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施肥

第六节 施肥



                 第六节 施  肥
  农场农作物施肥,旱田基本上采用机械施肥,在播种作业的同时在种下施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大豆采用秋施肥,在秋翻地后起垄的同时施入底肥,水田采用人工撒施和施肥机撒施,苗期追施叶面肥,或采用机械和飞机喷施。
  1984至1987年期间,农场小麦的施肥总量每亩为14~16公斤。肥料品种为三料、尿素、二铵。春翻地在翻地前,用不带开沟器和输送管的播种机,播撒后进行浅翻。秋整地在化冻 8厘米左右时,先播入 70%的尿素和三料,其余的在播种过程中,种肥一同施入。部分经过土壤化验的地号,采用因土施肥,以设计产量指标每亩200公斤为标准进行合理施肥。
  大豆施肥总量在每亩14~16公斤。其中,三料6~7公斤,尿素3~4公斤,二铵5~6公斤。在播种过程中采用机械作业,分层施肥的方法,上层6~8厘米,下层10~12厘米。
  玉米施肥总量为每亩13公斤。其中尿素4~5公斤,三料或二铵 8公斤。在播种的同时,采用机械作业一次完成。
  水稻施肥总量为每亩15公斤。其中二铵8公斤,尿素5~7公斤。
  叶面追肥,以三十烷醇或三碘苯钾酸加磷酸二氢钾为主。
  1988至1994年,小麦施肥采用按比例施肥的方法,其中麦茬种麦N:P为1.3:1;豆茬种麦N:P为1.2:1。施肥总量提高到每亩18~20公斤。
  大豆施肥提倡增施磷肥、补施氮肥(叶面追肥),施肥总量提高到每亩16~18公斤。施肥方式为分层施用,第一层为种子下面3~5厘米,约占施肥总量的60%;第二层为种子下面7~10厘米,约占施肥总量的40%。
  1994至2005年期间,施肥结构有了较大的转变,提出了“三肥”接力的立体施肥方式,种肥、底肥、叶面追肥。施肥量有所增加,并增加钾肥。小麦平均亩施肥在 20~25公斤,N:P:K为1.25:1:0.5;大豆亩施肥根据栽培方式的不同,施肥量也有所不同。三垄栽培施肥总量为每亩16~18公斤;大垄密植施肥量为每亩20~22公斤;大垄行间覆膜施肥量每亩18~2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