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纪事
东安纪事
郑 浩
朱红秋出镜:这就是乌苏里江。这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又是一条美丽富饶的江河,今天我就带您前往乌苏里江畔的东安镇走一走看一看。
第一集《大江记忆》
东安镇位于乌苏里江的中下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垂柳掩映,绿荫覆盖,仿佛是镶嵌在乌苏里江畔的一颗明珠。
东安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安镇曾是十分重要的边境重镇。
朱红秋出镜:东安镇曾是乌苏里江沿我国边界的第三大镇,明清以来,这里一度成为向朝廷进献贡品的水运要塞和毛皮等特产的集散地,清末此地又成为与俄国民间通商的贸易口岸。当时这里有十多家店铺,我身后的这个木刻楞房屋就是当年繁华一时的商号。
采访原八五九东安渔业队队长吕学贵——这个房子的来历实际已经有 100多年历史了,记者:百年的老屋了。答:房子具体工艺全是木制的,就是红松方子,刻的楞,叫木刻楞,都是手工刻的。窗户也是刻的,你们看那个棱就是木工加工的,俄罗斯加工的,都不是咱们加工的。
这个俄罗斯式的木刻楞房屋已经有 100多年的历史了,造房用的红松取自俄罗斯,据说花了三千大洋才建好。
原和平居民李红凡77岁同期声——原先同和昌、同和永、振丰号好几个大买卖呢,同和昌、同和永是老郭家的,东安大买卖不少呢,东安的买卖在旧社会比现在的买卖还多,全是大买卖。
清末时期这里与俄罗斯民间通商主要是易货。我方渔民用鱼类产品换取对方的木材和其他工业品,贸易关系一直延伸到我方的佳木斯和俄方的海参崴,当时往来于佳木斯和东安的贸易货船就有20多条。
东安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以前,据《饶河县志》和 《八五九农场志》记载:1964年,东安曾出土过明代的陶器片、骨器、玉瑗和石斧等。据考证,这些文物属唐代渤海王国时期的制品。
朱红秋出镜:说到东安镇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远在西汉年间,东安这块土地便是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劳动、生息的地方,但是让东安镇闻名中外的还属62年前的东安镇伪国兵哗变事件。
同期声:东安居民马洪义(74岁)——起义的时候先串动底下,把底下都串动好了完了有的告诉通知,有的不告诉,等起义真正走的时候招呼起来集合。东安居民隋兆敏76岁——军队吧有一个日本的团长好像叫皇浦什么的,起义的时候都招呼起来,他的护兵不在这个房子住,护兵在这兵营住,后来护兵起来就跑了,他们当时没注意他,跑了就到那敲那个门,敲那个日本团长的门,敲开以后他拽团长着跑,连话都没说出来,跑到警察队跟警察日本他把这事一说。
据《吉林党史》和《饶河县志》记载,1942年日军对东北抗联进行围剿。当时伪靖安军二团二营六连调驻东安镇,士兵周岩峰、祁连生等 6位结义兄弟目睹了无数百姓惨遭杀害,便萌生了反战情绪,后经抗日义士策反,决定起义。1942年7月7日,周岩峰等人打死了 4名伪军官后,率领71名伪军乘船过江,投奔在苏联的东北抗日联军。乌苏里江畔的义举受到了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周保中和李兆麟的高度赞扬。(图象出周岩峰照片并注明)
东安镇伪国兵哗变事件在中日俄三国震动很大,日军马上将驻守边境的伪国军全部撤至内地。国境线上全部改由日军守备队驻守。
这是日军当年在东安镇西山头挖掘的战壕和工事,这些战壕虽然经历了60余年的风风雨雨,但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出战壕的走向和脉络。
同期声:马洪义74岁——就是满州军跑了日本军来了以后挖的。记者:为什么不雇民工?答:他信不着咱们人
在东安镇的西山头上还有一个日本的小岗楼,在岗楼四周的废墟里我们找到了当年的砖头、破碎的酒瓶和玻璃片。在一个战壕的边缘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旧铅盒。
同期声:隋兆敏76岁——这还挺厚呢,这肯定是日本子的了,是电话电池皮子
日军为了加强对周边地区的防范,还在东安的后山修了一个土飞机场。
采访马洪义(74岁)——飞机场是满州国警察署日本子组织修的,修的时候是叫着 9个屯子的人,这块不就9个屯子吗,老百姓够 15岁以上的都叫来修这个飞机场在东安住。记者:后来没使用吧这个飞机场?答:没有,没使一回,飞机也没来
从小在东安长大的甘士儒老人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
同期声:原东安居民甘士儒77岁:他在东安埋什么东西咱不知道,据老乡说日本鬼子可能要垮台了,他整天拿着锹在这在那挖,以后呀东安后山就不让去了,控制住了,等他走的时候和平常一样也看不出来,也说不上在岭南也不在里头,估计现在的情况,就是有东西的话也是他埋到里头。
《饶河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苏联对日宣战后,垒山村的日军在逃跑前两个小时在驻地附近的山上埋下了一个保险金柜。解放后,政府曾多次组织探寻,一直无踪迹。那么东安的日军在后山上埋藏的是什么呢?是财富还是机密文件,这,一直是一个谜……
音乐起
字幕:乌苏里江静静的流淌,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勤劳勇敢的乌苏里江儿女告别了过去,送走了昨天,又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二集《乌苏春潮》
朱红秋出镜:乌苏里江静静地流淌,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如今的乌苏里江迎来了它的欢乐,迎来了它的丰收,迎来了万象更新的好光景。
乌苏里江发源于江东的锡霍特山主峰,西源来自于烟波浩渺的兴凯湖。在抚远三角洲注入黑龙江,全长905公里。
乌苏里江自发源地开始一泻千里地奔驰在深山峡谷和森林草野之中,沿江没有一个工业企业,这条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条没有污染的江域,连绵起伏的完达山脉,滋养哺育着它,使乌苏里江变得肥醇、清澈、洁净,数十种鱼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有“三花五罗”等名贵鱼种。大马哈鱼、鲤鱼、鲫鱼最为驰名。
朱红秋: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乌苏里江和挠力河的汇合处,我们从水的颜色可以区分开,我右侧的乌苏里江水是黄色的,左侧挠力河的河水是青色的。
八五九农场东安镇地处挠力河口,鱼业资源非常丰富。在挠力河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挠力河啊是宝河,谁知鱼儿多不多,鲫鱼遮住河水面,鲤鱼扬起三尺波,遇到鱼群游过来,踏着鱼头能过河。
采访:东安居民韩文平——东安这地方江鱼自古以来就特别多,不管是挠力河还是乌苏里江,最多捕鱼一天能捕 100多吨,东安的鱼类三花有鳌花、鲫花、边花,五罗有胡罗、同罗、鸭罗、哲罗、发罗。挠力河的鱼,原来我家在东安鱼亮子挠力河住,最多的时候拿抄箩子一抄落兜就是半抄箩子。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
挠力河的鱼多,1959年时最多一网能打上来2万多公斤。
这本1961年编印的八五九农场建场故事集详细记载了挠力河的捕鱼情况。1959年冬,农垦部电影摄制组专门来到东安镇拍摄了一部反映这里冬天捕鱼的记录片,名叫《冰上捕鱼队》。
1983年日本《友谊的大地》摄制组来垦区拍片,总局将《冰上捕鱼队》等记录片毫无保留地借给了摄制组导演村田达二。后来总局通过外交部照会索要,但无结果,这个《冰上捕鱼队》连同其他 6部反映北大荒开发建设历史的记录片一起在日本失落,至今查无音讯。当时摄制组导演村田达二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待我真热情。”也成了一句绝妙的讽刺。
采访:原东安渔业队队长吕学贵——那个时候,咱们中苏贸易过往就是鱼,因为这个地方守在乌苏里江,特产就是鱼,鱼比较多,到冬季各种杂鱼、大马哈鱼、鲤鱼、狗鱼、鲫鱼什么的往外出口,每年出口几千吨鱼,苏联用汽车往回运。
东安居民隋兆敏——那年它论车,它那个车是过去的小火车,三万斤为一车,他不像咱们火车那么大个,反正这一年得几车,据说达七八十车。(问:这些鱼都运到哪去)大部分都运到苏联了,那时候。
近几年,随着乌苏里江鱼类资源的日益减少,一直靠打鱼为生的东安人开始转向其他产业,有开沙场的,有搞网箱养鱼的,有养牛羊的,
有喂大鹅的,还有的开起了鱼馆,开发起了旅游业。这些产业尽管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依托乌苏里江的优势,向大江要效益。
采访:八五九水产公司经理徐树静:为了更好地利用乌苏里江水资源和草资源这一优势,我们准备在养鱼和养牛、养羊方面做大文章,从旅游业这一块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垂钓业、旅游艇、餐饮业和西山头自然沙滩浴场,东安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
东安这个古老的边陲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几年东安建了粮库,建了石护坡,还建了江岸码头。
采访:原东安渔业队队长吕学贵——码头大体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宽度是28米,长度是120米,总高度是46米的立体码头(问:能停多少个泊位)千吨泊位可以停两个泊位,当时考虑承建这个码头,一个是往外运粮,往里进煤江海联运。
2004年6月11日 5时,一艘满载着1 000吨水稻的货船离开了东安码头,经俄、日、韩三国驶向江南的温州港,这是1860年中俄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下游 930公里划为俄罗斯内河后,145年来,中国船舶首次由黑龙江出江入海,跨国联运。
朱红秋:这里就是全省最大的提水灌溉工程,乌苏里江灌区的渠首,这个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农田31万亩,为湿地补水60万亩
引江水灌溉农田一直是北大荒人的梦想,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能提升水稻的品质,还能促进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开放搞活,招商引资又给乌苏里江带来了一派盎然生机,使这条沉睡的巨龙成了沟通友谊、交往经济的使者,目前乌苏里江牌系列产品已成为建三江分局的拳头产品,并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北大荒人再次奏响了乌苏里江新船歌。(《歌曲》)
第三集《多彩的季节》
朱红秋:凡来过东安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清清的江水、细细的沙滩和香喷喷的鱼宴。你看这鳞次栉比的鱼馆和一艘艘豪华的游艇就能说明东安的旅游业已相当火爆。
东安镇的全鱼宴相当出名,这里有 7家鱼馆,从开江到封江,半年的时间,一个鱼馆的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尤其是开江时节,“天下第一鱼”的东安镇就成了人们品尝美味的首选。
红秋:这里是东安的全鱼宴,这是……这里尤其以鱼丸汤最为著名,让我尝一下。
东安宾馆厨师:鱼丸子先是把狗鱼片了,剔了刺经过细剁,剁到两个小时以上,才能搅。
东安宾馆女厨师同期声:(问:这个下锅是凉水吗?)是(问:那主要工艺是什么呢?)就是狗鱼肉,纯狗鱼肉,一点粉面子都没有。
东安宾馆经理王桂枝同期声:这里特点主要是乌苏里江水,没有污染,然后咱们再经过精工细做,乌苏里江的鱼,一种鱼可做出多种来,套餐的话能做10多种鱼,咱们这鱼主要是味美,鲜嫩。
东安的全鱼宴还有一道民族菜,那就是赫哲族名菜——塔拉哈。
东安活鱼馆经理:王淑清——(问:塔拉哈有什么特点?)是赫哲风味的,用赫哲方法、少数民族方法做的,用火烤,(问:跟杀生鱼有什么区别呢?)它和杀生鱼区别是它烤,杀生鱼不烤,区别就在这烤有两个优点,第一个能加热,加热消毒,第二个可以使鱼筋道,香味就出来了,他这两边都烤熟了,皮也经过高温消毒了,还把血水都烤掉了,赫哲人就是这样吃的,但是他们用柳条棍串起来的,烤完以后经过再加工一下,再放醋杀,再一拌。
田园风光好去处,美丽富饶乌苏里。在这里乘船游江也别有一番风味。每到夏季,这里的游人便络绎不绝,游艇往来穿梭,热闹非凡。过去撒网打鱼的小伙子,今天又开上了豪华游艇。王荣山打过鱼,开过船,1998年他买了一个小游艇搞起了江上旅游,今年他又买了一个大游艇。
同期声船主:王荣山——现在就是两个船,两个船平均一个船就得跑两趟到三趟,这样下去对我们个体经营是一个非常好的利润。
东安全鱼馆经理孙浩,这几年开饭店挣了钱,今年又投入一部分资金购买了豪华游艇,办起了集吃、住、游于一体的水上旅游业务。
同期声:东安全鱼馆经理孙浩——因为江边没有船带餐厅的,我就想办一个旅游带餐厅的,经过这段时间,顾客反映都挺好的,真正的是回归自然。
登船游江不仅可以观赏乌苏里江两岸的风光,还可以领略俄罗斯的异国风情。不过有一件事你千万不要忘记,1860年以前江东岸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
朱红秋:1860年清朝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江东岸的广大领土被沙俄强占。我身后的就是清代厄公噶珊故址,今天的俄罗斯谢列米切沃村。
看着谢村别具一格的建筑和高耸的嘹望哨,你是否能领会“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有希望”的道理。
(现场声:)(有多余的空镜头)
说到旅游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被当地人称为金沙滩的天然浴场。
朱红秋:这里原来有一处自然沙滩,是理想的江滨浴场,现在由于涨水把沙滩都淹没了,但我们从周围的环境和轻柔的江水也可以领略到撤水时,游人如织的景象。
这段自然沙滩是江水冲积而成的。这个山头过去被称做王八脖子,如果你仔细端详,那山势真象一只大甲鱼在伸着脖子。这里曾经是甲鱼的盛产地,20世纪30年代原苏联出版的《黑龙江纪行》一书中,对这里盛产的甲鱼还有一番详尽的描述呢。(资料镜头)
说到东安的旅游还有一个景点,那就是望江石。
朱红秋:这块巨石当地人称它为望江石,其寓意是企盼东安镇的父老乡亲借助乌苏里江的优势,生活富足、幸福、美满。
凡是来东安旅游的人都要在望江石前拍照留影,祝愿生活幸福、吉祥、安康。这块望江石据说来自西山,是2 000万年前火山喷发的飞来之石。
东安镇周边的自然景观也是游客的兴致所在,离东安镇 6公里处的喀尔喀山,有一片石林景观,是新生代新第三纪时期由玄武岩喷发形成的。这里有千姿百态的石峰,似绵如画的石花,有深不可测的洞穴和水晶宫般的溶洞,使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在乌苏里江自然保护区内还有一处野生荷花泡,盛夏八月,万朵荷花竞相开放,架起一叶没舟,嬉戏于清水河畔,荷花丛中,仿佛致身于江南的画卷之中,让人留恋忘返。据考证,这个荷花泡三池相连,面积在500亩以上,是日前黑龙江省最大的野生荷花泡。
主持人:朱红秋:乌苏里江温柔妩媚,她不仅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儿女,而且还造就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乌苏里江船歌再次领略一下乌苏里江秀美的景色。(歌曲)
后记:此片从前期采访、收集资料,到积累图象资料、后期制作完成,历时10年时间。此片先后获垦区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农垦新闻奖一等奖和全省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等殊荣,获奖证书被收入北大荒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