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概述概述 1985年,八五九农场有3个农业分场,57个生产单位,其中农业生产队34个,林业站4个,畜牧队1个,渔业队 1个,另有17个工副业单位。拥有拖拉机 231台,收割机243台。奶牛存栏16.5头,猪4 289头,马277匹,鹿77只。工业企业只有一砖厂、制材厂、工业三连、面粉厂。水产养殖业只有新建的570亩养鱼池。
经过21年的发展,2005年,农场土地总面积 203.37万亩,总人口18 444人,户数6 723户,有职工3 357人,居住人口包括少数民族13个共419人。2005年底,全场有11个管理区,下辖13 个作业站,11 个居民点。拥有耕地64万亩,粮豆播种面积 44万亩,其中水田2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2 %。拥有拖拉机451台,水田整地机械486台,收割机126台,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85年的28 683千瓦增加到2005年的35 085.10千瓦。畜牧业发展迅猛,奶牛由1983年底的 59头发展到3 285头。场办工业由1983年的4家发展到1997年的13家,1997年以后逐步退出国有转为民营。水产养殖业已拥有千亩人工鱼池,年饲养面积达1 100亩,年产各种鱼类和河蟹278吨。
1985~2005年的21年中,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场经济效益很不稳定。21年有8年亏损,亏损总额 6 349.7万元,有13年盈利,盈利总额为3 413.3万元,盈亏相抵净亏损2 936.4万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受自然影响较大,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从 2001年开始,农业生产经营的盈亏由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核算,农场农业生产亏损。农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场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全面发展。1986年全场社会总产值4 605.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 129.2万元,工业总产值 934.4万元。1994年,农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总产值达14 04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 125万元,工业总产值 2 595万元。2005年末,全场国内生产总值37 36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25 591万元,第二产业实现5 529万元,第三产业实现6 247万元。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7 354元。
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逐步向农牧并举方向发展。种植业以水稻、大豆、小麦为主,水飞蓟、大麦、亚麻、红小豆、白瓜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5年,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重经营体制,兴办家庭农场 4 319个,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兴办家庭农场后,全场农机具经过两次转让两次收回,于1995年彻底变成了私有。1986年全场耕地面积412 830亩,播种面积385 604亩,粮豆总产41 991吨,平均亩产 114.80公斤。从1994年开始,农业实行“两自理”、“四到户”,即生产费用和生活费用自理,土地到户、机车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1997年以后,农场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低产田改造,水田发展到23万亩。2001年开始,农场引进大麦、亚麻、中草药水飞蓟种植。从2004年起,引进推广大豆大垄覆膜和白瓜子覆膜栽培技术,大豆亩增产达40%,白瓜子亩效益达300元。2005年全场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播种面积44万亩,粮豆总产15.70万吨,平均亩产413公斤。2005年,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1质量、环境双体系认证。
农场畜牧业以奶牛为主,畜禽养殖为辅。1985年,日加工能力为 5吨的乳品厂建成后,促进了全场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1986年全场奶牛存栏达1 208头,比1985年增长7.3倍。1987年,乳品厂日处理鲜奶由 5吨扩建到40吨,充分调动了职工养奶牛的积极性,奶牛存栏猛增到2 104头,比1986年增长74.2%。1990至1991年,农场投资130万元在场部东建设奶牛小区2 357.96平方米,奶牛饲养实现了舍饲。1999年,由于饲料市场放开,养殖成本加大,农场奶牛存栏由1990年2 165头下降到1 585头,下降了 36.5%。2001年以后,农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奶牛发展的政策,调整了鲜奶价格,落实了奶牛饲料地,在原种鸡场建设了 2个奶牛小区,到2005年,全场奶牛存栏达到3 285头。1986年,肉鸡养殖加工生产线的建成,年屠宰肉鸡达到100万只,同年投资31万元建设鸡舍719.82平方米。在农场提出的“养牛发大财、养鸡发快财”的鼓舞下,上到机关干部下到生产队职工,都发展养鸡,促进了农场肉鸡产业的快速发展,肉鸡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地。1994年,随着农业生产实行“两自”及外地市场的冲击,肉鸡生产线停止生产,场内肉鸡供应全部外进。渔业生产以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相结合,农场有渔亮子 1处,养鱼水面103公顷,养殖产量278吨,捕捞产量349吨。
农场森林面积359 265亩,全场累计退耕还林6 025亩。苗圃于1997年建立,发展到2005年的200亩,拥有自动喷灌设备 5套,1 500平方米的钢骨架大棚及配套的微喷设备,年产苗木花卉300万株。
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1997年,东安粮库建成,储备能力10万吨。2000年东安粮库在场区东侧新建临时停放场,可储粮食 10万吨。从2002年开始,农场投入资金850万元,为基层生产队新建水泥晒场92 215平方米;投资 211万元,为7个生产队建种子库4 655平方米;投资84万元,为12个生产队打人畜深水井;投资157.20万元,为8个生产队建设农机金属库房面积4 086平方米。4年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总投入达 1 302.20万元。2001年以来,农场和国家为购机户补贴300多万元,新增农机具362台套。2004年,农场引进美国迪尔公司和凯斯公司生产的大马力胶轮拖拉机3台,总投资345万元。
2005年,农场的农业种植实现了机械化,旱田机械化程度达98%,水田达85%。农业机械总动力3.51万千瓦,全年实现航化作业面积17万亩。1986至2005年,全场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达3.80亿元。从1988年起,对乌苏里江东安段进行护岸建设,到2005年已护岸 6.5公里。修建干渠17条、支渠425条、斗沟4 635条,修桥涵1 898座,打机井512眼,灌溉面积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94%。乌苏里江灌区工程于2002年8月开工,灌溉水田能力达 31万亩。2005年一期工程竣工,实现江水灌溉水稻3万亩。
全场工业不断发展,1986年,工业企业有砖厂、水泥厂、制材厂、修造厂、面粉厂、综合加工厂、乳品厂、饮料厂、饲料厂、屠宰厂、种鸡厂、孵化厂等12家,主要产品有红砖、水泥、木材、面粉、豆油、奶粉、豆粉、白酒和肉鸡及其系列产品,工业产值934.40万元。1988年,乳品厂生产的全脂甜奶粉荣获省优质产品和垦区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北雁牌全脂甜奶粉和强化锌甜奶粉荣获农业部首批绿色食品奖,1991年10月,北雁牌婴儿配方Ⅰ奶粉被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在1992年首届全国农业食品博览会上,北雁牌全脂甜奶粉荣获金奖。从1997年开始,农场对所属工业企业进行改革,通过委托、租赁等经营方式,于2001年全部退出国有,实现民营。2005年,场内有食品加工、建材生产、饲料加工、机械制造等民营工业企业20多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 610万元,比2000年2 491万元增长了50%。农场有建筑企业 1家,年创产值600万元。
农场交通便利,有 5条客运线路与外界相连,每天都有客车通往哈尔滨、佳木斯、饶河、建三江及周边农场,每天发车7个班次,年旅客流量4万人次。
全场有个体工商户351户,从业人员487人,集市贸易总额达1 126万元,比1986年增长5倍。总投资1 000万元建筑面积7 900平方米的乌苏里江商城于2000年开工,到2001年投入使用,拥有个体摊位213个,年商品成交额4 860万元。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97年,成立了农学、教育、管理、政工等科技学会,开展各类学术研究活动达76次。2005年,全场有各类科技人员583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6人,中级179人。
农场教育投入逐年加大,设施趋于完善。1986至2005年,累计投入资金 1 200万元。1991年,农场投资153万元,建设了2 723.22平方米的幼儿园教学楼,1996年 11月,农场幼儿园荣获省级示范园称号。1997年以后,农场投入资金910万元,建设了面积为8 923平方米的乌苏里江小学教学楼和学生公寓,2001年9月,全场小学实现了集中办学。2005年9月,教育科与中小学实现了科教合一,全场教职工人数247人,在校学生2 220人。农场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先后与八一农垦大学、省委党校、总局党校等大中专院校联合,在场内举办各类函授大专班 9期,开办了农学、畜牧、水稻、财会、经管、法律等专业,为农场培养各类人才462人。
农场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1986年,农场电视普及率为 40%,当时只能收看饶河、胜利和建三江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1992年,农场成立了广播电视局。1995年 9月,在场部地区安装了有线电视设备,职工可收看12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收视率达50%。1998年6月12日,建三江三网光纤全线开通,全场可收看到 28套电视节目。至2005年,全场有线电视收视率达82%,职工可收看到33套电视节目。农场十分重视文化广场建设,1999年,投资 5万元在机关办公楼后建设了一个5 000平方米的沙石地面文化广场。2001年7月,农场投资56万元,在机关办公楼前建设了一个8 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种植草坪和花坛4 500平方米,广场全部用彩砖铺成,并安装了灯光设施和健身器材。2004年6月,在场区南侧阿布胶河北岸建设的占地 30万平方米的世纪园,园中设有大型灯光广场和健身广场。从2001年起,农场还在一队、九队、二十二队、二十六队、三十七队建设了文化广场,使基层生产队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随着农场文化广场的建设,文化活动呈多样化,从2000年开始,农场每年6月 18日都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春节期间举办文艺会演,夏季在机关文化广场、世纪园广场组织开展健身操和交际舞等活动,群众还自发地组织扭秧歌、打太极拳等健身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街道文化活跃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农场文化建设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开展,1988年,农场举办了第八届职工运动会,2000年以后,农场组织的篮球、乒乓球比赛达10余次,2004年,农场被分局工会授予乒乓球健身活动先进场。
农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各基层生产队都设有卫生所。农场医院是全场的医疗救治中心,2003年,农场投资300万元,建成面积为3 130平方米的医院大楼,床位由60张增加到80张,并采取股份制的方式购进 7台套先进医疗设备,改变了过去职工医院室内黑暗、潮湿、空气疏通不畅状况,使职工群众就医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2005年,农场拥有职工医院一个,基层卫生所38个,卫生技术人员8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人、中级技术职称21人。
农场场部经过50年的建设,小城镇已粗具规模。1986到1994年,场区居民房屋建设以砖瓦结构的平房为主,1995年以后,采取职工集资、开发商开发等多种方式,建设的职工住宅楼面积达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平方米。1996年,农场和部分驻场单位联合投资 57万元建设长度为1 370米的场区下水工程竣工。2002年6月,投资670万元,建设场区第一条长度2 833延长米水泥路,安装了路灯。2004年6月,农场投资1 500万元在场部南侧,阿布胶河北岸建设了占地30万平方米的世纪园,于2005年10月竣工,园内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巨石飞瀑、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吸引了众多的游人。2005年,修建了场区第二条白色路面 3 000延长米,同年10月,建筑面积5 463.79平方米的农场机关办公大楼交付使用。到2005年末,场区集中供暖面积达8.1万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93%,电话普及率达97%。场部距百年古镇东安镇 18公里,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小学校、职工医院、宾馆、饭店、乌苏里江商城等服务场所,场部人口7 266人。
农场经营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单位:万元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