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计划 统计

第一节 计划 统计



                 第一节 计划 统计
  1985年,农场仍实行计划管理,每年初农场计划部门都要下达生产计划,年终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1993年,农场农业生产实行“两自”,1997年场直工副业单位转换经营机制,农场计划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改原来的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到2005年工副业企业全部实行民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取决于市场,农业生产单位种植比例也在合理轮作的前题下什么效益高就种植什么作物。1995~2000年农场因计划工作突出被农垦总局评为“九五”期间计划系统先进单位。
  随着各时期体制的变化,农场统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变化。1985年至1992年,农场计财科有一名专职统计人员负责计划统计工作,三个分场也有一名专职综合统计,各基层单位都配有专职统计,这一时期队伍健全,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很好。1993年12月,由于农场撤销了三个分场建制,统计报表直接上报计财科。到1997年农场核定各农业生产单位编制后以及场直工副业转制,统计人员大部分为兼职,场直地区多数由出纳员兼任,生产队由农业副队长兼任。到2005年全场有统计填报单位53个。
  为了提高统计人员素质,1990年国家首先在统计行业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农场共有26个人取得全国统一的统计员专业技术职称,其中三个分场各 5人,场直单位11人。这是农场首次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的职称。1991年农场有53人职得统计员职称。以后每年都有相应人员通过资格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称。1999年起,按国家规定统计人员实行上岗制度,各单位的统计人员需参加培训获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到2004年,全场有80名统计人员获得了上岗资格。截止2005年全场在岗的统计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人,统计师5人,初级职称的20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报表制度不断发生变化,统计核算由社会总产值变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新的核算指标。统计报表仍然分年报表、半年报表和月报表。从1994年开始,统计报表开始采用计算机程序报表,到2005年全场的统计报表全部采用计算机录入、汇总和上报,统计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数字化发展轨道。
  1985年以来,农场的统计部门完成了许多项全国大型统计活动:1990年,完成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获得省级先进单位称号;1991~1994年,在总局统计状元评比中,农场获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工作,农场获得省级先进单位称号,滕艳莉获省级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工作,滕艳莉获国家级先进个人称号;1995~2000年和2000~2004年农场获总局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农场获省级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完成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农场被饶河县评为先进单位称号,滕艳莉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称号,并有26人被饶河县评为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工作,农场被总局评为先进单位称号,朱晓霞获总局先进个人称号,滕艳莉获国家级先进个人称号,张淑焕获省级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农场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称号,滕艳莉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称号。1997~2004年农场统计工作连续8年在分局统计工作业务评比中名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