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水稻生产

第七节 水稻生产



                 第七节 水稻生产
  一、机构沿革
  1987年以前农场水稻生产由科技科负责。1988年水稻生产由多种经营办负责。1989年,农场成立水稻办,负责全场的水稻生产。1993~1994年水稻办与项目办合并,统称项目开发公司,由井河泉、胡全主管水稻生产。1995~1998年7月与水稻开发公司合署办公。1998年8月与水稻开发公司分开,单独设立水稻办。
               农场水稻生产机构人员更迭表
                 (1987~2005年)
  表2—4



  二、栽 培
  1988年以前(开发初期),农场水田面积小,单产水平很低,栽培方式以直播为主。
  1988~1995年,水稻开发面积大幅度增长,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逐渐被职工群众认识和掌握,水田效益明显高于旱田效益。1988年以后,水田开发正式列入国家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低产田改造项目中,这为水田开发中的资金筹措开拓了渠道,大大调动了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这阶段,农场水田面积由1988年的3 000亩增长到1995年的 38 000亩,是1988年的12.6倍。亩产量由1988年的166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452.5公斤,是1988年的2.72倍。水稻已在粮豆作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水田效益的提高,一亩水田等于 2亩旱田的产量,相当于 3亩旱田的效益,开发水田已成为农场低产田改造、以稻治涝、以稻致富不可代替、不可缺少的战略措施。
  1996年后,为农场水田开发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农场全面实施了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优质米生产技术、叶龄生育诊断技术、“三化一管”栽培模式、水稻面积快速增长,单产不断提高,总产在粮豆作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面积由1996年的8万亩增长到2005年 23万亩(含“五荒”面积),亩产由1996年的450公斤,提高到2005年 5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700公斤。
  旱育稀植栽培,从1985年起步至1988年在农场全部铺开。在育苗技术上,保温棚在1995年以前农场全部是封闭小棚,在秧苗温度、管理上极不放便,1995年以后农场推广开闭式小棚。1997年推广了木制大中棚,中棚高度1.5米左右,大棚高度2.2米左右,多数为1柱2桩式,部分为2柱2桩式,上用竹片或木杆联结,宽5~7米,长30~60米,雨天可在棚里面作业,秧苗移栽后可再栽种蔬菜。由于木杆不耐腐烂,再加上木杆资源有限,1999年推广了竹杆大棚,当年春季雪大导致竹杆大棚多数被雪压塌,随之被淘汰。从2000年开始农场全面推广钢骨架大棚。
  在播种方法上,1998年以前,农场一直采取人工手撒播种,1999年开始推广手动播种器,解决了人工手撒播量不准,落粒不匀的问题。
  1996年以前农场水稻插秧基本全是人工插秧,由于人工插秧行、穴距过大,晚生分蘖多,一直制约着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自1997年开始农场全面推广机械插秧,农场对购买插秧机的农户给予扶持政策,到2005年机械插秧面积已达到 70%。在本田管理上,自1999年农场全面推广以叶龄生育诊断为指标的计划管理,克服了施肥、灌水、植保的盲目性。推广了钾肥,硅肥施用技术,灌水推广井水综合增温和浅、湿间歇灌溉技术。推广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健身防病促早熟技术达到 2遍以上。农场积极鼓励农户购买割晒机以及佳联3060、3070、3080等收获机械,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到 2005年农场水稻机械收获面积已达到60%左右。
  三、水稻品种更新
  1985年农场水稻主栽品种:合江14、合江19、垦稻3号、合江23。
  1986年主栽品种:合江19、垦稻3号、万宝21。
  1987年主栽品种:垦稻3号、合江19、合江20、东农78—20。
  1988年主栽品种:合江23、合江19、垦82—575(垦稻5号)。
  1990年主栽品种:合江23、合江19、垦稻5号。
  1991年主栽品种:合江19、合江23、龙花83—046。
  1992年主栽品种:合江23、龙花83—046、东农86—13、合江19。
  1993年主栽品种:东农416、合江23、龙花83—046、合江19。
  1994年主栽品种:合江19、垦89—370、东农416、龙花83—046。
  1995年主栽品种:垦89—370、绥201、合江19、东农416、垦鉴90—31。
  1996年主栽品种:东农416、垦89—370、绥201、垦鉴90—31。
  1997年主栽品种:东农416、合江19、绥92—188、垦89—370、垦93—341。
  1998年主栽品种:垦94—202、垦94—227、垦93—341、垦鉴90—31、绥92—188。
  1999年主栽品种:垦94—202、垦94—227、垦鉴90—31、绥92—188。
  2000~2001年主栽品种:垦鉴90—31、垦94—227、垦94—202、绥92—188。
  2002年主栽品种:垦鉴90—31、垦94—227、龙育96—177、绥92—188。
  2003年主栽品种:垦鉴90—31、垦94—227、垦94—202。
  2005年主栽品种:垦鉴90—31、垦94—227。
  四、水稻科技园区建设
  1996年,农场领导针对当时水稻生产技术到位率低、新技术推广难,亩产只在400~450公斤的实际问题,决定1997年建立一个集品种试验、良种繁育、高产示范为一体的水稻科技园区。科技园区设在农场十队10号地,前3年平均亩产大豆58公斤,地块长度1 800米,高低差 7米,是十队产量最低的地块。农场领导委派相关技术人员前往佳木斯向徐一戎、安炳正、李季禾、周耀群等垦区知名水稻专家请教,如何利用当时最新技术,搞垦区一流水稻样板田的做法。以农场机关人员集资入股的形式构成资金来源,每股现金3 000元,计 300余股。总计形成100万元的投资规模。购进清江654两台套,“泰山304”3台套;手扶拖拉机9台套,日产水稻收割机3台,木杆大棚40栋,永久性砖瓦住房150平方米,临时住房400平方米,机电机2眼。科技园区占地1 500亩,种植面积1 200亩,做到10个百分之百,即:大棚育苗、钵育摆栽、三膜覆盖、宽窄行、“三带”下地、井水增湿、叶龄跟踪、浅温灌溉、优良品种、航化追肥百分之百。该科技园区的建设在黑龙江垦区属于首创,垦区水稻专家徐一戎到科技园区参观后,题词:“水稻高新科技园区”、“靠高新科技创垦区一流”。当年6~8月份,垦区内各农场领导、技术人员和种植户1 500多人次来科技园区参观学习。
  为了便于农场农户参观学习,2004年,农场在七队 1号地建设了集高效农业、试验示范、科普培训、信息交流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水稻科技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试验示范项目20余个,通过调查对比,效果明显、差异显著。用园区内各类新技术的综合组装,良种良法的配套模式,高标准的栽培技术来培训水稻技术员和种植户。春天看苗情、夏天看长势、秋天看产量、冬天看品质。通过现场培训,实地讲解,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观点,变成了一种听得见、看得到、抓得着的实用性知识,从而使农场的水稻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五、自然灾害
  (一)冷 害
  冷害是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遇到生育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低温,对水稻生育、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的一种气象灾害。农场地区属寒地稻作区,冷害是种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和严重性的灾害。水稻是喜温作物,对温度反应敏感,随时有遭受冷害的可能。1987和2002年的冷害对农场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1987年减产36.5%,2002年减产52.5%。
  (二)病虫害
  病害主要有立枯病、恶苗病、鞘腐病和稻瘟病。虫害主要有潜叶蝇、负泥虫。上述病虫害农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通过采取防重于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和农业综合防治措施,自1984年以来未造成大面积减产。
  六、优惠政策及利费收取标准
  (一)优惠政策
  1989年,异地来农场长期种植水稻,面积在 100亩以上,遵纪守法,种植水平较高、不违反计划生育有关规定,经本人申请,生产队同意,农场给予落户。落户后就医和子女上学与农场职工及子女同样待遇,子女就业与职工子女同等条件。
  1991年,采取旱育稀植的水稻,每亩水田农场供平价化肥10公斤,平价柴油10公斤,每台插秧机低息贷款2 500元。
  1992年,水田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生产队配备专职水稻副队长。
  1997年,农户购买依兰插秧机,农场给垫贷资金50%,垫贷资金利息为月息 1.2%,年底一次性还清本息。建木杆大棚的木杆,农场按优惠50%的价格供给,6米长木杆每根 3元,每栋大棚供给120根。新开发水田,农场给予垫资大井井管。
  1998年,农户打井每眼大井先交1.2万元,其余部分分3年还清,月息1.5%。购手扶每台预交0.6万元,剩余部分年底还清,月息1.5%。购插秧机每台预交0.6万元,剩余部分年底还清,月息1.5%。其他农用物资如竹片、农膜、秧盘等农场给予赊欠一半,年底还清,月息1.5%。建大棚木杆按50%价格供给,6米长木杆每根3元。
  1999年,农场给予种植面积的 10%做为苗床地、晒水池、渠、埂等占地,不收任何费用。打井每眼大井预交1.2万元,其余部分分3年还清,月息1.2%。手扶、插秧机每台预交 0.5万元,其余部分年底还清,月息1.2%。大棚竹杆每栋预交1 000元,剩余部分年底还清,月息1.2%(每栋竹杆大棚2 000元)。其他农用物资如竹片、农膜、秧盘等给予半价赊欠,赊欠部分年底还清,月息1.2%。
  2000年,农场给予种植面积的 10%做为苗床地、晒水池、渠、埂等占地,不收任何费用。打井每眼大井预交1.2万元,其余部分分3年还清,月息1.2%。购手扶、插秧机每台预交 0.5万元,其余部分年底还清,月息1.2%。建钢骨架大棚年初每栋预交 0.3万元,其余部分年底还清,月息 1.2%。农场推广的新科技包括农药、化肥、机械、设备等年初预交30%,其余部分年底还清。
  2001年,按要求完成各项技术指标的生产队农场给予 10%优惠面积。种植撂荒稻田及新改稻田,机井地下部分及晒水池分4年还清,第一年可不还,由后 3年还清;井泵分3年还清;座机由承包户现金购买,赊欠部分收取银行利息。插秧机每台预交 0.4万元,其余部分年底还清。钢骨架大棚每栋预交300元运杂费,其余金额分5年还清,包括棚膜、骨架、防风网、防风绳。农场新推广的农药、化肥、机械、设备等,年初预交30%现金,其余部分年底还清。
  2002年,给予稻田占地面积的10%优惠面积,免收利费。
  从2004年开始,农场取消10%优惠面积。
  (二)承包费(上交粮)标准
  1995年:任务粮150公斤,其中 80公斤按国家平价收购价顶利费税,70公斤按市场价格还欠款。定购粮50公斤按市场价格现金收购。
  1996~1997年:旱改水自费打井修渠,亩收任务粮50公斤,老稻田亩收任务粮80公斤,任务粮为承包费,每年每亩增收20公斤议价水稻,价格按建三江精米厂价格返给承包户。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自费旱改水收费标准为每亩交40公斤。
  1998年: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七队、四十队旱改水,第一年每亩交任务粮50公斤,第二年交60公斤,第三年交70公斤,第四年交80公斤,第五年以后交90公斤;其他生产队前五年分别每亩上交 60公斤、70公斤、80公斤、90公斤、100公斤。上交任务粮中不含农业税和农业保险金。
  1999年:1995年以前(含1995年)农场打井修渠老稻田亩交地租粮90公斤;1996年自费旱改水二十六队以西生产队(含二十六队)亩交地租粮80公斤,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奶牛队亩交地租粮70公斤;1997年自费旱改水二十六队以西生产队(含二十六队)亩交地租粮70公斤,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奶牛队亩交地租粮60公斤;1998年自费旱改水二十六队以西生产队(含二十六队)亩交地租粮60公斤,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奶牛队亩交地租粮50公斤;1999年自费旱改水二十六队以西生产队(含二十六队)亩交地租粮50公斤,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奶牛队亩交地租粮40公斤。实物地租粮中不含生产队管理费(每亩6元)和农业税。
  2000年:1995年以前(含1995年)农场打井修渠老稻田亩交地租粮90公斤;1996年自费旱改水二十六队以西生产队(含二十六队)亩交地租粮90公斤,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奶牛队亩交地租粮80公斤;1997年自费旱改水二十六队以西生产队(含二十六队)亩交地租粮80公斤,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奶牛队亩交地租粮70公斤;1998年自费旱改水二十六队以西生产队(含二十六队)亩交地租粮70公斤,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奶牛队亩交地租粮60公斤;1999年自费旱改水二十六队以西生产队(含二十六队)亩交地租粮60公斤,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奶牛队亩交地租粮50公斤;2000年自费旱改水二十六队以西生产队(含二十六队)亩交地租粮50公斤,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奶牛队亩交地租粮 40公斤。实物地租粮中, 不含生产队管理费(每亩6元)和农业税。
  2001年,二十六队、奶牛队、二十八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四十队旱改水第一年亩交利费70元,第二年及第二年以上亩交利费80元;其他生产队旱改水第一年亩交利费80元,第二年及第二年以上亩交利费90元。上交利费可按国家保护价折实物上交,也可以货币上交。
  2002年,二十六队、奶牛队、三十队、三十三队、三十五队、三十七队旱改水第一年亩交利费80元,第二年及第二年以上亩交利费95元;其他生产队旱改水第一年亩交利费90元,第二年及第二年以上亩交利费105元。
  2003年,二十六队以东生产队(含二十六、三十、三十三、三十五、三十七队)为 95元/亩,三十七队以西生产队为105元/亩。
  2004年,一类耕地土地承包费生产队95元/亩,二类耕地生产队90元/亩。
               农场水稻面积统计表
                 (1984~2005年)
  表2—5



  续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