,农场遭受建场以来罕见的涝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粮豆总产仅11,508吨,农业生产亏损1265.59万元。
  1982年,农场实行了联产计酬,专业承包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群众抗灾自救的信心.当年生产粮豆34,346吨,1983年,进一步完善了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狠抓了种、管、收三个环节,粮豆总产提高到71,240吨,农业盈利1192.6万元。粮豆亩产,人均利润,百元成本利润,人均生产粮豆,人均产值,百元资金利润,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垦区第一。
  除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外,这一时期农场在林、牧,副、渔、工业方面,也相应有新的发展。由于受“文革”“左”的思想影响,各项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被破坏。这一时期虽然恢复了生产,破了“大锅饭”,但仍存在着“中锅饭”“小锅饭”的弊病,因此,在不同程度上还影响着生产的发展。
  工、副业发展较为迅速,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1983年,在1982年的基础上经营盈利增加到220.6万元。渔业生产也由亏损变为盈利。林、牧业,一直处于亏损,1982年经过企业整顿林业生产达到平衡。
             七年经营情况一览表(1977—1983)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