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辖区

第三节 辖区



                 第三节 辖  区
  一、场部
  (一)场部(四平镇)
  农场场部位于阿布胶河上游北岸,四平山大漫岗南缘。地理坐标北纬47°25′,东经134°02′。镇内人口7 266人,户数2 076户。从1995年起,农场开始建设职工住宅楼,经过10年的发展,共建设职工住宅楼15栋,别墅4栋。2002年,农场建设了第一条水泥路(中央大街),长2 833米,主路宽16米,总路面宽22米。2005年,又修建了第二条白色路面,使场区水泥路面长度达 6公里。2004年动工并于2005年底竣工的世纪园,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内设健身区、文化区、休闲区,依山傍水,风景独特。农场场部经过20年建设,主街道由沙石路变成了水泥路面,场部至东安的公路和第一条水泥路、第二条水泥路都安装了路灯。广场由沙石广场发展到绿地与树木相衬,大理石与水泥面相映的现代化音乐灯光广场,城镇建设粗具规模。
  场部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1.5公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镇内场办工业、商业、运输相继转制,后转为民营企业。2005年,农场民营企业有面粉厂、饲料厂、大板酒业公司、乌苏里江通达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云海建筑工程公司、绿缘冷冻厂。场直企事业单位有修造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路桥公司、公路管理站、小学、中学、医院、乌苏里江宾馆。驻场单位有四平信用社、农业银行、邮局、电信局、土地局、国税局、地税局、四平工商所、社会保险、交通科、电业局、通信公司、东安粮库、燃料站、中保财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太平阳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单位。
  农场机关办公大楼于2005年4月破土动工,2005年 10月底竣工。六层设施先进的办公楼,造型独特,宽敞明亮,楼内分布着22个职能科室和部门。位于场部中心建筑面积近 1万平方米的乌苏里江商城,是农场的商业中心。农场场部不仅是农场的商品流通和物资集散地,而且是农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信中心。
  (二)东安镇(今水产公司)
  东安镇位于挠力河口以下3.5公里,濒于乌苏里江边,地理坐标:北纬47°20′,东经134°10′。后依诺罗山。
  1985年,东安镇是农场的一个渔业生产队,隶属于农场水产科。1996年,农场撤销水产科,成立水产公司,渔业队一并并入至今,仍以捕鱼为主业。镇内人口231人,户数 78户,职工61人,年捕鲜鱼2.5万公斤。
  镇内有著名的百年木屋——木克楞。1997年农场建设了储粮能力10万吨的东安粮库,2002年建成能停靠两个千吨舶位的码头,2005年建设了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界碑。从1988年起农场对乌苏里江江堤进行护岸工程建设,到2005年已护到俄罗斯谢村对岸共 6.5公里,全部采用石块砌成。
  镇内交通便利,距场部18公里,有砂石路相通。水路有货船通。东安镇内有东安宾馆等著名渔馆4家,旅游船5艘,每天有客车经农场场部至饶河县。
  二、分 场
  (一)一分场
  与二队融为一体,名为龙西村。地理坐标:北纬47°28′,东经133°57′。建于1977年,前身为二十三团五营。全分场有耕地138 393亩,人口3 216人,户数570户,职工1 045名。是场部至前锋农场必经之地。东南至场部 9公里,有沙石路相通,分场部设有修理所、学校、商店、卫生所和物资分库。下辖11生产队,1993年12月撤销建制。
  (二)二分场
  分场部位于沙山村(今第六管理区),即原九队北,与九队一路之隔。地理坐标:北纬47°27′,东经134°8′。建于1977年,前身为二十三团二营,总户数 950户,人口2 994人,职工1 129名,耕地136 321亩。分场部内设修理所、中学、商店、卫生所、物资分库。下辖 11个生产队,1993年12月撤销建制。
  (三)三分场
  分场部位于新别拉洪河大桥北,与十二队融为一体,地理座标为北纬47°31′,东经134°12′。建于 1977年,前身为二十三团四营。分场部设有修理所、中学、卫生所、物资分库,户数896户,人口3 049人,职工 1 216名,耕地134 939亩。西至场部21公里,有沙石路相通,下辖11个生产队。1993年12月撤销建制。
  三、管理区
  (一)第一管理区(民主)
  第一管理区(民主)地理坐标:北纬47°30′,东径133°53′。建于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原名别拉洪(满语),因临别拉洪河而得名。1948年改名民主村,1958年12月场社合并入农场。2004年更名为第一管理区,下辖第二作业站(原二队)、第二十三作业站(原二十三队)、三十二作业站(原三十二队)和水泥厂居民点(原水泥厂)。2005年有户数568户,人口1 888人,职工302名,有耕地57 972亩,其中水稻21 382亩。管理区南至场部17公里,有沙石路相通。管理区主任穆文亮,党支部书记许家宝。
  (二)第二管理区(高丽沟)
  第二管理区(高丽沟)位于新别拉洪河以北10公里处,与龙北(原五队)隔河相对。地理坐标:北纬47°33′,东经134°6′。建于1981年。2002年1月三十一队并入,2004年1月,更名为第二管理区,户数70户,人口254人,职工49名,耕地43 290亩,其中水田29 445亩。距场部17.2公里,途经新别拉洪河大桥有沙石路与农场场部相通。管理区主任邱永健,党支部书记王军。
  (三)第三管理区(二龙)
  第三管理区(二龙)位于二龙山下,地理坐标:北纬47°28′,东经134°2′。建于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1958年12月,场社合并时并入农场,名为四队。2004年 1月,更名为第三管理区,下辖第三作业站(原三队)。2005年12月1日,第五作业站(原五队)并入,总户数302户,总人口900人,职工 323 名。拥有耕地41 423亩,其中水田 2 925亩。管理区主任贾乃军,党支部书记李宝成。
  (四)第四管理区(喀北)
  第四管理区(喀北)位于喀尔喀山东北故名。地理坐标:北纬47°23′,东经 133°58′。建于1958年,2004年1月更名为第四管理区,下辖科研站,2005年12月 1月,第十六作业站(原十六队)并入,总户数 732户,总人口1 966人,职工 516名。耕地55 700亩,全部为旱田。管理区主任杨金军,党支部书记丁军旗。
  (五)第五管理区(勒北)
  第五管理区(勒北)位于斯摩勒山北得名。地理坐标:北 纬47°24′,东经134°07′。建于1969年,2004年1月更名为第五管理区,下辖第二十作业站(原二十队)、二十一居民点(原二十一队)和副业队居民点(原砖厂)。2005年总户数304户,人口890人,职工179名。耕地31 110 亩,其中水田10 335 亩。管理区主任刘成良。
  (六)第六管理区(沙山)
  第六管理区(沙山)位于四平山下。地理坐标:北纬47°27′,东经 134°08′。建于1957年,2002年八队并入,2004年1月,更名为第六管理区,下辖第七作业站 (原七队)和第二十四作业站(原二十四队)。2005年总户数307户,总人口865人,职工378名。耕地63 597 亩,其中水田13 067亩,管理区主任胡全。
  (七)第七管理区(新桥)
  第七管理区(新桥)位于沙山东北,新河桥南故名。地理坐标:北纬47°30′,东经134°10′。建于1959年,2004年1月更名为第七管理区,下辖第十五作业站(原十五队)和第十一居民点(原十一队)。2005年总户数260户,总人口804人,职工89名。耕地36 447 亩,其中水田26 251亩,管理区主任郑建国。
  (八)第八管理区(桥北)
  第八管理区(桥北)位于别拉洪河新河桥北而得名。地理坐标:北纬 47°31′,东经134°12′。建于1959年,2004年1月成立管理区,下辖第十三作业站(原十三队)、第十四作业站(原十四队)。2005年总户数306户,人口966人,职工153名。耕地112 638亩,其中水田 55 830亩。管理区主任张军,党支部书记杨臣宏。
  (九)第九管理区(杨木林)
  第九管理区(杨木林)位于里小山东北,因村旁有杨树林而得名。地理坐标:北纬47°37′,东经134°20′。建于1970年,2002年1月奶牛队(原二十五队)并入,2004年 1月,成立管理区,2005年12月1日三十三队并入。2005年总户数158户,总人口515人,职工91名。耕地面积44 325亩,其中水田39 900亩。管理区主任沈英,党支部书记刘新义。
  (十)第十管理区(大林子)
  第十管理区(大林子)位于马小山东北六公里。地理坐标:北纬 47°48′,东经134°23′。建于1978年,2004年1月成立管理区,下辖四十作业站(原四十队)、三十五作业站(原三十五队)。2005年总户数103户,人口365人,职工165名。耕地32 132亩,其中水田面积6 512亩。主任兰志胜,党支部书记许明刚。
  (十一)第十一管理区(外小山)
  第十一管理区(外小山)地理坐标:北纬47°31′,东经134°22′。建于 1959年,1963年撤消,1970年重建。2003年1月,二十八队并入,2004年1月成立管理区。2005年总户数 144户,人口414人,职工41名。耕地面积20 324亩,其中水田 15 019亩。管理区主任宋广山,党支部书记于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