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八章 农田水利
概述
本场农田水利建设,始于1957年,当时无水利机械,皆为人工作业。发展至1983年,拥有水利专业机械队1个,职工86人,机械 22台。建场27年,共投资351.16万元,完成土方568.6万立方米,修建排干、支渠47条(全长163.2公里,排涝受益面积约30万亩)、永久性钢筋砼桥15座、小型水库2座、永久性涵洞33座、钻民用机井27眼,为农场垦荒、排涝、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奠定了基础。
建场初,没有沟渠道路,积水遍地,稀泥没脚跟,无靴难行走。农场为了排除积水,开垦荒地,逢冬春农闲季节,集中大批人力投入排水。当时自然条件恶劣,技术、物资缺乏,在工地上挖地三尺,以沟壁当墙,覆土为房(类似房形菜窖),20多人挤在一起住宿、野炊,融冰雪取饮水,以炒面为食粮,以十字镐、铁锹为主要工具,结合爆破法开冻层进行施工。正常作业每工日均在12小时以上。
在“大跃进”年代(1958年至1959年),有时“放卫星”连续工作 48小时,天寒地冻,历尽艰辛。
1960年困难时期,口粮标准低,食不饱肚,衣不避寒,瓜莱充饥。当年开通主要渠道2条,修筑田间道路6条,完成土方2.2万立方米。
1964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垦荒面积逐步扩大。因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化,故使一些工程受益甚微,利用不久废弃。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6年),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缺乏调查研究,不能从实际出发,只求进度,不讲究质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益不大。1969年后,现役军人执政,一切实行军事化。搞农田水利建设,惯用人海战术。由于组织指挥不当,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场的农田水利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各项施工均有设计规划,采用重点工程和一般工程相结合、排水与修路相结合的方式施工。此间,先后购进了水利专用机械,以机械化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工程进度快,质量高。这一时期着重解决低洼涝地的排水和水土保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