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饲养 第二节 畜禽饲养
一、奶 牛
1985年,农场奶牛存栏只有 165头。为发展奶牛产业,农场从绿色草原牧场引进了草原红奶牛300头。草原红奶牛属乳肉兼用型牛,日产奶量20多公斤,年产奶2吨左右,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发病低,饲养成本低,比较适宜农场的饲养环境。
为使奶牛生产迅速形成规模,农场在奶粉厂建成后,开始引进奶牛专业户,先后从海伦、望奎等县引进奶牛专业户 80多户,带来奶牛800多头,多数为黑白花奶牛和杂交牛以及西门塔尔牛,但质量参差不齐,每头牛年产奶量在4吨左右。
1986年,农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从法国购进30头成母牛,多数为孕牛,放在六队、九队饲养。法国牛体型大,腹围发达,采食量大,产奶量高,日产鲜奶40多公斤,整个泌乳期产奶10吨左右。
1991~1992年,农场利用贷款从北京郊区牛场先后引进 300头北京黑白花奶牛,多数为大育成牛。100头放在奶牛良种场饲养,另200头分给职工饲养。北京黑白花奶牛刚到农场时对环境、饲草、饲养方式要求比较高,冬季怕冷,发病率高,例如乳房炎,前胃疾病,难孕症等。经过几年的驯化后,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产奶量和繁殖率都比较高,一般年产奶都在 8吨左右。
1991年,农场在扶持职工群众发展家庭养殖的同时,建起了奶牛良种场。奶牛良种厂位于场部东南角,当年建牛舍3栋,每栋500平方米,每栋150位牛床,1、3号牛舍为生产车间,2号牛舍为产房和犊牛车间,另建办公室、技术室、锅炉房共800平方米,当年从北京引进奶牛100头,都是大育成牛,多数怀孕3月左右。1992年至1993年农场建牛舍2栋,每栋 100位牛床,每栋1 000平方米。奶牛良种场总面积达5 300平方米。
1992年,北京奶牛开始产犊,第一胎日产奶在50公斤左右,奶牛良种场年上交鲜奶 250吨左右。饲养方式为全部舍饲,机器榨奶,每天榨奶 3次,精饲料由饲料厂供给,粗饲料以青贮饲料为主,有少量的青干草。到1994年底,农场奶牛存栏245头,产奶牛 200头,上交鲜奶900吨。奶牛良种场还培育出北京黑白花奶牛 300头,到2005年农场奶牛多为北京黑白花奶牛后代。
从1999年起,由于饲料放开,饲养成本加大,奶价低、奶资兑现不及时,农场出现奶牛淘汰率、死亡率上升,奶牛存栏下滑现象。
2002年,农场奶价提高到每公斤1.80元(当时在全省为最高),按月兑现奶资,全场又一次掀起了养奶牛热潮。 2002、2003年,农场牛价上涨,每头奶牛可卖到2万元,新生犊牛可卖到4 000元。
2002年,农场出台给予免费提供牛舍的优费政策, 将奶牛良种场改为奶牛小区,先后有4户养牛大户在小区饲养奶牛,使奶牛小区舍饲奶牛存栏达到200头。
2003年,农场投资100多万元,将原种鸡场13栋鸡舍改建成 13栋牛舍,建成第二奶牛小区。并对奶牛小区的道路,舍内地面、饲槽进行了建设,每栋舍设置30头牛床,第二奶牛小区奶牛存栏达到260头。
2004年,养牛小区从新西兰引进100头育成牛,都在 14月龄左右,来农场后配种。2005年产犊80头,产母犊率60%左右,第一胎平均单产奶量 30公斤,个别奶牛产奶37.5~40公斤。新西兰奶牛特点是体型大,采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适应性好,产奶量高,乳中的蛋白质、脂肪都高于当地牛2~5个百分点,最高蛋白质含量可达4.5%左右。
历牛奶牛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2—28
二、肉 鸡
1986年农场相继建成了种鸡场、孵化场、屠宰厂、饲料厂等肉鸡生产线,成立了养禽公司。1987~1988年,农场从西德进口罗曼父母代肉用种鸡2 000套,其生产性能 26周产蛋,38周产蛋达到高峰,平均孵化率为85%,入舍产蛋量36周产 149枚,育成到开产耗料量为12.7公斤/只,每枚耗料31.9克,产蛋36周健雏率达127只,开产时母鸡体重2.3公斤,当年生产肉鸡20万只。
1988~1995年,农场从美国爱拔益加育种公司及哈尔滨青年农场引进AA父母代肉用种鸡,每年引进6 000~10 000套。其生产性能:产蛋期平均成活率92%,25周开产,开产体重一般在2.59~2.84公斤,产蛋末期体重3.45~3.72公斤,每只入舍母鸡产蛋170枚,可生产雏鸡146只。
1988~1995年,农场肉鸡出栏数在50~100万只左右,肉料比为1:2.45。
1990~1992年,农场养鸡业达到高峰,肉鸡饲养周期短,见效快,场部和基层生产队的职工群众养鸡积极性很高。1993~1997年,逐渐衰落,1998年停产。其原因是泰国正大集团进入国内市场,鸡雏、饲料同时进入东北地区,导致肉鸡市场调节出现紊乱,出口受限,销售量锐减。
肉鸡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为:农场种鸡场每年负责引进种鸡,产出的种蛋由孵化场负责孵化,鸡雏卖给养户饲养。肉鸡饲养周期为 8个星期,成熟后由屠宰厂到养户家中收购毛鸡再屠宰加工。
在十几年的养鸡生产中,农场为保证肉鸡生产健康发展,提供的服务为“五不出队”。即送雏、送料、防疫、收鸡、送科技咨询五不出队。养禽公司专门成立了肉禽防疫站,为养户提供防疫灭病、饲养管理及科技咨询等服务。
三、生 猪
1985年,农场开放生猪经营,生猪生产由公养转为专业户承包饲养,最后全部变成户养。多数职工采用传统饲养方式,饲养成本高,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饲养周期长,品种退化。
1990年前,全场生猪自食有余,每年可外销 1 000头左右。职工养猪多采用破瓣豆、玉米、豆皮、麦麸等作饲料,饲养成本低,每头猪可盈利300元左右。
1991年前,农场对职工群众发展生猪饲养公、母猪的给饲料地,后来因多方面原因取消了养猪饲料地的优惠政策,饲料成本上涨,职工养猪的积极性下降,1992~2005年生猪存栏每年都在 2 000头左右。农场猪肉自食不够,主要从福利屯、集贤县、富锦等周边地区购进商品肉猪进场后屠宰上市。
四、绵羊 绒山羊
1985~1993年,全场羊的饲养量 700只左右,大多是绵羊,山羊占的比例很小,分布在三分场奶牛队,十七队有一群 200只左右,其他为职工群众家庭零星饲养1~3只。1994年,奶牛队霍龙福从汤原县引进200只绒山羊,到2003年时繁殖到 800只左右,每只羊年产绒0.75~1公斤左右,每年卖种羊和羊绒收入都在 5万元左右。霍龙福是农场建场以来第一个养绒山羊专业户。这群羊适应当地环境,它的祖代为辽宁盖县绒山羊,发病率低,产仔率高,每年春秋两季产仔,多数为双胎,个别羊产三胎,绒纤维长而柔软。
2003年,分局党委决定在全局大力发展绒山羊,建立绒山羊发展基地和羊绒加工厂,并给各农场下达了指标,为了完成分局下达的指标,农场曾召开几次大会动员全场干部职工发展绒山羊养殖,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局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形势的促进下,农场从2003年开始大量引进绒山羊,利用职工置换身份补偿金,当年从内蒙古引进绒山羊 3 000多只。农场场长、党委书记刘庆君、副场长李德忠亲自带动购买绒山羊,并作示范养殖。
2004年,农场从内蒙古引户30多户,引进羊6 000只。2004年底农场绒山羊存栏3.5万只。内蒙古羊抗病力差,发病率高,春季羔羊死亡率高达 70%左右,多数为羔羊营养不良、代谢病、羔羊痢疾、口疮病。
2005年全场春季羊检疫,检疫出布病阳性病羊 351只。当年淘汰、自然死亡、捕杀、外卖后,年底存栏17 000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