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建场初期,农场职工队伍由转业官兵、山东支边青年和“场社合并”时并入的社员为主要成分。“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知识青年在职工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大, 占职工总数的50%。随着时间的推移,1956年转业的铁道兵、1958年转业官兵、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逐渐退休;城市知青绝大部分回城,农场职工队伍构成发生较大变化。1985~2005年,农场职工队伍主要由职工子女就业、1979年投亲来场人员、退伍复员军人、外场调入、红光、肇源、海伦调入和逐年分配的大中专学生组成。
根据2005年统计,全场职工3 357人。其中职工子女就业 2 624人,占职工总数的78%;复员军人236人,占职工总数的7%;投亲来场202人,占职工总数的6%;红光、海伦、肇源农场调入114人,占职工总数的4%;大中专毕业生104人,占职工总数的3%;城市知青46人,占职工总数的1%;外场调入30人,占职工总数的1%。
1985年到2005年,由于用工制度从合同制职工到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改变,使农场职工人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4年底,农场职工人数7 042人;2005年底,职工人数3 357人。其中,新招用合同制工人2 894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49人;复员军人72人;外场调入 266人;恢复职工身份 1 500人;共增加4 881人。离退休1 970人;调出农场 2 105人;终止劳动关系4 180人;死亡262人;并入完达山49人;共减少8 560人。
职工增减变动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3—7
职工行业分布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3—8
历年退休工人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