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1985年以后,虽然全场农业机械经历了转让、收回、再转让、再收回,到1995年彻底退出国有反复的10年,但农机管理仍没有减弱。这一时期无论在管理制度,还是管理方法上,都本着农机为农业生产服务这一宗旨,在管理机构上农场设有农机科,分场配备农机副场长,各生产队配有机务副队长。虽然农机转让给个人后,一些技术水平不高的机务人员购买了机车,但农场加大对机务人员的培训,使一些技术水平不高的机务人员很快掌握了操作和保养技能。
  1985~1992年这一时期,农场农机管理工作主要以技术保养、标准化作业、农机具统一停放为重点。从1993年起,农业生产由于实行“两自”,以及机车彻底卖给个人后,农机管理转向了指导和服务上来,农机标准化作业和农机具统一停放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农机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一、技术保养
  1984至1993年,农场农机技术保养十分严格,各类机车每年都要按规定建立保养卡等技术保养档案,由车长按机车作业时间进行保养,机务副队长监督,保养后登记保养内容,并有领导和保养人员的签字。这一时期农场要求机车要随时达到“五净四不漏”,即油净、水净、空气净、机车净、工具净,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农机具要达到“六不”、“三灵活”、“一完好”,即:不松动、不旷动、不锈蚀、不钝刃、不变形、不缺件,转动灵活、升降灵活、操作灵活和技术状态完好。在按号保养的同时,每年11月上旬至下年的 2月底,各类机车还要实行定期修理,一级修理在修造厂,高号保养在各分场修理所。1993年以后,由于农业生产实行“两自”,机具所有制形式的转变,分场修理所撤销等原因,机车保养都自行在本单位进行。
  二、标准化管理
  农机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农机停放、油料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的标准化。1993年以前,农场农机标准化的三项内容抓的很严,且标准很高。农具场有专人管理,定期除草,农机具夏秋入库两次,农场每年检查两次,修理间、烘炉、电焊间都有专人负责,随时保障机车的修理。油料管理做到了缓冲卸油,浮子取油,三级沉淀48小时,三级过滤封闭加油,一分场的十七队、二分场的七队、九队都实现了管道加油。黄油作到了有加注器,机油有过滤装置,汽油有提升器,器具有柜,废油及时回收利用。
  1993年以后,由于机车卖给了个人,有机户自备主副油料和修理设备,农机标准化管理只限于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具停放以及标准化作业上。
  2001年以来,农场加大了农机金属库房的建设,采用彩钢瓦结构,到2005年共建农机具金属库房4 086平方米,分布8个生产队,大型机车全部停入库内。
  在加强农机标准化管理上,农场始终把农机具入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每年春播和秋收完后要求各类机车统一停放到农具场,不准停放在营区内,每年检查二次。对达不到入库标准的单位,给予队长和机务副队长一定的经济处罚,由于加强管理,全场农机具入库率达到100%。
  三、标准化作业
  1985年以来,随着职工家庭农场的兴办,以及机车三卖二收,农场农机标准化作业一直抓得很紧,这一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成立了由队长、农业副队长、统计、机务副队长和家庭农场场长(作业区区长)组成的机车田间作业质量验收小组,对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机车不允许作业。由于跟踪检查保证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作业质量。
  1994至2005年,由于农业生产实行“两自”,机车卖给个人,这一时期农场农机部门每年都制定各类机车的作业标准,种植户与有机户达成代耕意向,质量由种植户监督,作业费自行结算。2003年,农场出台了优机优质优价政策,机车分甲乙两个标准,乙级比甲级每标准亩下调0.2元,收割机每作业亩下调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