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设备一、农机(具)类型
1、田间作业机械
链轨拖拉机:
五十年代的链轨拖拉机,均为国外进口机型,以苏制C—80型与西德K—55型为主(分别为21台、19台);罗马尼亚DT—413型7台;匈牙利KS—07型1台。
1960年至1966年,共引进链轨拖拉机32台,皆为国产机型。其中,东方红—54型30台、东方红—75型2台。1963年,为便于维修、保养、统一机车型号(实质是配件奇缺),将建场初期引进的K—55、DT—413型陆续报废,C—80型拖拉机调往鞍山9台,其余均报废。
1967年至1983年,计引进链轨拖拉机177台(均系东方红—75型)。
截止1983年底,拥有链轨拖拉机209台,皆为国产机型。其中东方红一75型179台,占总数的85.2%,为我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机械之一。
轮式拖拉机:
1957年至1958年,拥有轮式拖拉机6台。其中,捷克产热特—ZSK型2台、罗马尼亚产UTS—45型2台、苏联产VT—28型2台。
1965年至1983年,共引进轮式拖拉机93台,除1965年引进朝鲜产千里马—28型2台外,余之皆为国产。
截止1983年底,拥有轮式拖拉机91台,均为国产机型。其中,东方红一28型22台,占实际拥有量的18,7%;铁牛一55型16台,占 55.5%;上海—50型17台,占18.7%;东方红—30型6台,占6.9%。其余机型已全部报废。
联合收割机:
建场至1983年,共引进牵引式收割机90台,其中,国产87台(GT—4.9型83台《云—4.9型4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02台,其中,国产 41台(东风—3型2台、东风—5型65马力30台、东风—5型90马力9台),进口苏制CK—3型3台、东德产59台(E512型56台、E516型3台)。
苏制CK—3型自定式联合收割机3台,于七十年代改做场院机械。东风—3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于1979年失火烧毁1台。
截止1983年,联合收割机拥有173台。其中,牵引收割机74台,占总拥有量的42.8%(由于自走式机型的增多,牵引式利用率较低);自走式联合收割机99台(E512型56台,占自走式总台数的56.6%; E516型3台,占自走式总台数的3%;东风—5型39台,占自走式总台数的39.4%;东风—3型1台,占0.99%),占总拥有量的57.2%。拥有收获配套机械116台(前悬挂割晒机44台、牵引割晒机24台、秸杆还田粉碎器48台)。附:历年农用动力机械引进一览表 农用动力机械调拨(进)编年表
机引农具
我场五十年代的主要机引农具均为国外进口产品,以苏制为主。六十年代后的机引农具大部分为国产品。
1983年,各类农具拥有1,669台(件)。其中;五铧犁194台、重耙176台(2.5型40台、2.2型136台)、沙克耙21台、轻耙377台、76片耙10台、播种机177台(24行123台、48行54台)、镇压器135台、中耕机142台、联结器202件、钉齿耙175台、农药喷务器31台(丹麦产 22台,波兰产9台)平地机29台(自制)。附:历年机引农具引进一览表历年机引机具引进一览表
2、场院机械
建场初期,场院机械仅有7台(精选机2台、扬场机5台)。
胜利农场时期,场院机械引进单一,五年共引进8台。其中:扬场机7台,精选机1台。
1969年,粮油加工厂购进入囤机2台。
自1973年始,场院机械购置数量、种类逐步增加,截止1983年,各生产队场院机械化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附:场院机械统计表 一九八三年全场场院机械统计表
3、农田水工机械
1967年,我场首批引进推土机2台。其中苏联产C—80型1台 (朝鲜战场退役,1976年报废)。国产移山—80型1台(1980年报废)。 1968年,从江滨农场调入东方红—75型推土机2台。至1983年,共进东方红—60型推土机14台、红旗—100型推土机4台、ES—140型 1台、大型开钩犁1台。其中60型11台、红旗—100型3台、TS—140型1台、大型开沟犁1台,集中于水利机械队;其余分散于修路队、砖厂、家属队等单位。
附:水利工程机械统计表 水利工程机械 计量单位:台
二、农机(具)改装
(一)、拖拉机改装
1957年,开荒生产中,将C—80、K—55型拖拉机的链轨“穿木鞋”,以防地涝下陷。
1975年,拖拉机改用锯末式机油过滤器,新车使用效果最佳。因旧车易赶瓦而停用。
1978年,东方红—75/54型拖拉机改装柴油预温装置,因排气管受震易断停用。
1980年,工程用东方红—75/54型拖拉机变速箱改用东方红—60型变速箱,效果良好。
1983年,将东方红—54型拖拉机飞锤由250克减至200克,使发动机功率由54马力增加到65马力。
(二)、农具改装
1957年,改变和加长犁臂、犁铲、燕尾板的角度与长度,解决了开荒作业的回伐问题。
1958年,农具短缺,改装了红星式铁木结构钉齿耙和犁铲耙。是年又改制了以木代铁的播种机,利用重耙方轴传动排种,木耢覆土成功,并予以推广。
1965年,改装播种机铁划印器,防止重播、漏播,至今使用。同时改装了播种机双箱施肥装置。
1982年,改装播种机侧深施肥装置。已推广使用。
1983年,改装后悬挂式平地机,效果显著;改装后悬挂式钉齿耙运输,转弯方便,不伤苗;改装背负式喷雾器为联接器式,根除漏喷、重喷现象。
(三)、收割机改装
1964年,牵引收割机改轮式为橇式,明水处作业,效果良好;将大铁轮两侧封闭,轮缘贴固胶块,增加抓地能力,效果良好。
1967年,改革大豆低茬收割装置,效果不佳。至今仍在改革中。
1977年,加大收割机滚筒直径,增大惯性力,提高脱谷分离能力,减少马力消耗,已推广。
1980年,牵引式收割机改装双滚筒,工艺不佳。改装旋转粉碎抛撒式秸杆还田器装置,效果不良,仅用一年。
1981年,大涝。麦收前,机务科长何敬之同有关人员改装自走收割机半链轨(抓地板)大铁轮起到一定作用。1983年,改进53台浮动切割装置,用于E512低茬收割,效果尚可;改装大豆侧深施肥装置87台(分单盘式、双盘式),符合农业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