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机务管理

第四节 机务管理


一、管理体制
  1957年至1963年,本场机务管理为三级制(总场、分场、生产队)。
  1964年至1968年,胜利农场机务管理为二级制(农场、生产队).业务领导:农场设机务副场长、生产队设机务副队长。技术指导:农场设生产机务科(1968年为农机组),生产队设机务副队长统管。  
  1969年至1976年,机务管理为三级制(团、营、连)。业务领导:团为机务副团长、营为机务副营长、连为机务副连长。技术指导:团设机务办公室,营设机务参谋,连队由机务副连长负责。
  1977年至1983年,机务管理仍为三级制(总场、分场、生产队)。业务领导:总场设机务副场长、分场设机务副场长、生产队设机务副队长。技术指导;总场设机务科、分场设机务组、生产队设技术员。   二、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自1957年至1983年(除1966—1968年外)未间断,并随着各历史时期的机车数量、机务人员的技术素质而进行技术培训工作。
  建场至1962年,本场(八五九农场之分场)的机务技术培训工作由总场负责,为创立农场,开发荒原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
  1963年至1965年,机务技术培训由本场负责,使多数机务人员得到培训,加强了机务队伍素质。
  1966年至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钻研技术被视为走“白专道路“,培训工作被迫中止。
  1969年,兵团成立。恢复培训工作。由于此时仍处于“文革”之中,名日机务培训班,实为“政治学习班”、“批判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正规化,培训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  
  1980年,城市“知青”大批返城后,机务人员大部分更新,技术力量薄弱。农场采取了应急措施,一年内举办培训班3期,290人次,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1983年6月,农场对农用拖拉机驾驶员进行了理论测试。结果:总测人数298人,及格134人,为总数的45%。同年冬,农场举办电视教学,以总局编印的《拖拉机使用与构造》、《农机电器》、《农业机械液压传动》、《农业机械》、《谷物联合收割机》为基本教学内容,分期分批组织学习。首期车长、驾驶员学习,参加结业考试 281人,及格259人,平均82.9分,收效可佳。第二期原计划培训 150人,由于各单位未很好组织,仅30人参加结业考试,成绩不佳。农场根据管局精神,对参加此次学习成绩在前十名者,均发给奖金10元。  附:机务人员培训编年表 机务人员培训编年表



   三、田间作业标准化  
  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机械设备的引进不断改进和发展的。而田间作业标准,则视农业科制定之农业技术要求实施。
  创建时期,机械化程度低,且急于大面积开荒生产,土地垡片多,熟化程度差,整地达不到细、碎、平状态。播种深浅不一,漏、重播现象较多,中耕管理无法进行,直接收割困难,人工收割面积大,田间作业均为粗放耕作。
  1964至1968年,随着耕地的熟化和田间作业技术措施的落实,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1969至1976年,由于土地的大面积开发,耕地熟化程度差,加之,“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现役军人的命令主义、瞎指挥,使田间作业标准化遭到严重破坏(后期现役干部对标准作业有所认识)。
  1972年9月3日,团党委集中部分收获机械和1000余人于16连冒雨搞麦收大会战,2—3台拖拉机拉一台收割机,结果机损人疲,土质破坏,小麦霉烂,得不偿失。
  1977年至1983年,农场重视了田间作业标准化,杜绝了湿整、湿播,基本上达到深松、耙碎、刮平的程度;播种作业不重、不漏、深浅一致标准的达95%;苗前苗后耙分别可达到总播面积的 25%;中耕管理面积达到30%;小麦、大豆的机械化灭草面积为总面积的50%。1978年始,实行飞机喷药化学灭草,每年可喷粮豆总面积的20%。收获机械作业,由于相继引进E512联合收割机,脱粒净度高,损失率在3%以下。
  1983年,各生产队均改装平地机,以提高整地标准程度。
  四、农机检修
  (一)技术保养
  技术保养,多年来坚持“防重于治,养重于修”之原则,执行一级修理、四级三号保养之制度,按时、按号、按技术需要进行保养。
  1963年,农场规定,车组实行双班保养制:一号技术保养,由机务副队长参加;二号以上技术保养,由总场技术员参加,技术保养标准已达本场历史最好水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机务副场长兼机务科长高兴隆被“造反派”揪出,以所谓“崇洋媚外”,走“白专道路”为罪名予以批判游斗。机务管理体制被砸烂,规章制度被废除,技术保养被废弃。
  1971年9月,六师印发了《东方红—75/54型拖拉机的技术保养规则》,机务管理工作始有好转。
  1972年3月25日,团司令部下发了《1972年机务工作措施》对机械作业标准化,机务管理制度,农机具维修保养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强调技术指导仍执行六师颁发的《技术保养规则》;农具维修重“及、高、低、安”四个字[及:修理及时,不误农时;高:修理质量高,均需达到五净三不漏(油净、水净、空气净、机车净、工具净;不漏水、不漏油、不漏气),保修期500个小时;低:修理成本达到国家要求标准,自配件价格不超过国家规定价格的20%,加工废品率不超过2%,旧件修复率低于原价70%;安:安全生产。对各类动力机械的工作指标作了规定)。
  是年,正置批判“技术第一、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用“革命化统帅机械化”,使当年《机务工作措施》有布置无检查。
  1978年5月,总局在双鸭山召开《定标》会议之后,我场首先抓了轮式拖拉机五净四不漏工作。对其机车状况、安全行车、五净四不漏等项进行检查评比,评出前五名者给予物资奖励;其次对链轨拖拉机的五净四不漏进行了评比,评出五净四不漏链轨拖拉机48台(一分场9台、二分场18台、三分场14台、四分场7台),为拖拉机总台数的33.5%。
  1979年,春播结束,总场机务科组织分场技术员、生产队机务副队长对全场农业生产队的“三库一场”、“机车五净四不漏”、收割机检修情况进行检查评比。评出五净四不漏车组10个(一队东方红 54—3l号、9队东方红—54—27号、4队东方红—54—3号、16队东方红—75—19号、25队东方红—75—53号、17队东方红—75—20号、69号、31队东方红—75—86号、40队东方红—75—105号、106号车组),机务管理先进生产队4个(1队、4队、31队、40队)。并为先进生产车组颁发了奖旗、奖品、标准化合格证;评出“五净四不漏”胶轮拖拉机车组5个(1队—上海一50、2队—铁牛—55、4队—东风—30、34队——铁牛—55、40队—铁牛—55)。
  1983年,对机车重点解决了“五净四不漏、六封闭(封闭汽化器、磁电机、油尺孔、机油、柴油、汽油加注口)、一完好(机车技术状态完好)、三滤器(空气滤清器、机油、柴油过滤器)”,并统一发布罩至车组进行六封闭。经检查评比,前五名给于表彰奖励,后三名给予全场通报批评。
  (二)机车修理
  建场初期(1957—1963),设备简陋,修理人员少,只能从事简单的修理工作。机车的中、大修由八五九总场修造厂负责。
  1964年,从总场修造厂调入部分技术人员,设备也有所增加,方能自制、加工简易零件,成批检修机车。修理内容根据车长提供而定,谓之全面检查,重点修理。发动机修后,不能进行马力试验(无试台),视之“不冒黑兰烟,无异常声音”为“合格”。但达不到经济动力指标要求。
  1976年,引进了马力试验台,发动机修后均可进行马力试验。但功率仍偏低,东方红—75发动机多数在68—70马力之间,耗油为 210—220克/马力小时,少数在63—65马力之间,耗油高至220— 230克/马力小时;极少数能达到70—73马力,接近经济动力指标。修理质量虽差,但修理费偏低,冬检费每台车年均二千元至三千元。
  1977年,先后引进了曲轴磨床、镗缸机,气门研磨机,并自制了台车拆装台,后桥拆装台,发动机拆装台,水箱试验台等,修理质量逐年提高。
  1981年始,执行总局的“五机四号制”(保养制度),无大、中、小修之分,只高号保养与定期修理之别。二号以下保养于生产队进行,高号保养(即三号保养)于分场修理所进行(场直单位于修造厂)。机车修理采用部位包修,流水作业的方式,机车全面拆、卸、重点检查。定期修理必须在修造厂进行。发动机修理坚持用标准件,缸壁间隙缩小为0.22—0.24毫米,解决冒烟,排油问题,收到一定的效果。机车修后由生产队机务副队长(或技术员)、修造厂技术员、机务科专人,三方验收后交付使用。1982年东方红一75型发动机经修理后,功率达73.5—75马力、耗油195—200克/马力小时的机车达修理总数的50%。1983年达80%。
  (三)技术档案
  1957年至1963年,机车档案为三级管理(总场、分场、生产队)。
  1964年至1965年,机车档案为二级管理(农场、生产队)。
  1966年,“文革”开始,档案管理工作被冲击、停止。
  1977年,恢复机车档案制度,规定机车修理,调转随车携带。
  1983年初,建立工人技术档案(由机务科统一管理)。
  (四)修理网点
  本场,建场至1983年,农机修理网,由小到大,逐步形成,已初具规模。
  1958年,八五九农场二分场,成立修理组(3人);畜牧分场设修理工1人,只能担负一些简单的修理业务。
  1959年,二分场与畜牧分场合并为(八五九人民公社)四大队 (五月改称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成立修理排(14人)修理能力略有提高,机车高号保养、中、大修仍靠八五九总场修造厂担负。
  1960年,修理排改称修理所(20余人、连级单位)。能承担本分场机车的小修和高号保养任务。大修任务仍由总场承担。
  1964年,八五九总场修造厂随总场拆散,部分技术人员和机械设备分配到我场(胜利农场)修理所,人力、物力得到加强,从此, 能全部担任本场的机车修理任务。
  1969年,修理所改称修配连。职工增至180余人,先后引进了各种机械设备,修理能力大有提高。
  1971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二、三营修配所同时成立(二营修配所13人,三营修配所17人)。同时,各连先后成立修理组。
  1977年,修配连改称修造厂(以修为主、以造为辅)。
  1978年,一分场成立修配所(职工20余人),1981年随一分场拆散。
  1980年,四分场成立修配所(职工16人)。
  截止1983年,全场共有修造厂1个、修理所3个(二、三、四分场)、修理组30余个,已形成三级修理网(总场、分场、生产队)。 (农机修造业详见工业志)。
  五、农 机 区
  (一)三库一场
  三库一场(油料库、零件库、保养库、农具停放场)的建设之优劣,直接影响着机务管理标准化的程度。
  1978年5月30至6月3日,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机务管理标准化》定标会议之后。农场认为:三库一场的建设,油料的净化,机车五净四不漏应放于机务管理工作之首位。首先织织机务领导(分场机务副场长、生产队机务副队长)前往双鸭山农场参观学习,而后于四队召开了机务管理现场会,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秋季,评出机务管理标准化较好生产队4个(1、4、3l、40队);油料管理较好生产队13个(1、4、7、8、9、10、15、19、24、29、31、38、40队),占生产队总数的44.8%。
  1981年初,农场决心使多数生产队的“三库一场”实现砖瓦化、砂石化,由于当年灾情严重,财经困难未能实现。6、12、16、24队克服困难,盖起了“三库”(砖瓦结构)。当年全场建成符合要求的油料库14个,标准保养间10个,砖瓦结构材料库7个。农具停放场 29个(多数未实现砂石化)。
  1982年起,农场将“三库一场”建设列入基建计划下达执行。因资金材料不足,抓而不紧。至1983年底,仅建成砖瓦结构》由料库 (楼)14个,占49%,材料库10个,占33%;保养库15个,占51%;永久性农具停放场29个,达100%。
  油料管理,做到缓冲卸油,二级沉淀、浮子取油、封闭加油的生产队14个,其中,柴油做到三级过滤的生产队3个。
  (二)农具检修
  建场初期,对农具检修未能引起足够重视。1963年至1966年,农机具引进逐年增多,标准化作业要求日益提高,对农具检修标准逐步有所重视。
  1967年至1976年间,农具检修标准化工作处于管而不严,抓而不实之状况。
  1977年后,特别是1978年,双鸭山定标会议之后,将农具检修纳入标准化管理范围之内。各生产队先后建起了烘炉,配备了电焊机、台钳等设备,专人负责,坚持常年检修。
  1981年,实行检修承包,视其农具状况,定所需工时,包至人头,验收不符标准者,返工不计报酬。播种机的检修标准要达到行距相等,前后整齐一条线,单口流量误差不超过2%。大犁的检修标准要达到主铲一条线,翻地深浅一致等。机具检修不符合标准者,不准下地作业。
  六、规章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
  建场初期(1957—1963),岗位责任制不健全,机具损坏严重。
  1964年至1965,岗位责任制比较落实,机务管理形势较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所有的合理规章制度被砸烂,以“思想革命化”、“政治挂帅”代替一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机务岗位责任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级机务人员皆晓其职责范围,有效的促进了机务管理标准化的开展。附:胜利农场1981年机务人员岗位责任制-----------------------------------------------------------------------------胜利农场1981年机务人员岗位责任制
  机务副队长职责:
  ①组织机务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贯彻执行机务规章、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按农业技术要求,完成机械作业任务。
  ②参加机车保养、革新、交接、试运转工作,保证机车处于完好状态,“三率”在85%以上。
  ③进行安全教育,确保生产安全,不发生重大责任技术事故.
  ④负责燃料、零件及修理费用的管理、使用,组织单车核算,保证各项费用不超过计划规定的消耗指标。
  ⑤负责作业质量检查、验收,督促统计、技术员搞好核算与质量检查验收,实现机具规格标准化,机务作业标准化,机务管理标准化。
  技术员职责:
  ①协助机务副队长搞好技术培训。
  ②认真贯彻机务规章,负责技术指导,及时排除机车作业中的故障。参加机车号以上技术保养。
  ③掌握全队机具技术状态,抓好常年维修。
  ④负责机车技术档案、保养卡片的填写,积累资料。
  ⑤负责机具改装、技术革新及有关业务核算工作。
  ⑥协助机务副队长抓好“三库一场”的管理。
  车长职责:
  ①按农业技术措施要求,完成机械作业任务。遵守操作规程,执行作业标准。
  ②按规章办事,定期保养、修理本车农机具。保证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安全无事故。
  ③组织车组技术学习,搞好传、帮、带。
  ④搞好单车核算,合理安排车组人力。搞好修旧、节约燃料及修理费用,降低作业成本。
  ⑤搞好标准化作业,做到优质、高效、标准化。
  驾驶员职责:
  ①协助车长管理好车组,保证机车技术状态完好,提高机车利用率,确保安全无事故。
  ②带领助手按机务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要求,完成或超额完成各项作业任务。协助车长组织技术业务学习,提高车组技术业务水平。
  ③搞好单车核算,节约油、材料。认真填写核算单,做到内容真实清楚,全面完整。定期分析车组任务、费用、成本情况,总结本车组的经验教训。
  农具手职责:
  ①努力学习机务技术和业务知识。
  ②听从车长、驾驶员指挥。完成本职工作,严格遵守机务规章。保证作业质量,安全无事故。
  ③完成所分担的农具,机车的保养工作。
  ④保管好工具,保证工具长年完整不缺。
  油料员职责:
  ①保证机车用油清洁,送油送水到田间。
  ②主燃油必须按要求经过沉淀,方能使用。
  ③搞好油库的管理,保证库内和容器的清洁。
  ④车组加油数字,统计、记载准确,油材料数字及时报给统计员。
  保管员职责(有关机务方面):
  ①按“十项标准”对材料库的要求,搞好材料库的管理。
  ②在机务副队长和技术员的指导下,负责机车零件、劳保用品的领取、保管、发放。
  ③搞好单车核算,日清月结,帐物相符,及时公布各车组零件材料费用,并报给统计员。
  统计员职责(有关机务方面);
  ①当好机务副队长的助手,及时准确掌握各车组的作业量。
  ②当天作业当天清,要认真搞好机车的五项经济指标分析,每月公布评比结果。-----------------------------------------------------------------------------
  (二)奖惩制度
  建场初期(1957—1959),由于农场初建,对机务管理缺乏经经验,故奖惩制度不健全。
  1960年以后,随着机务队伍的扩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奖惩制度,但处于摸索阶段,难免有些条目,定的不合理。
  1963年,随着机务队伍的调整、整顿,建立了奖惩制度,赏罚严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奖惩制度被视为“管、卡、压”而废除,致使机务队伍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1969年,虽制定了奖惩制度,但处于“文革”之中,“政治挂帅”、“精神万能”代替一切,一些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并不执行。
  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奖惩制度得到恢复。
  1980年以后,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奖惩也由原来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改为以物质为主,精神为辅。并规定农用拖拉机“五净四不漏”,达不到标准者,扣发节约奖30%。轮式拖拉机:出车不带安全链、三照不全者分别罚款3元;驾驶室超员1人,罚驾驶员5元;非驾驶员擅自开车,罚款5元,驾驶员同意者,罚驾驶员10元,造成事故,双双同罚;车容车貌、机车状况不完好、刹车、转向不灵活,罚款10元。此制度建立后,违章肇事者,明显减少。
  1983年,农场举办机务电视教学,学习成绩前10名者,发给奖金10元。不及格者,不予调级或缓调,并扣当年奖金的5%。收效甚佳。
  (三)安全制度
  安全生产自建场至1983年,始终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各个时期对各项工作均提出不同的安全措施与要求。恢复胜利农场后,在各作业阶段前,均进行安全教育,受教育者登记签字,否则不准参加作业。对链轨拖拉机规定冬季烤车,要有专人负责看管,不得使用明火、木炭必须明火着过,方可放入车下……。运输机械(轮式拖拉机)不许“开英雄”车。照明设备要齐全,行车必须带有安全链、防护网。1983年规定,不得牵引两个拖车。并由物资库统一购进汽刹装制,装于牵引拖车,否则不准行驶。
  “三库一场”设置安全防火宣传标语牌,备有沙箱、灭火器等。并订立安全防火公约,设安全员。
  (四)机械、人身伤亡事故
  人身伤亡事故:
  1970年,修理连吊车作业链断,将宋文强胯骨砸伤。
  1972年,31连学员,驾车整地,疲劳过度,从驾驶室内掉下,被轻耙压残。
  1974年,31连东风收割机驾驶员,腿被过桥链轮绞伤致残。
  1976年,修理连拖拉机挂链轨时,将黄启军脚骨挤折。
  1978年,24队非驾驶员开车,将在桔杆堆上休息的女工闵桂芬头部压伤。
  1979年,20队马车超本队拖拉机翻车,拖拉机压过,死亡3人,重伤1人。
  39队一女工坐胶轮车头,过沟颠掉压亡。
  9队铁牛55,运输途中,后挂车将骑自行车人刮倒压亡。
  1980年,16队E512收割机绞龙堵塞,驾驶员刘卫星用脚蹬,脚被绞伤。
  12队东方红—28型轮式拖拉机驾驶员,未熄火入车下修理,车滑动使之骨盆压伤致残。
  4队播种机手李新拜作业中,拉欲掉麦种麻袋掉下,中组大轮压身,脾破裂出血。
  36队铁牛55运送药罐(未绑),转弯时,药罐同人一起甩下,重伤1人,轻伤1人。
  16队东方红—75—35号车,挂拖车时,车上药罐滑下,将宋文录左小腿压致粉碎性骨折。
  1981年,20队收割机检修,割台支撑不牢滑落,张庆喜被压伤致残。
  1982年,6队胶轮车驾驶员,马少卓违章行驶(超越中线1.5米),将一骑自行车人挤倒,致使骨盆压伤。
  19队拖拉机联接农具时,将一职工左手腕挤伤致残。
  38队铁牛55拖拉机夜班拉豆秸,女工刘国珍掉下,脑部摔伤致死。  
  1983年,24队驾驶员陈跃昌检查药罐,联接销绞住裤腿甩伤致残。  
  31队女工吴庆珍乘车队胶轮车,因拖车保险架开焊掉下压伤。
  10队铁牛—55拉砖,因方向失灵翻车,压伤3人。
  32队轮式拖拉机上坡下滑,拖车打横,马少斌跳车挤伤致死。
  重大机械事故:
  1959年,C—80—22号车水箱冻坏。
  1979年,35队东风收割机16号车漏油,电打失火,整机烧毁。
  1982年,东方红—75—54号车予修造厂冬检时,边减间隙未调,造成推齿,边减壳、后桥壳破裂,轴承损坏。
  9队E512收割机机体冻裂多处。  
  1983年,1队E512收割机—8号车发动机捣缸报废。31队E512收割机—27号车,驾驶员违章起动运转,发动机捣缸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