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土保持
第五节 水土保持
第五节 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综合原因
农场地势总走向是南高北低,南部山区坡降在 1/20以上,坡岗丘陵区在1/20~1/200之间,东北部平原区在1/200以下,山地海拔高度多在 100~300米之间,丘陵区在龙山以北,老雌山以东处,海拔在 55~100米之间,除四平山周围几座山头外,多为坡地,地形地势客观上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加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再加上林木采伐及山区矿山开采等生产建设活动逐年增加,植被破坏严重,部分地区土壤裸露。由于地形坡降大,平均在1/20~1/200之间,土质为砂性壤土,粘性小,易流性强, 客观上易造成水土流失。农场境内冲刷沟总计6条,长度17公里,宽度在5~8米之间,冲刷沟深度在1.5~3.2米之间,分布在三十三队、三队、四队、二十队、十七、五队等单位。截止 2005年底,农场因水土流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8.1万元,其中包括:毁路18公里,毁田16 500亩,毁林1 200亩,毁桥4座,毁涵90座,毁排水沟71.75公里。农场治理水土流失措施只是开挖环山截流沟,方法单一,效果不好。
二、治理工程建设
1985年以来,农场自筹资金148.5万元,完成截流沟工程36.55万立方米;植树80公顷,投资 18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 500亩,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与水土流失的危害相比,效果甚微。由于以往的截流工程,设计标准太低,没有排水出路,遇汛期,截流沟冲刷严重,不是造成山水冲垮,就是被淤死,失去截流作用。农田排水沟的护坡林,离排水沟距离太近,株距太小,树木长大后,清淤机车无法作业,这都是在今后水保工作方面应该注意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