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二编 经济

第一章 种植业

章下序


  
  1985至2005年的21年间,农场农业生产得以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种植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栽培措施加强,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三个方面。种植结构由传统的大豆、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三元结构,调整为水稻、大豆、小麦、大麦、玉米和经济作物并重的多元化种植结构。到2005年,农场种植面积超过万亩的品种达到7个。其中:白瓜子和水飞蓟种植面积超过了5万亩,水稻面积扩大到了23万亩。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观光农业方向发展,种植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在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上,科学种植,合理轮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新技术新科技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在耕作措施方面,深松耙茬、浅翻深松面积达到95%以上,秋起垄面积达80%以上。麦类作物种植,由过去的施肥、播种二次作业,发展到机械一次性完成播肥播种。改装了播种机的行距,改装后的行距由15厘米缩小为 7.5厘米,使种子分布更加合理、均匀。大豆栽培措施,从“三垄”栽培法,发展到缩垄增行、大垄密植技术、大垄行间覆膜。玉米栽培技术以早、密、优技术推广到大垄覆膜技术的应用。水稻栽培管理方面,旱育稀植“三化”栽培管理措施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实现了技术措施模式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田间作业标准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优质、高产新品种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绥农11、15、14、17,垦农18、19,合丰40等高产、高油大豆优质品种种植比例达到100%;克丰 4号,龙麦26号等小麦优质、高产新品种得以广泛推广;克单8号等优质高产玉米品种的种植覆盖率达到100%。垦鉴90—31、垦94—227等优质水稻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大豆土壤封闭除草达100%。化学除草剂的配方,由过去一元配方,发展到二元,以及三元以上配方。各类作物还应用叶面追肥、航化追肥、防病促早熟技术均达到 3遍以上。农业生产管理综合配套技术措施的应用,新科技、新技术的广泛推广,有效地促进了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场粮豆总产比1984年增长了2.6倍,平均单产增长2.7倍。
  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展示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农场采取专家授课与农户现身说法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田间现场观摩相结合,骨干培训与农户之间经验交流相结合等形式,为农户学科学用科学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田间课堂。通过开展的“科技之冬”和应用推广新技术,使农场职工的科技知识水平和科学种田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1996年,针对水稻生产科技含量低,应用新技术推广速度慢的实际情况,在垦区著名水稻专家徐一戎的指导下,农场在十队建立起了高标准的水稻高科技示范园区。从2003年开始,农场在主干公路两侧,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带。开展了以品种区域试验、品种筛选、高产攻关、农药、化肥、种衣剂、微肥、激素等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由农业科和水稻办负责对科技示范带内的示范户进行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2004年农场还投资10余万元,在七队建立了水田和旱田两个科技示范园区,进行科技攻关试验,年试验课题30个,其中,分局、总局级课题10个。园区及科技示范带的建立,成为农户学习观摩的田间课堂,每年参加现场观摩学习的人数达3 000余人次,成为科技示范的展示窗口。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管理措施的加强,农场生产管理由过去的简单行政管理,向重质量、提效益,抓管理的方向发展。从1991年开始,农场逐步开展了以加强标准化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标准化达标工作。从2003年起,农业管理达标工作实现了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并通过农业管理考核等措施,实现了效益与工资的挂钩,提高了基层管理人员对农业管理标准化的认识。田间生产作业达到了“五到边”(地边、路边、沟边、林边、线杆边)。到2005年,质量效益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农场的农业生产逐步向标准化大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的道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