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后记
后记
《八五九农场志》编修工作,从1983年3月20日开始,经过两年半时间,现在和读者见面了。
这部志稿虽然很不成熟,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问世,主要是由于农场党委重视和总局、管局及饶河县志办公室姚中晋的具体指导。
1983年3月11日,参加总局在牡丹江管局召开的史志工作会议的林精潘同志向农场党委汇报会议精神之后,党委当即决定,成立由党委书记为主任的场志编审委员会,下设由五人组成的编纂办公室。3月20日办公室人员到职,随即进行一段时间的编史修志基本知识学习之后,便开始了紧张的搜集资料工作。八五九农场体制几经变革,特别是“十年浩劫”的破坏,文字资料几乎丧失殆尽。后来在机关办公室顶棚上有“文革”期间堆放的旧书、“废纸”,我们就在这些废纸堆里查找到了近百万字宝贵的历史资料。1983年5—8月我们又在总局档案室和虎林县永红公社档案库收集到部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此同时,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收集到口碑资料二十多万字。经过查证核实、整理汇编,基本摸清了二十七年来农场建设的发展脉络。随后就制定编目,先后修改三次。在编目确定之后,从1983年9月开始,我们便进入边收集、边核实、边整理、边汇编、边试写阶段。
编史修志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崭新的工作,特别是一个大型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国营农业企业,怎样写才能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志书来,开始犹如丈八金钢,摸不到头脑。于是我们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学习古人经验,借鉴别人做法,在动笔编写之前,我们先后览读了一部分古代志稿和新出版的《如东县志》、《呼玛县志》、《青冈县志》第新方志,从中领悟了一些编写地方志的基本要领。二是请专业人员撰写专业志。如《教育志》我们请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朱恒老师编写;《农业志》请农艺师梁明泉撰写;《气象志》我们请农场自己的气象工程师任双升撰写。这样既提高了志书的质量,又少走弯路。三是认真讨论反复修改。由于缺乏编史修志的经验,在编写中,我们是写一章讨论一章,写一节修改一节,比如对“职工生活”一章概述,我们反复讨论,八易其稿,直到所写的概述符合实际并能起到总览的作用时,才告结束;对“五边”建场方针的肯定与否定也是如此。就连专业人员撰写的《气象志》、《农业志》,也是四易其稿。就是这样写了改,改了写,先后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功夫,形成了一部四十五万字的征求意见稿,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送管局审查后,又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整、补充、修改之后,又第二次送管局审查。在审查后,我们又用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完善和统一规范,最后才正式定稿。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支持和指导。我们的老场长赵明高,两次从新疆来信鼓励我们,并为场志撰写回忆录和序文;在场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翟雪桥、林怡、张延桐、李潮海、崔淑兰、李月萍、董桂芬等都热情为我们提供资料、照片和撰写回忆录;特别沙宝林最先献出珍藏多年《乌苏里江画报》创刊号。现仍在场工作的许许多多老同志也踊跃为场志提供文字的和口碑的资料;四十六名队史编辑员和机关各科室编写专业志的同志,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试写了志书第一稿。除此之外,兄弟的普阳农场、友谊农场、胜利农场、前进农场、七星农场史志办和饶河县志办等曾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导。在此,我们谨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致以谢忱。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又缺乏经验,在编写中也曾走过弯路。现在虽已定稿付印,但我们深知,这部志书无论在体例上、结构上、内容编排上、甚至文体文字上,难免有错漏之处,切盼读者批评指正。
八五九农场编辑办公室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