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北大荒
梦圆北大荒
葛 柏 林
那是36年前的一个中秋佳节,我和同来的几名佳木斯知青一边品酒赏月,一边畅谈人生理想,同伴中有的要当医生,有的要当教师,有的要当干部,我当时设想并说“如拥有一片土地,自己耕耘自己收获多好呀”。同伴们大笑说“你这是梦想,土地是国家的,怎么能让你拥有?自己耕耘自己收获呢?”同伴们只当我是酒后放言,后来经过实践真的实现了这个梦想,在三江平原腹地,建起了拥有耕地7 000亩,林地2 000亩,湿地900亩,总经营面积1万多亩的现代化家庭农场。我从1985年春天他踏进这片荒凉不毛之地至今,共为国家生产粮豆 1.2万吨,实现粮食销售收入1 000多万元,为国家、农场缴纳各种税费210万元,有18名职工在这里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小康生活,2003年12月26日,我当选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并进京接受表彰,是全国农垦系统唯一的种粮标兵。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归于国家有一个好的惠农政策,以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一
1985年3月,改革春风咋起,我的心动了,当时我任八五九农场三分场场长,分管着 10多个生产队,已列为场处级后备干部,上级正准备送我进八一农垦大学深造,同时,我们夫妻还接到了返城当干部的函调,可是我决然放弃了这一切,辞去官职,去创办开发性家庭农场。那是一个风雪弥漫的早春,人们还在议论着我的得失时,我已义无返顾的开着贷款买的农用拖拉机,顶着飞舞的雪花走向荒原深处
当我领着几个伙伴踏上这里,想找根支帐棚的木棍都找不着,皑皑白雪覆盖着丛丛杂草,当天夜里我们就住在四面透风的帐棚里,缩在被窝里冻成了团。帐棚外有野狼在嗥叫,白天我们踏查荒原,饿了啃一口随身带的冻得硬梆梆的馒头,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一个早春下来,三双新买的水靴子让荆榛扎个稀烂。棉衣棉裤也被刮得四处开花,脸上手上也布下了条条血痕。当我回到小别一个多月的家,爱人林莉差一点都认不出我了,荒野的硬风吹的我脸黑红黑红,头发长而乱,
当我去场部办事,遇上熟人时,熟人都大吃一惊,亲朋好友、老领导看我造那样,心疼地劝说“柏林,趁现在没陷的太深,把家庭农场转手他人吧,快快上岸吧”我执着地摇摇头。就这样,通过三年拼搏,开荒 5 000多亩,站在生机勃勃的黑土地上,望着一片片生长的庄稼,我仿佛年轻了许多,所经历的一切艰难困苦都烟消云散了。
二
当初,我弃官去办开发性家庭农场,曾有人断言:他是为了发财,不信你看,他干几年发大财后就会回北京买楼房享福去了。由此也就断定我必是掠夺性经营。19年间,我投入 200多万元,挖排水沟渠总长度100多公里,土方 50多万方。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患,沿别拉洪河岸修筑了长长的防洪堤,在排水的同时修路,田间路达到了宽、平、直,还在河岸建了强排泵站,现在下多大的雨,地也淹不着了,成功地解除了涝灾的威胁。从1990年以来,开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退出 2 000亩地,投资近百万元,植下了红松,落叶松,钻天杨、青冈柞、黄菠萝、核桃楸等树木30多万株,这些树现已长大成林,使原本一棵树没有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茫茫林海。这些树不仅调解了气候,涵养了地下水源,避免了水土流失,同时还是一座绿色银行,现价值300万元以上, 潜在价值千万元以上。蓊蓊郁郁的林海,引来了百鸟筑巢,走兽安家。原先这里鼠害猖狂,不论是种子,商品粮,哪年都让老鼠糟踏几吨,麻袋、苫布等也被老鼠咬个稀巴烂。每年都要有几千元的损失。可树木长成林后,引来的猫头鹰、黄鼠狼、喜鹊、狐狸、狢头等野生动物,成为老鼠的天敌,鼠害大为减少,使粮食质量大为提高,为了使土地越种越肥,从建场之初我就确定了走秸秆还田之路,每年达到了百分之百,在耕种上全面推广先进的农艺措施,深松耙茬,免耕法,平作挠型收获,作业遍数(每亩)由过去的4遍减少到1遍就能达播,不但降低了作业成本,还使土地的团粒结构不被破坏。湿地是地球之肾,我们家庭农场附近有一块900亩的湿地,在1994年,有人在湿地内开垦了200亩地,后来在农场场长的支持下,用另一块好地,把那人的200亩地换下来,从此这900亩湿地成为一个整体,并先后投资12万元,雇挖掘机对 900亩湿地进行了围堰。在1996年“五荒”大开发中,由于对湿地采取了保护,湿地才幸免遇难,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里边还保留着北大荒的原始风光。由于对土地的挚爱,土地也给了我倾情的回报,开办家庭农场之初,每亩地产小麦150公斤,产大豆不足100公斤,近几年来,小麦亩产达到了250公斤,大豆亩产达到了200公斤。年亩效益也达到 150元到200元。7 000亩耕地生机勃勃,肥沃平整,成为家庭农场最重要的发展源泉。为了保管好粮食,提高质量,我又投入50万元,铺下4 0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建了一栋1 200平方米钢木结构,通风透明的金属粮仓,可储粮 1 500吨,不储粮时还可当机车库。水泥场院和金属大棚,对提高粮食品质,提高商品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
创业初期,我饱受了职工跳槽之苦,尽管做了很大努力,即使亏损,不惜高息举债,也从不欠职工一分钱工资,可是职工仍在不断地跳槽,如何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已是现代化家庭农场建设的必需和必然。我首先从改善生活条件入手,1989年,在家庭农场最困难的时刻,我不得不举债建住房,起步就是高起点,在大荒原深处,盖起了 3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住房,职工宿舍都安上了电视,购进了风力发电机,生活区进行了规划,从30里外拉回来沙石铺小路,垫院子,周围栽下丁香树、槐树等绿化树种,荒原点不再是破破烂烂的样子,打了水井,职工就餐平时达到了两菜一汤,忙时或过节达到了四菜一汤,基本上菜菜有肉。职工食堂建设也上了档次,凡在这里生活工作的职工都有家的感觉,同时为了解决职工想家的难题,尽量安排男职工的家属也来家庭农场工作,现在就有三四对夫妻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家庭农场增强了凝聚力。为了长远发展,为职工参加人身伤害保险,共为职工参加人身伤害保险12万元,推行绿色养老制度,实行了林权分解,规定:凡在家庭农场工作3年以上,所种树木成活率达到 90%以上,20年内树木成材,20%归农场,余下职工和我对半分,现在在这里工作的职工每人有 1万株养老林,这些树木已长大成林,若干年后,价值达40多万元,职工从中可提取养老金15万元,对在这里工作的农场职工,我还以种地多交粮的方式替其交纳了企业应缴的部分养老金。现今,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名职工,都有各种保险,老了有养老金,平时有灾有难有险种跟着,架起了一道道保障网。这些制度的建立,从基础上稳定了职工队伍,从1991年以来,职工队伍一直稳定,没再出现跳槽。家庭农场的这些制度,也极大吸引了各路人才向这里聚集,能工巧匠,技术高手,纷纷前来。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大锅饭,论贡献大小拉开档次,在家庭农场贡献大的可得到上万元奖励,临时贡献也有奖,只要有贡献就有奖,但要是没有贡献,或者给家庭农场造成一定损失,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如果道德品质不好,思想意识不良,家庭农场将不收留。职工队伍稳定后,我便着手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每年要订阅 2 000元的报刊杂志,还要购买各种科技文化书刊,用先进文化武装职工队伍,在阴雨天或农闲时,我就组织职工们学习讨论。家庭农场建了蓝球场,台球室,还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尤其是2001年,我贷款 70万,建成了500平米职工别墅,内有席梦思床,大屏幕彩电,各种音响,卫生间,自来水,文化活动室。其生活条件一点不比城里人差,从根本上缩小了城乡差别,现在员工们的生活既有城里人的生活条件,又有乡间的大农业场景,还有北大荒的古老风貌,已成为北大荒发展旅游农业的一景,一般来到八五九农场的客人都要到此一游。2001年,我又投资8万元,自架了3公里国电,把国电引进了大荒原深处,安装了有线电视,自铺 3公里沙石路,现在家庭农场生活区绿树成荫,沙石小路延伸其间,红砖铁瓦的农家别墅掩映在密林鲜花丛中,上有天鹅盘旋,左右有七彩山鸡起落飞舞,松杨交翠,野鹤听经。
经过20年的努力,我实现了36年前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农场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探索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