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果园飞苗圃、林场

第四节 果园飞苗圃、林场


一、果园
  (一)组织机构沿革
  1966年4月,建立园艺队。李华坤任指导员,王正坦为队长,温永鸿任技术员。
  1967年,王正坦负责种植蔬菜,副队长徐宏弟负责果园。
  1968年10月,园艺队改编为园艺连。居有宏任指导员,赵光阳任副连长。
  1969年秋,李万江任连长。同年十二月,园艺连改编为十三连。居有宏继任指导员,李万江调出,王振华任连长.1970年,果园从十三连分出,归三连建制  1972年,三连搬迁新点,果园由管理股负责管理。
  1973年,温永鸿调出,刘吉经负责技术管理。
  1974年秋,果园由丛明树负责。
  1975年春,成立果树排,谭光明负责。同年6月,果树排改为园艺队,谭光明任副队长,代理队长职务,恽淑琴任付指导员、代理指导员职务。
  1976年5月,涂浩然任队长。
  1977年,涂浩然调出,谭光明负责全面工作。
  1979年,园艺队改为园林队。同年8月,李润华分配到园艺队,负责技术管理。
  1982年4月,刘海臣调园林队任党支部书记。同年11月,谭光明调出, 白玉林调园林队任队长,至1983年底未变。
  (二)生产概况
  1965年,温永鸿从笔架山果园引进花红、奈果、黄太平等几种果树苗。
  1966年4月,园艺队在二号地栽植50亩果树,因果树生产周期长, 幼令期主要培养骨架,没有产量。1969年,果树面积已达300亩,育苗14.5亩,造林450亩。
  1970年,果园归十三连管理。当时团领导对果品生产不重视,归属常变,果园无专业人员管理,果树生产发展缓慢,果园保存面积只有200亩,幼令树170亩,1966年栽植的50亩,也只剩下30亩,其中病弱树占三分之一。针对这种情况,1971年技术员温永鸿写报告给团领导指出:“……建团至今,果树生产没有作为一项商品生产来抓,数年来没有实现一项管理措施,园地杂草丛生,土壤板结,缺水缺肥,病、虫害严重,果树生长衰弱,甚至逐年死亡”。并提出了几项有利于果树生长的改革措施。
  此后,团领导采纳了温永鸿的建议,开始增加设备,管理措施得到改善,果园管理得以加强。
  1974年,全场栽植果树单位发展到5个(果园、二队、五队、六队、十队),总面积510亩。
  1975年,果园进行了育苗生产,果树面积未变。育红松0.5亩、山丁子0.5亩、杨树插条25亩、造林212亩。产果2,200斤。
  1976年,恢复园艺队,管理人员5名,职工24名,实行经济独立核算,经营面积520亩,同时,配备了东方红拖拉机1台,轻重耙各1台,12马力手扶拖拉机1台,机动喷雾器2台,人工背负式喷雾器5个。当年挖蓄水池3个,蓄水量600立方米;造林186亩,播种山丁子5亩,嫁接果树6,000株,播水曲柳4亩,榆树0.35亩,糖槭 0.7亩,插杨条90亩,产果10,000斤。是年,全场果园发展到9个,总面积为760亩。
  1977年,果园产果由1976年的10,000斤,增至90,000斤,移植山丁子苗11.8亩,嫁接成苗40,000株,为全场果树发展提供了苗木。
  1978年,全场有22个生产队建立了果园。户栽果树已基本普及。当年,园艺队果树面积增至470亩,养蜂15箱,果树品种增加至20多种,有:黄魁、东风、公主岭国光、吉红(123)、白伏高、黄翠果、西伯利亚曙光、秋白梨、李子等。年产果120,000斤。当年,全场果园总面积达1,230亩。
  1979年,农场根据总局(1977)24号文件精神,将园艺队改为园林队。职工增至46人,果树增至520亩,育苗52亩,当年造林120亩,育成果树苗38,220株,成为我场果树发展、造林育苗的培育基地。当年,水果产量160,000斤,经营盈利9,391.06元。本年全场果园总面积为1,270亩。
  1980年,园林队水果产量10万斤,占全场当年总产量的95%,但比上年减少了6万斤。水果产量下降的原因是:6至8月降雨达 519.1毫米,雨水大,气温高,果树枝条徒长,木质化程度差,冻害严重,全年仅盈利3,681.73元。
  1981年,春涝严重,园林队挖排水沟和截流沟4条。还利用增施肥料,治腐烂病等办法,增强树势,机械不能下地,用人工打药,控制病虫害的发展。五月下旬,正是果树授粉期,由于阴雨连绵不断,未能进行正常管理。6月底又遭到持续一月之久的阴雨,到7月份果实膨大期,病害加剧发生,加之长时间的低温,高湿,果树生长受到抑制,树势衰弱,腐烂病、黑星病、早期落叶病严重发生,部分果树只剩下枝条顶端2—3片叶。当年果产量只有2万斤、各生产队果园受害更加严重,有十一个单位的果园被淘汰。
  1982年,春旱延续二个月之久,果树病情加剧。秋天果树死亡达21%、病害37.1%、冻害23%,康壮树仅占18.9%。全场只有园林队、二队、四队、五队的果树有产量,总产15,600斤。是年春天,园林队栽植山葡萄500株。
  1983年,全场果树面积为630亩,产果4,100斤.其中园林队果树面积为200亩,产水果500斤。本年,全场十三个单位保留了果树,只有四个单位有产量,全场果园处于更新换代时期。
  二、苗圃
  (一)苗木生产发展
  我场苗木生产以果园、苗圃(现园林队)为主。果园的育苗生产因体制变动频繁,缺乏技术管理,成苗率低,苗木发展缓慢。1980年底,才建立正规的专业中心苗圃。
  1966年,农场建立园艺队,开始小面积育苗,当年育糖槭树苗 5亩。
  1970年,育小叶杨3.5亩,产苗2万棵,马尾松5亩,育果树苗 1亩,落叶松0.5亩。
  1971年,育苗12.5亩。占全团育苗总数的62.5%。
  1972年,引进北京(605)杨树新品种,果园当年育苗8.5亩。其中;鱼鳞松0.5亩,落叶松1.5亩,榆树0.5亩,山丁子1亩,杨树5亩。全团育苗23.7亩,成苗15万棵。
  1973年至1974年,按照团下达育苗计划进行育苗生产,无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苗圃技术管理差,苗木发展迟缓。
  1974年果园育苗4亩,全场有14个生产队有了小苗圃,共育苗 19.8亩。
  1975年,育苗26亩,其中红松0.5亩、山丁子0.5亩、杨树插条 25亩。占全团当年育苗的43%。育苗连队,由12个发展到36个。
  1976年,由园艺队分出一个育苗班,培养苗木、供给连队小苗圃种条。5连、15连、6连、7连苗圃都扩大到10亩,本连造林用苗自给有余。绿化6连至62团与我团交界地路两侧的苗木,统由6连供苗。当年我果园育糖槭7亩,山丁子5亩,揩树3.5亩,水曲柳4亩,嫁接果树苗4,775株,杨树插条90亩。全团有35个连队进行了育苗生产,育苗面积达120亩。
  1977年,移植山丁子苗11.8亩,嫁接4千株,新插杨树苗40亩。全场苗圃发展到400亩,达到了队队有苗圃,并由专业班或林业组进行专业管理。
  1978年,插杨苗30亩,育樟子松2亩,全场苗圃面积达462亩,杨树苗木自给有余。
  1979年,育苗48亩,其中:杨插条40亩,育樟子松3亩,落叶松5亩。因下种前落叶松种子处理无专人负责管理,温度、湿度掌握不好,没有适时播种,播种时种芽遭到损伤,播后因水源不足,使苗床严重缺水。种芽被病菌严重感染,造成光板床。多年来落叶松育苗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农场每年造林用苗需外购30多万株。
  1980年,建立中心苗圃,由园林队负责筹建。由副队长王方立负责苗圃工作,配工人25名,其中,待业青年23人。当年,三连拨给苗圃用地300亩,农场投资建房170平方米,打机井1眼,建晒水池1座、容水400立方米,配备175型抽水机2台,喷灌机1台。当年育苗65.9亩,其中:针叶树5.9亩,杨60亩。针叶树当年产苗量12万株、榆树8万株,丁香12,000,杨树6077株。全场育苗671.3亩,是建场以来最高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
  1981年,增加喷灌机2台,当年育樟子松、落叶松5.5亩,杨树 20亩,育大苗12.5亩,育花卉2亩,产苗1007/株。收支平衡,被农场评为先进苗圃。全场本年育苗200亩。
  1982年,实行育苗生产合同制,采取定人员、定地、评工记分定额包工的办法,一包到底。当年,育苗82.5亩,占全场育苗总数的77%。苗木管理达到育苗技术规程指标,受到管局的表彰-和奖励。
  1983年,以发展苗木生产为主的同时,开始了菌类生产, 培养平蘑菌500瓶,年产平蘑200斤,平均每平方米产4斤。试制木耳菌 50瓶。是年,育苗121亩,其中:花卉8亩,杨树95亩,樟子松1亩,落叶松3亩。由于发生严重的杨树灰斑病,毁掉杨树苗30余亩。当年全场育苗254.5亩,外卖杨树种插条20万株。
  我场育苗主要树种为:杨树、樟子松、落叶松、糖槭、水曲柳、丁香、榆树。
  苗圃主要病害有;灰斑病、立枯病、日灼病、心止病。
  三、林场
  (一)喜春林场
  1、组织机构沿革
  1978年5月,原一分场19队改建为林场,詹武任场长,万英任副指导员。
  1980月3月,张恒勇任场长,5月,冯存富任党支部书记,至 1983年底未变。
  2、经营状况
  喜春林场座落在总场去东安镇9公里处之右侧。房前有一条横贯东西的老路基,是日本关东军侵华史的见证。建场以前,原属一分场19队。该队有22户人家,总人口172人,职工84人,其中下乡知青57人,管理人员11人,老职工16人。耕地面积11,737亩,饲养鹿106只、猪56头、马5匹、牛3头、养蜂5箱。有东方红75型拖拉机 1台,东方红—28型胶轮车1台,牵引康拜因1台。生产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
  该场林区分布广,总面积约87,000亩,蓄积量约130,417立方米,材质较好。为了使幼林尽快得到抚育更新。1978年5月,将一分场19队改为林场,以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当年造林70亩,年终决算经营亏损43,464.69元,农、林、牧、副四业唯有林业盈利1,487.82元。
  多年来,因采伐无计划,林相遭到破坏。1975年10月,二十四团《切实加强山林管理保护工作》材料中指出:“以前只重视农业,不重视林业,在哪里建点,就在哪里乱砍滥伐,砍树由民……,靠山烧山,做饭取暖普遍烧木头”。这个林区大部分过熟林遭到破坏,现在生长的均为自然更新的幼林。
  1979年,开始营林更新工作。当年该场知青返城35人,职工减为49人。年底调入10人,总计职工59人。其中非生产人员17人,机务7人,生产工人35人。当年造林260亩,清理残、次生林300亩,饲养鹿119只,猪29头,蜂22箱,育苗3.5亩,产木耳500斤。由于畜牧业经营管理不善,一两鹿茸成本达240元,一斤猪肉成本达5元,年终亏损额突破了场下达的应亏3万元的指标。  
  1980年3月,林场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当年造林400亩,育果树苗1亩;农业耕地调出800亩,播种面积减至790亩,粮豆总产 44,000斤,平均单产176斤;新建鹿舍144平方米;有马4匹、牛1头、猪10头、鹿147头,产茸100.99两;养蜂30箱,产蜜915斤;产木耳328.5斤;腌制蕨菜700斤;清林250亩,当年亏损16,390.44元,比上级计划亏损指标减少9,609.56元。
  1981年,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实行定额管理。当年造林1,500亩,抚育采伐500亩;鹿发展到177只,蜂发展到40箱,产蜜1,050斤,木耳59.5斤,木耳菌500瓶。纯盈利2,085.30元。
  1982年,林场开始实行专业承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四业生产得到巩固。本年,播种粮豆570亩,总产104,000斤,平均单产 200斤;鹿发展到225只,猪发展到173头。造林900亩,抚育200亩,出原木150立方米,加工檩条2,113根。林业计划盈利2,000元,实际盈利8,955.78元,仅养鹿一项盈利8,509.30元。工副业盈利6,372.86元。经营盈利33,214.75元,加上农场给予亏损指标 5,000元,等于盈利38,214.75元。职工每人平均得奖金294.99元。当年建新房170平方米。
  1983年,实行了专业承包合同制。当年造林1,135.4亩,抚育采伐570.1亩,出材171.03立方米,加工原木78.35立方米,架子杆 3,000根。粮豆播种面积800亩,总产176,000斤,大豆单产250斤。鹿发展到220只,产鹿茸300两,收入14,000元。林业收入26,000元,木材加工收入4万元,粮豆收入41,680元。年终实际盈利3万元,平均每一职工分得奖金300元。
  (二)西陵林场
  西陵林场位于我场西北部,原为三分场18队。1983年,改为西棱林场。刘书江为场长,王以江任党支部书记。人口102人,工人45人。总经营林地面积约5万亩,林木蓄积量83,273.59立方米。有林地34,003.1亩,采伐迹地223.5亩,宜林荒山荒地10,300.4亩,其它2,561亩,未成人工林2,912亩。配有东方红54拖拉机1台,五铧犁 1台,轻重耙各1台,马车1挂。1983年,林业生产实行了定额管理,超额奖励办法,以营林为主,抚育采伐为辅,农林结合,以农养林,当年抚育525.4亩,出材157.62立方米,造林400亩,试造速生丰产林27亩,育苗2亩。林业收入33,632.82元,粮豆收入35,340元,畜牧收入10,405,4元,全年盈利18,000元,年终人均获奖金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