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运输一、运输业沿革
1963年,始建汽车排。
1964年,扩大为汽车队。
1969年,改称运输连。
1977年,复谓汽车队;是年四月,建分场汽车队(1981年一分场车队撤销)。
1978年,建船队。
汽车修理:
汽车修理是本场运输业之组成部分。
1966年,成立修理组,辖于汽车队;无修理设备,仅能进行二、三级保养。
1969年,扩大为修理排,辖于运输连;实行专业分工,下设发动机、底盘、电气、板金、木工、车钳六班;修理车间(砖瓦结构)252平方米。具有大修能力(曲轴磨削除外)。
1980年,建修理车间909平方米(内设天车)。有中、小型修理设备12台(件),修理工16人,由车间主任、技术员、调度员统理修理业务。
1982年12月16日亥时,修理车间遭火焚,设备损毁严重,丧失修理能力。1983年修复,基本恢复大修能力。
附:运输业编制、人员更迭编年表;
一九八三年汽车分布。 运输业编制人员更迭编年表
一九八三年汽车分布
二、水陆营运
(一)水路
客运:
1957年至1968年,本场于东安镇设客货转运站(内设招待所)。出入本场之旅客均在此侯乘佳木斯港务局之定期航班客轮,往返于饶河、抚远、同江、富锦、绥滨、佳木斯等沿江市镇。1969年后,“胜七”公路通车,客旅均取此道。
货运:
1957年至1968年,本场生产、生活物资之运输以水运为主,占运输总量之80%。
1969年至1983年,水路货运量逐年减少。除部分煤炭(由外埠船舶承运)、燃油、化肥(由本场船队承运)外,余取公路运之。
(二)公路
客运:
1957年至1968年,客运仅于冬季封冻期,以货车代客车,经刘小山(现31队)、双山(现28队)一带推雪开路或以江面冰道不定期运送客旅。
1969年,“胜七”公路通车,本场客运由季节性转向全年性。辟不定期班车,经建三江、富锦、福利屯至佳木斯(终点)。
1970年,建三江设公路客运站。本场辟定期班车,往返于胜利与建三江(终点)之间。
1982年,(胜利农场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决议)增辟场内定时通勤班车(由货车代之),沟通总场、分场、生产队之间的联系, 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之需。
1981年至1983年,客运量场外为70,746人次、场内为941,700人次。
货:
1957年至1968年,以短途运输为主(胜利一东安镇之间),冬季绕山越野亦偶至富锦、福利屯、佳木斯。
1969年后,“胜七”公路通车,货运量亦随之增加,常驶至福利屯、佳木斯,亦偶至哈尔滨以远。
1978年,福前铁路通车,公路运距缩短,多至建三江止。
1982年,运距再度缩短,多至换新天止。 胜利农场至部分市镇运距表
附:运输经营状况统计表 一九八三年汽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