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业教育
第四节 职业教育
第四节 职业教育
农场的职业教育,是从1981年职业高中的创办开始的。根据总局《关于办好垦区职业高中的决定》(农总党〔1980〕15号)精神,农场党委决定将隶属于中学管理的高中从中学中分离出来,创办一所直接为农场经济建设培养各类适用性人才的职业高中。1981年秋,将已毕业待分配工作的七八届九年制高中和七九届十年制高中的两届学生重新召回,两届学生合为一届,在东安镇原老农场医院,后改为农场党校的旧址上,成立了首届职业高中班,分设农机、农学两个专业。并将在校的高一和高二两届学生,直接并入职业高中,成立了八五九职业高中。
职业高中初期,除高中基础课程外,只开设了农机、农学两门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由农场从有关单位抽调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担任。为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农场还划拨给学校实习用地和配套的农机设备。
1984~1992年期间,是职业高中发展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农场的初中毕业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基本都升入了职业高中,开设的专业也由初建时的两个增加到八个,专业课与文化课并行,学制三年。学生在校期间,除能学到正常的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外,还能充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为毕业后就能直接从事农场各项经济建设,打下了相应的基础。
这一时期,职业高中靠创办校办企业,寻求一条以创收求发展的办学之路。农场在政策上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学校自种实验田 500亩,还办起了养鸡场、食用菌生产场、服装加工厂、工艺美术社和家具社等勤工俭学项目。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条件和场所,同时,也为学校创造相应的经济收入。1989年,农场职业高中进入了农垦总局甲级校行列。
1984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与职业高中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在职业高中开设了农广校八五九分校,在校的职业高中生,可免试进入农广校学习,毕业时同时颁发职业高中毕业证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毕业证。1992年,农广校八五九分校,最后一届招生后,由于职业高中学生大幅度减少,社会在职人员学历培训也趋于饱和,即停止招生。职业高中的办学,也由于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分配方式的改变而步履维艰。
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职工子女就业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的那种农场职工子女毕业后,由农场安排就业成为正式职工的体制,为合同制、企业聘用制等新的形式所取代。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也不再由农场分配参加工作。学校原来所开设的为农场生产建设服务的专业,已不能适应体制的转变,加之人们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致使职业高中无论从办学方针、办学机制、办学理念、办学方法上,都不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校学生主动开始退学,新毕业的初中学生不再报考职业高中。到1993年,全校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只剩下134人,并且,当年仅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入新生 30人。到1994年,在校生仅剩下17人,学校没有办法再继续办下去了。
1994年7月,农场决定将职业高中高三年级农机、畜牧、服装三个专业的 17名学生,并入中学管理。1995年9月,并入中学后的职业高中,又招收了一届服装专业的学生,共 21名,只上了一年,就毕业了。至此,八五九职业高中,结束了15年的办学历史。
八五九职业高中创办的15年中,共为农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工人 1 765人,并且其中很多学生已走上了生产一线的领导岗位,已经成为农场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与机制上,没能很好的与经济改革的发展相适应,致使其停止了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