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栽培
第三节 作物栽培
第三节 作物栽培
一、小 麦
1984至2005年期间,小麦播种由过去的三联播种机逐步被 5.4米的悬挂式通用播种机所代替。2005年3月,全场23台悬挂式通用播种机,全部进行了窄行匀播改装,在原来行距 15厘米的开沟器之间,又增加了一排开沟器,使原的单行苗带缩小为7~7.5厘米的双行苗带,使播量在不变的情况下,均匀地分为2行,匀度更加合理。
二、玉 米
1984至2005年期间,玉米栽培经历了三个栽培改革阶段。
1984至1995年期间,玉米栽培方式为垄作阶段,垄距为65~70厘米。
1995至1997年期间,分局大面积推广北方寒地玉米钵育苗移栽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北方玉米播期晚,玉米生育期短,积温不足,产量低等问题。主要技术是:大棚内钵体育苗,然后进行移栽。当时选用的品种偏晚,人力耗用多,成本偏高,没有推开。
1998至2005年期间,玉米栽培仍以垄作为主。主要栽培技术是以秋起垄为基础,以春季垄上分层深施肥、种子精量点播。2004至2005年,在二队的部分农户中,开始采用玉米催芽断根技术和玉米大垄覆膜技术的种植试验。催芽断根技术虽然可以促进早熟,但因费时费力,断根困难,不易于大面积种植,没有广泛推广。玉米大垄腹膜栽培技术被农户认可并进行了推广。
三、大 豆
1984至1995年期间,农场大豆栽培以三垄栽培为主。即垄体深松,垄上深施肥,垄上双行精量点播。三垄栽培技术能有效地提高抗旱、防涝能力。全场使用三垄栽培技术播种的大豆,占大豆播种面积的95%以上。1997至1998年,九队进行了缩垄增行实验,垄距分别为 65厘米、50厘米、45厘米、30厘米。小范围推广实验后,由于种植受到土壤、气候、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明显。两年后又恢复65厘米的栽培技术至今。
2000至2004年,农场开始推广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开始是在三队的 5号地进行试验种植,试验面积200亩。垄距1.35米,垄上播种6行,每2行为一组,组间行距8~10厘米,组与组间距15~20厘米。亩产为165公斤,比65厘米垄作栽培亩增产 35公斤。此后,在三十七队、二队、十七队等单位开始推广。三十七队从2002年开始示范性推广应用。到2005年,扩大到大豆面积90%以上,单产由过去的110公斤,提高到150~160公斤,效益显著提高。
2003年,农场引进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在二队3号地3区,进行了示范实验,实验面积150亩,5月1日播种,品种为垦农19,施肥量14公斤/亩,亩保苗 2.3万株,虽然遇到春夏干旱,亩产仍达到176公斤。
2005年,农场大垄行间覆膜栽培面积扩大到 1.5万亩。主要面积分布在一队、二队、三队、三十二队、十九队,由于春涝播期拖后,5月 14日后,才陆续开始播种。播期推迟造成大豆生长旺盛、节间长,导致局部地号倒伏较重,对产量形成影响,平均单产在160~205公斤。但由于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成本偏高,地膜回收困难,农户不易接受,仍以65厘米小垄和大垄密植为主。
四、水 稻
在水稻栽培管理上,农场主要采取旱育稀植栽培管理模式。
育苗技术上,1995年以前,农场全部采用保温型的封闭式小棚,由于在温度控制、水分管理上都很难以掌握,逐步推广开闭式小棚。 1997年,农场推广应用木制大中棚,中棚高度1.5米左右,大棚高度2.2米左右,多数为1柱 2桩式,部分为2柱2桩式,上用竹片或木杆联结,宽5~7米,长30~60米。采用大中棚育秧和旱育苗,能有效地控制苗床土的水分,增加苗床土壤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供养量,促使秧苗根系发达,须根、根毛增加,吸水、吸肥能力增强,并可提早播种,延长水稻生育期,增强抗御低温冷害的能力。由于木杆不耐腐烂,再加上木杆资源有限,1999年,农场推广应用竹竿大棚,由于当年春季雪大,导致竹竿大棚多数被压塌,随之淘汰。从2000年开始,农场全面推广应用钢骨架大棚。
在播种方法上,1998年以前,一直采取人工手撒播种;1999年开始,农场推广应用手动播种器,有效地解决了人工手撒播量不准,落粒不均匀的问题。
1996年以前,水稻插秧基本全部是人工插秧,由于人工插秧行、穴距过大,晚生分蘖多,一直制约着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农场全面推广机械插秧,农场对购买插秧机的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到2005年,机械插秧已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0%以上。
在本田管理上,从1999年开始,农场全面推广以叶龄生育诊断为指标的计划管理,克服了施肥、灌水、植保的盲目性。施肥推广应用了钾肥,硅肥施用技术,灌水推广应用了井水综合增温和浅、湿间歇灌溉技术。植保措施上推广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壮苗、防病、促早熟技术应用,均达到2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