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1985至1987年,农场种植结构主要以大豆、小麦为主,玉米为1.5万~2万亩,大豆种植20万~2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50%左右。小麦种植面积15万~1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0%左右。经济作物仅占种植面积的3%~5%;水稻只有一队、五队、九队、十五队、二十三队在别拉洪河北有少量种植。
               农场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2—2


 
  1987至1989年,农场开始发展水稻,从方正、延寿等县引进水稻种植户,分别在一队、五队、九队、十五队、二十三等生产队进行水稻种植。1987年,农场种植水稻 3 340亩,由于选用的品种成熟期偏晚,采用的是“漫撒式”的播种方式,加之后期受早霜危害,使水稻成熟不好,亩产量仅为44公斤。1988年,开始采用寒地旱育稀植和机械插秧技术,水稻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1990至1995年,是农场水稻生产的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1997年发展到12万亩,1998年发展到 18万亩,占总面积的37.5%,2005年达到2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5.94%。
  1990年,农场玉米种植开始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垄作播种,种植面积增加到 2.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5%。并一直保持在2万亩左右。
  1999年以后,农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种植水稻和麦类作物为重点,压缩大豆种植面积为突破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明显增长,主要以中草药、大麦、白瓜子、亚麻为主,占总播种面积的11%。
  1985至2005年,农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旱田与水田种植比例,由1984年的702比1,发展到2005年的 1.75比1;二是减少旱田作物中粮食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比例;三是注重品种调优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面向市场,订单种植;四是逐步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