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教师队伍

第六节 教师队伍



                 第六节 教师队伍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农场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984~1996年期间,农场教师队伍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农场职工子女高中毕业后经过选拔,择优录用后,再通过相应的培训,陆续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是这一时期教师队伍中的主体力量;二是大中专院校分配来场的毕业生和农场以优惠政策招聘来场的外地教师及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是这一时期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三是在农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虽人数不多,但却有着很强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是这一时期里,教师队伍中的宝贵力量。
  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受到70年代末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教师返城的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度下降。知青教师大批返城,使教师岗位大量空缺,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农场从已毕业的高中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了一批农场职工子女,补充到教师队伍中。这部分人员年龄小,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没有教学工作经验。为了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农场以委托代培的形式,分期分批地送到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进行长、短期培训或参加函授学习,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农场还以优惠的政策,从地方上招聘具有一定教学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场从事初、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使因知青返城造成的教师紧缺的矛盾得以缓解。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南方省市改革开放的加快,科技人才向南方各省市流动,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不争的事实。“北雁南飞”现象在教师队伍中也无可避免地出现。具不完全统计,从1986到2005年期间,“南飞”及其他原因,调离教师工作岗位的人数就达到150余人(不包括正常离、退休及内退、下岗人员),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目前教师队伍的总数。 此期间,为了补充教师队伍的不足,农场陆续从大中专院校及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中,招聘年轻教师70余人,补充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使教师队伍基本上保持平稳过渡。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不断地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年轻化,知识结构层次上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敬业多年的老教师陆续以离休、退休和“内退”等形式,退离了他们倾注过心血的教育工作岗位。这之后,教师队伍的结构基本由前两部分人员构成,其中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农场招聘的外地教师及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比例不断扩大,达到占教师队伍总数的 40%以上,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中,农场每年都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相应的资金,用于对教师的培训,并分期分批地选派优秀教师,到中、高等师范院校进修深造,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到2005年,绝大多数教师通过院校代培、函授进修、自学考试等方式,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学历达标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相应得以提高。
  1984~2005年间,农场获得分局以上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达到138人次。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人,总局级先进个人16人次,分局级先进个人116人次。
  这一阶段幼儿教育师资,也由原来的非专业型向专业型转化。1983年,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幼儿教育专业 6名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心幼儿园担任教师工作,结束幼儿教育没有专业教师的历史。从1984到2005年间,陆续从幼儿师范学校分配和招聘幼儿教师10人,使幼儿教育步入正规化。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基本相同,幼儿教师队伍一直到90年代末,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1998年随着农场幼儿园经营方式的转变,幼儿教师队伍发生了转变,部分人员转岗或下岗,幼儿教师队伍处于一种不稳定状况之中。
         中小学教师学历 专业技术职务及年龄结构情况统计表
                 (1984~2005年)
  表5—7



  (注:数字来源于教育综合年报表,(*)内数字为高中人数。)
      
  续表5—7



  (注:数字来源于教育综合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