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葛柏林建造现代化家庭农场

葛柏林建造现代化家庭农场



                  刘 家 祥
  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乌苏里江畔的八五九农场东北部,有一处美丽的庄园,它周围有良田万亩,有现代化的大机械在耕耘,有天鹅在空中盘旋,这就是享誉黑龙江垦区的葛柏林家庭农场。
  自1985年葛柏林辞官开发家庭农场以来,开垦荒原近9 000亩,其中造林2 000亩,植树造林30多万株,挖排水治涝工程土方50多万方,修田间公路百余里,建自然保护区 900亩,累计生产粮豆1.2万吨,为农场上缴利费100多万元。还使20多名下岗职工,在此过上小康生活。葛柏林目前拥有先进农机50余部,价值 200多万元,土地和林木的潜在价值上亿元。他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劳动劳动模范、垦区劳模、优秀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家庭农场曾迎来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新华社记者、作家采风团的参观访问,为北大荒人争得了荣誉。但葛柏林走过的创业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汗水、泪水甚至血水……
  葛柏林是1968年下乡的佳木斯青年,在农场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长、分场场长。1985年,垦区开展兴办家庭农场的改革。当时葛柏林是农场三分场的场长,他觉得党员干部应该能上能下,带头实践,做出样板来才有说服力。觉得自已从事农业工作多年,有办好一家庭农场的条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垦之路,这比当官有意义。在征得妻子林莉的同意后,他果断向场党委递交了辞职报告。各级领导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后,不再极力挽留,同意他的请求,一时在农场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对家庭农场开始持怀疑态度的职工,当即跟着他走上了办家庭农场的改革之路。
  1985年 3月,葛柏林率领一支人马,开着拖拉机,顶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大爬犁拉着生产生活物资挺进到三江平原腹地的别拉洪河畔,支起了帐篷,在荒野上燃起了炊烟,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活。
  葛柏林选择的地方,让人吃惊,那荆棘丛生,藤葛缠绕的水草甸,20世纪50年代曾有官兵想在那里开荒,但因困难太大而退出。主要是别拉洪河容易泛滥,受水灾。但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潜力大。
  开荒果然遇到了难处。由多年草根盘结成的"塔头墩"大若牛头,成了犁铧难铲的障碍,经常堵塞大犁,不得不用撬杠甚至用手去排除。泥水中拖拉机超负荷容易出故障,要到30公里外的场部去修理。没有道路,只好背着沉重的机件在荒原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有时肩头被机件磨出血印,鞋子、衣服甚至脸也被树茬、荆条扎破、划破。一些熟人看到他满身油垢的形象,感叹道:"这真跟当初管着几千人的场长没法比,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夏季,还有更艰难的日子等着他们。 7月正是开荒的黄金季节,但葛柏林开拖拉机,妻子林丽扶大犁,在酷热的太阳下,却必须穿着厚厚的衣服,以防嗜血如命的蚊虫、小咬和牛虻。林莉这位北京知青,原是生产队小学教师。当葛柏林辞官进荒原后,她也果断辞去了原职,和丈夫一同担起创业的重担。1985年起,夫妻俩常年吃住在荒原深处搭起的帐篷里。第二年夏秋暴雨不停,帐篷进水,鞋和脸盆都漂了起来。他们被迫转移到拖车上去住。甚至几次遇到水困断粮,以泥鳅、蘑菇充饥的日子。
  1987年,别拉洪河泛滥,家庭农场千亩大豆被淹,亏损几十万元。他们负债累累,同伙也纷纷离去。此时,有领导关心地让他们"上岸"安排回机关当干部。林莉北京的家人也一次次催他们返城。但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之火,谢绝了人们的好意,咬牙从头开始,排水、修路、建房、植树,以顽强的毅力打下了农场复兴的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家庭农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葛柏林解放思想,凭着多年的良好基础,脱颖而出。1996年后,他们家庭农场的土地发展到7 000多亩,年产粮豆1 200多吨,平均年收入达50多万元,不仅还清外债,还购买了价值80万元的国外先进农机,还投资60万元建起现代化的场院设施。
  回顾16年来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困难不仅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来自人们旧的观念的束缚。开始"左"的思维比较盛行,他们无论办事、雇工都遇到不少阻力。一度在政策上还出现回潮,受到种种制约。直到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政策才逐渐宽松,家庭农场改革走上快速发展的大道。
  葛柏林通过创办家庭农场致富后,成了黑龙江垦区的知名人物。但他并没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而是把几百万资金全部投入到黑土地中。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还投资12万元建设自然保护区。在 900亩湿地内,保持灌木、树林、水草甸作为飞禽野兽的栖息地。还投资100多万元植树造林2 000多亩。同时,注重秸秆还田与施农家肥,生产绿色食品。
  葛柏林富了,更关注对社会的责任。他在自己的农场里,为工人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配备了摩托车,每家的生活水平都达到小康。还建设有上下水的公寓、图书室、文体娱乐室,还配上电视机,每年为职工订阅各类书刊支出5000余元。同时,他常常出资帮助周边家庭农场的困难,主动捐资助学、救助失学儿童,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
  2001年,55岁的葛柏林有一个梦:要在有生之年,把家庭农场办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农场,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农场争高低。
            (原载2002年3月《农民日报》社科教部编写的《致富明星》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