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自然灾害
第九节 自然灾害
本场旱、涝、虫、雹四灾俱全,风灾也有发生,对农业危害最大的是涝灾。
一、涝与旱灾
本场早春涝、晚春旱,秋雨成灾常出现。通常涝灾,主要是春涝影响整地和播种,致使播期拖后、集中,农时紧迫,小麦、大豆播种交错进行,往往使晚熟大豆和玉米不能适时播种,霜前不能正常成熟,导致减产。本场土壤多属于白浆土、黑土层薄,质地粘重,透水性差,水分不易下渗。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秋天上冻以前土壤饱和,加之冬春雪大,春天开化之后造成严重涝象,岗坡地地表径流,耕层被冲刷流失,平地形成积水内涝,使整地播种推迟。1973年5月6日开播小麦,6月12日结束;1978年4月30日开播小麦,5月15日结束;1979年4月25日开播小麦,5月5日结束;1983年5月8日开播小麦,5月20日结束。虽然秋涝不及春涝多,但是一旦遇上,损失不可估量。—秋涝严重影响麦收和大豆的田间管理,往往使丰产的粮食不能全部丰收,大豆被草吃净,既影响伏秋翻地的质量和数量,又造成春翻面积大,致使春播农时紧张,甚至有些土地播不上。从历史上看,常会出现旱涝交替,当年秋涝雨后封冻,加之冬雪大,必然弓1起翌年春涝。伴随春涝而来的是卡脖子旱。旱涝比较,涝多于旱,而涝又多于春涝。旱涝对农作物的危害,重于旱,因为本场耕地多属于白浆土壤。虽遇旱灾,农作物仍有结果,只是产量受影响。如果遇上涝灾,由于耕地地质粘重,透水性极差,农作物不是减产或绝产,就是收不回来(1981年,全年降水量 783.9毫米,其中自7月27日至10月5日的71天就降雨46天。降雨量达 388.9毫米;8月份31天降雨29天,降雨量达313.3毫米,24万亩小麦只收回11万亩)。
二、虫灾
本场虫灾十年一遇,对农作物伤害严重。1972年,发生粘虫,受灾面积达136,747亩,其中小麦受灾面积达129,839亩,玉米 3,418亩;高梁769亩;谷子2,721亩;小麦减产面积94,067亩,减产210万斤。1982年,本场草地螟虫发生,受灾总面积达12万亩,绝产1,680亩。
三、雹灾
雹灾在本场部分地区时有出现。1972年,有7个连队受雹灾,面积达73,843亩。1980年,有3个生产队受雹灾,面积达7,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