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非国有经济

第五节 非国有经济



                 第五节 非国有经济
  1988年起,农场非国有经济(庭院经济、自营经济)工作并入工会,当时名称为庭院经济办公室。1999年以后,改称自营经济办公室,由生产生活部负责。1992年,庭院经济办配备专人负责,业务上由分局庭院经济办指导,行政在工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1996年,农场成立蔬菜种植技术指导站,聘请农场蔬菜种植大户李显忠为技术员,并拨给 1 000亩土地,作为蔬菜生产基地,负责全场的蔬菜种植、销售及种植技术指导。
  庭院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已成为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养殖业为主的庭院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农场相应制定了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庭院经济产值平均以每年 15%的速度递增。进入90年代后,庭院经济发展逐步向经济作物及蔬菜种植倾斜,农场也相应地调整制定了发展庭院经济的优惠政策,使庭院经济的规模有所扩大,并在庭院经济向规模系统化发展上,以及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等做了初步尝试。
  庭院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末,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场以养貂为代表的野生动物饲养,步入绝境;90年初,以肉鸡饲养为主的养殖业迅速滑坡;1994年,以红小豆、白瓜子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因市场信息把握不好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一度受挫;1995年的苏子、蔬菜种植,1997年的早甘兰、水飞蓟种植,均由于市场的原因,再度受挫。
  随着改革的推进,从2000年起,庭院经济改称自营经济,包涵范围由庭院扩展到自营,由国有经济延伸到非公有经济,统计范围包含种、养、加、运输、服务等行业。
  1997年以来,农场非国有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发现培养、树立、推荐各行业典型 100余个。树立推荐年收入1 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主导产业项目1个(良种奶牛厂);自营经济小康模式示范户10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科技户107户;总局级高科技示范户 14户。依托在俄罗斯注册“新时代”公司,积极为职工开发境外土地搭建平台。2005年农场职工在俄罗斯租种土地1.6万亩,生产大豆2 000吨,盈利160万元,对俄贸易取得了进展。农场积极开发国内市场,引进沈阳一家可年深加工大米 3万吨的精米加工厂,并已投产。2005年,引进西洋参种植项目,在大板山种植人参150亩。
  2001年至2002年,农场非国有经济办公室划归工业科管理;2003年又重新划归农场工会管理。
  2004年,农场相继成立了自营经济专业技术协会,农业技术协会,奶牛协会等组织,加强服务,农场畜牧业稳步发展。2005年农场实现奶牛存栏3 240头,绒山羊存栏7 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