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粮、油、副食品加工业

第三节 粮、油、副食品加工业


概况
  本场粮、油、副食品加工,始于1959年。1983年,全场拥有面粉、食油、面条、糕点等加工项目。共有职工183人,年产值193.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6.5%。
  1957年至1958年,我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无粮油加工业,食用粮、油均由东安镇粮库供应。
  1959年,各生产队均以畜力小磨坊进行原粮加工,逐渐自食其力,停食供应粮。
  是年9月,分场部购进小钢磨1台,配备职工2人,行政归修配所领导,业务归供销科领导。以4马力柴油机(日本进)为动力,加工玉米、荞麦、小麦等,日产面粉200斤。由于人员不足,设备简陋,面对含有泥土的原粮无能为力,面粉质量低劣。
  本年12月,筹建面粉加工厂。配备职工12人,由朱忠负责。从西南山(南侧)采石加工立式石磨2台,以座机为动力进行原粮加工, 日产面粉4,000斤。由于技术设备不完善,设施简陋,故面粉质量仍然较差。
  1960年,面粉加工厂移址(现邮电局),房屋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土木结构)。又增加立式石磨2台,粮食出、进皆靠人工搬运。日产面粉8,000斤,基本能满足本分场职工的口粮供应。  
  是年,原副业队榨油组迁并面粉加工厂。当年购进人推螺旋榨 4部(1961年投产使用),日产豆油100斤,可满足全分场的食油供应。
  1966年,购进中桶打麦机(扒皮机)1台,面粉质量略有提高。
  是年,增设糕点间(与现汽车队隔路相对,早已拆除),建土烤炉1座,人工操作,日处理面粉100斤.
  1967年,农场自筹资金,兴建混合结构面粉加工车间(位于机关南400米);建筑面积为769平方米(现为加工厂豆饼库),同时购进65型面粉机8台(1968年底投产使用),年产面粉2,000吨。此间,糕点、面条、豆腐生产业已进行。
  1968年后,城市知识青年相继来场,人员逐年激增,虽增加65型面粉机2台,产量有所提高,但成品粮仍供不应求。
  1969年,粮油加工厂改称工业连。糕点等副食品由服务连(商店)经销。
  1974年,建1,567平方米混合结构五层面粉加工楼一座,设计能力日产30吨,先后购进制粉机械15台,1977年正式投产,除满足本场口粮供应外,有时也对外加工成品粮。
  是年,兴建混合结构榨油房676平方米,购进90型榨油机20台,1979年正式投产,年产油240吨。
  1983年,兴建金属粮仓2座,可容原粮2,000吨。至此,粮油加工达到全部机械化。附:粮油加工厂机构、人事沿革表粮油加工厂机构、人事沿革表



  二、机械设备
  1959年至1983年,粮、油、副食品加工业共引进各种机械设备181台(件),其中已报废51台(件),现有130台(件)。
  附:1、现有机械设备统计表; 2、1980年报废固定资产统计表。 1、现有机械设备统计表


2、一九八○年报废固定资产统计表



  三、经营状况
  建厂至1969年,统计和会计人员变动频繁,帐目交接不祥,资料散失,查无实据,故只能从1970年述起。
  (一)面粉
  1971年后,由于粮食补贴甚微(13元/吨),粮食运费均由加工厂自付,加之经营管理混乱,面粉加工连年亏损。尤其是粮食价格与加工成本的差别较大,面粉生产愈多,亏损额愈大。面粉加工量较少的1972年,亏损2,764.08元。1974年,面粉加工量大,亏损额达63,630.35元。1979年,亏损额达69,879.67元。
  1980年,由于粮食补贴较为合理(120元/吨),粮食运费均由农场负担。加之实行联产计酬、专业承包等经济责任制,年盈利 29,367.98元。
  1983年,粮食补贴增至135元/吨,年盈利82,881.92元。
  (二)食油
  1959年,在二分场原址(西南山,现八队猪房处)建副业队,设油坊,职工20余人。以吊石锤打桩加楔的方法进行榨油(俗称打油桩),日产豆油40斤。
  1960年,油坊移址于分场部(翠屏山),归面粉加工厂管辖。与面粉加工车间同在一栋房(现银行处,建筑面积为70平方米)。当年从饶河购进人推螺旋榨4台(1961年投产),年产豆油18吨。
  1961年,油坊移入新建粮油加工厂。
  1977年,兴建混合结构榨油厂房676平方米。购进96型榨油机 20台,1979年正式投产使用(螺旋榨淘汰)。
  1981年,增建立体原料库1座,可容大豆500吨。从此,大豆从入库、入机、筛选、预温、压坯、烘炒、榨油、水化等均为自动化。年产豆油240吨。
  自1971年起,豆油产量连年递增,加之豆油补贴均在400元/吨以上,截止1983年,共盈利39万元。
  (三)面条
  1967年,原榨油间(现邮电局处)改为面条加工车间,配备64— 1型切面机1台,职工2名,日产面条300斤.
  1969年冬,将面条车间移于粮油加工厂内(现址)。因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场,职工激增,面条供不应求。
  1983年,购进6MT—1型挂面机1台,并安装88W吊风扇16个,职工增至12人,进行双班作业,年产面条92吨。当年荣获总局“优质产品”称号,获得奖金500元。
  自1973年以来,面条产量逐年递增,经营连年盈利,年盈利最高额为2,385.61元(1976年)。截止1983年,共盈利0.7万元。
  (四)糕点
  1966年,建糕点车间1座(于汽车队相对,已拆除)、砖砌烤炉 1座,职工4人,日处理面粉100斤。
  1969年底,粮油加工厂新建副食品加工车间(现址),建筑面积为182.5平方米,职工增至8人,日处理面粉300斤。
  1980年,刘振廷设计试制和面机1台,使工作效率提高50%。
  1983年;从上海购进AB1—2型远红外食品烤箱1台,代替土烤制法,年产糕点50吨。
  1971年始,糕点产量逐年递增,经营连年盈利,截止1983年,共盈利7万余元。附:粮、油、副食品加工经营情况统计表 粮、油、付食品加工经营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