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概况
第二节 概况
我场水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
建场初期,由于生产运输的需要,积极发展大牲畜,以供役用。而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牲畜逐步减少,以养小牲畜为主。
1956年10月,八五○农场虎头大队,根据王震部长的指示,从内蒙调入役马800匹、役牛800头。11月,将牛赶至饶河县挠力河以北,分给正在筹建的八五九农场一、二分场。一中队副南小山,班长赵礼峰负责二分场役牛越冬(数字无记载)。
1957年3月,八五九农场派人将役马由大王家赶至小佳河装蹄后分到各分场(数字无记载)。由于饲养条件差,牛、马大量死亡,为了保存牛群,将牛赶到大佳河饲养,上冻后赶回。年底,仅剩役牛 73头、役马124匹。同年秋,三中队司务长郑惠民从小佳河购猪18头,饲养繁殖供职工食用。
1958年1月,由甘肃山丹马场调入马108匹。5月成立畜牧队(由部分转业官兵和五二医院一批医护人员组成)。王清林任队长,司清元任政治指导员。8月,从桦南县和佳木斯农业试验场引进种猪 174头、来亨鸡3,884只。10月,从北京购兔94只、北京鸭354只。
1959年2月27日,孟广辉在明山屯(原三队后改为一队)土法架孵鸡试验成功;5月,试制成功半自动翻蛋架,提高工效40倍,并于1960年在全分场推广使用。
1961年,因受浮夸风之影响,加之严重自然灾害,精饲料不能自给,故畜牧队撤销,留一个排归三队所辖,猪、禽饲养量下降。
1962年,场社分家。八五九农场从二、四分场调马111匹、牛 40头退还给地方公社。年底存栏:猪184头、马118匹、黄牛45头、奶牛11头、鸡41只、鸭65只。
1963年至1964年,农场贯彻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场体制进行调整,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也逐步恢复发展。
1965年,重建畜牧队。王经任队长,高明任指导员。当年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政策(公、私同养),并执行“三定、一奖”政策 (定人、定畜、定任务、超产有奖),调动了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年底猪存栏比1964年多一倍。
1967年,由友谊农场购进苏白种猪4头、长白种猪3头。年底存栏1,027头(为1963年的三倍),首次达到肉食自给。
1968年,为扩大畜牧业生产,从二九○农场购进苏美细毛羊 230只、鸡1,000只(由畜牧队饲养)。当年推广叶洪海发酵伺料、草炭饲养法,以取代精饲料。年底,农场开展反右倾运动,在群众中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户养猪是发展资本主义),户养猪渐无。
1969年12月,从绥棱农场购买梅花鹿30只(运输途中死亡11只),自捕野生马鹿(母)1只。年底畜禽存栏:猪1,800头、马224匹、黄牛156头、奶牛12头、绵羊221只、鹿20只(梅花鹿19只、马鹿1只)、鸡1,093只、蜂249箱。年出栏肥猪800头、产肉94,702斤,肉食不能自给(1968、1969两年接收知青4,106人,全场总人口10,046人,人均食肉9.5斤)。
1970年,团党委提出,在大力发展公养猪的同时,采取增加饲料供应标准和奖售饲料的办法扶持、鼓励户养猪。使养猪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年底猪存栏2,248头,年出栏肥猪1,372头。
1971年,畜牧队撤销(人员组建12队)。猪、羊分散饲养,同时成立畜牧排,归属11连。
1972年,11连取销,役马、奶牛分散,畜牧排归属加工厂。年底,马存栏356匹、猪3,624头、黄牛422头、奶牛61头、绵羊681只、鹿53只、鸡1,742只。畜禽饲养量达历史最高纪录。年出栏肥猪2,122头,其中上交400头,肉食亦可自给。
1973年9月,猪饲养量迅速增加到8,972头。秋,遭受严重涝灾,多数连队猪舍透风漏雨,猪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仔猪、病弱猪陆续死亡。上冻后将出栏肥猪全部屠宰。至年底存栏数仅2,165头。年出栏肥猪2,606头,其中上交444头。上交肉牛95头、莱羊120只、牛奶11.5吨、羊毛2.7吨、鲜蛋2.4吨、鹿茸161两、鹿胎膏402两。本年,畜(禽)产品产量、数量均多于往年,经营亏损29.34万元。(为1969年的十三点六倍)。仅猪一项亏损23.9万元。
1975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提出;“粮、豆、猪、林上纲要”的奋斗目标。团党委提出,要巩固公养猪,扶持私养猪。饲料由原每头200斤增至400斤。并决定各连要有一名干部抓畜牧工作,饲养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为大力发展养猪,奠定了基础。
1976年5月,团长孙博洪、副参谋长段承志带领二十名连长、五名养猪班长前往二十一团一营二连学习“种千垧地,养千头猪,积万吨肥”的经验。之后确定四、五、七、九、十一连为第一批千垧地、千头猪连队,基本建设优先安排。是年,一、二、三、四、五、七、九、十一、十二、十五、十七、二十、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九、三十六连等单位养猪上纲要(每人达到1口猪)。其它畜禽饲养量和畜禽产品产量都有不同数量的增加。
1977年6月,恢复畜牧队建制。张广庆任队长。
1978年,黑龙江省委下达“户养猪超交加价奖办法”规定,户养猪交2头以上者,多交头数加价25%。户养猪积极性高涨,养猪业迅速发展。是年底,存栏猪9,273头。年出栏肥猪5,306头,其中上交802头,创历史最高水平。其它畜禽相对稳定增长。截止1979年,农场连续三年实现“一人一猪”,四、五、九、十五队养猪超千头。
1979年,国家调整粮食价格,养猪成本增加(猪饲料70甲。是粮食,从价值规律角度看,用粮食喂猪和种饲料地远不如交粮豆利润大),加上1978年,肥猪交不出去,挫伤了公养(生产队)和户养猪的积极性。尽管国家对部分畜产品价格做了相应调整,但农场农牧业剪刀差仍然很大,生产单位仍不愿养猪,饲养量日渐下降,致使畜牧业经营亏损41万余元。
是年,总局党委提出“压马、增牛、稳猪”的方针。本场马存栏比上年减少12.5%,猪减少27.7%。并规定不允许大量屠宰母猪。
1980年,总局提出各农场猪肉要自给,故各饲养单位,大量屠宰繁殖母猪,年末存栏(500头)为上一年(1,000头)的50%。生猪生产遭到破坏,猪肉自给更难。
1981年,畜牧业推广专业承包,分业核算,联产计酬责任制,实行三定(定人、定畜、定任务)、一奖(超产奖)、浮动工资加利润分成(坐农业车)制度。农场还规定,每亩地(耕地面积)抽0.3元做为养猪基金,用以养猪补贴。养猪形势略有好转。1983年,畜牧业实行大包干,养猪基金专用于三补[每头断乳健康仔猪补贴10元;每头肥猪每斤(毛重)补贴0.1元;种猪补贴,按仔猪10%计算]、一奖(按窝活六头断奶仔猪计算,超一头奖励3元)。并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管理体制,使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年底,存栏猪3,667头、马(由于出售)116匹、羊362只、黄牛 146头、奶牛7头、鹿571只、鸡75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