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计划、统计

第二节 计划、统计


一、计划管理
  1957年至1963年,在计划管理方式上实行总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凡计划指标由总场统一下达,分场负责贯彻与实施(编制生产月报、提供核算资料),生产队仅搞定额核算。
  (一)年度计划管理  
  总场计划部门负责全场生产建设长远规划、年度计划的编制与检查,组织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任务的呈报与审批,拟定投资、设备购置及建设“三材”的分配方案,办理有关经济计划事项,处理经常性的计划业务工作。分场向各生产队传达并组织实施总场计划,指导生产队实行计划定额管理。
  1964年,胜利农场成立。实行“统一领导(农场)、分级(农场、生产队)管理”、“以块为主、条(计划业务系统)块(农场、生产队)结合“双轨管理制度。各项生产计划直接下达到生产队,生产队对经济活动全面负责,承担经营盈亏的核算。
  农场和各生产队,每年6至7月份收集、提供计划资料,依据当年计划完成程度,进行分析、比较、拟定出次年计划的初步建议,经广泛调查研究后,农场正式提出下年度的生产计划建议,呈送总局。对总局下达的控制指标和计划会议初步定案的指标,由农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讨、综合平衡后修订出本场计划草案 呈交农场党委审批。之后,通过会议,将计划指标草案下达至生产队进行民主讨论。上级计划指标正式下达后,经有关人员立会再次修订,场党委审核批准后,通过计划会议下达执行。同时,将下达的正式生产计划,分别呈送总局、分局各一份备案。
  农场年度计划经上级批准正式下达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和变更。如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原因,而必须修改时,必须由基层单位提出修改建议,经业务部门调查核实,党委审查同意,报请上级机关批准后方可调整、修改。
  根据1966年3月27日东北农垦总局发布的《关于改进计划管理的通知》精神:①在国家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的前提下,农场对生产,建设计划,实行分级管理。年度计划呈报总局审批。基本建设计划投资分类之间、各项工程之间,农场可因事制宜进行调整,变动后提交总局备案。生产队必建项目,报农场审批,不得搞计划外建设。②改进计划程序。年度生产建设计划编制,改为“一上一下”,生产队时置6至7月份上报下一年度生产计划指标。翌年2至3月份,农场举行计划会议,将各项计划指标一次性落实到生产队。农场汇总上报总局。③加强计划检查。农场对各生产队之阶段计划全面检查、监督、指导计划实施情况及资金利用、经济效益等,每半年向上级作检查生产建设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
  1969年至1976年,兵团时期,原农场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被取替。起初,计划工作由参谋股、生产股负责,每年11月向师计划建设科报计划草案。次年3至4月,上级下达指令性的计划指标,经团综合平衡后,召开“连干”会议,下发团生产计划文件,部署生产任务。1970年,设计划建设股。开展经常性的计划业务工作。但是,计划分工被废弃,计划部门大包大揽,编制长期规划和各项生产计划只是计划部门的事,其它部门很少参与。因而,年度计划往往落空。计划常随首长个人意志而转移,致使计划失去控制、指导作用,造成“三力”(人力、物力、财力)与计划任务相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经济体制发展为多层次结构 (全民、集体、个人),根据党中央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我场实行“大计划、小自由”的方法,年度生产计划,根据管局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结合我场实际,适当放大生产队自主权,各生产队制定计划,上报农场,由计财科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场长办公会审查,提出争取计划指标,提交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呈交场党委批准。由场长负责计划的全面组织实施。
  基层单位生产计划,由农场进行综合平衡。各项计划实行专业承包、联产(利)计酬生产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责、权、利清楚合理,三者利益处理得当。工业、交通、商业各项经济活动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发展。
  廿七年来,计划管理制度几经波折,并逐渐恢复和建立一些较为合理的制度与方法,为农场的生产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二)阶段计划管理
  阶段计划、小段计划是保证生产计划全面完成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是加强计划管理之重要措施。
  1、阶段计划依农时分为:春播、夏锄、麦收、秋收四个阶段。
  阶段计划由基层单位编制,经职工讨论后报农场,作为农场阶段三力(人力、财力、物力)平衡和经济活动的分析依据,其编制内容:①农业生产任务计划;②生产措施计划;③拖拉机作业计划;④人力、畜力作业计划;⑤劳力平衡计划;⑥生产费用计划。
  阶段计划,各科室、生产队报送农场时间为:
  春播计划:3月5日至10日,农场下达时间为3月15日;
  夏锄计划:5月15日至18日,农场下达时间为5月20日;
  麦收计划:7月15日至18日,农场下达时间为7月25日;
  秋收计划:9月15日至18日,农场下达时间为9月25日。
  凡生产队报来的计划,一律报计财科,由计财科转给各级业务部门。
  2、小段计划
  小段计划以阶段计划为依据,是阶段计划的调整和补充。同是经济活动分析之最基本计划,可及时揭露矛盾,解决问题。时间多为5至10天,由各基层单位主管干部制定安排。其内容是:①生产作业计划;②劳力平衡与使用计划;③地号技术措施计划;④人力、机械、畜力作业计划;⑤直接生产费用计划。经有关人员讨论修订之后,生产队自行掌握,不需上报农场批准。
  二、统计工作
  建场至1963年,八五九农场之分场,核算(计财)组设有专职统计员,负责原始记录整理,为会计核算提供资料,并报于总场。生产队设统计员,负责本单位的工资及有关资金的领发,向分场报送原始记录。
  1964年,胜利农场成立以后, 随着财务体制和管理机构的调整,统计工作有所加强,各生产队均有专(兼)职统计员1人,做各种生产的原始记录,为会计核算提供数字依据。
  1969年,农场改为廿四团,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于1973年实行生活费与服装补贴制(时称供给制),经济核算工作被忽视,统计工作相对减弱。
  1977年,恢复胜利农场以后,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统计工作日趋重视,人员逐渐配齐(多数专职,少数兼职)。
  1979年,农场对国家实行财务包干,对连队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后,统计工作则进一步受到重视,为各级领导指挥生产、制定政策,掌握年度计划完成情况,对六业(农、林、牧、副、渔、工)生产成本核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1982年,经农场考核评定,17人被授予统计员技术职称。并对基层单位统计人员实行了定期基本统计报表评比制度,提高了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率。
  是年,1名统计员考入辽宁财经学院,在垦区举办的统计函授班学习。
  同年,全场30名统计人员报名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统计原理电视讲座》学习,20人参加考试,及格19人,平均分数为73.6分。
  据计财科1982、1983年统计工作总结记载,我场统计工作虽年胜一年,但仍存在问题:
  1、原始记录填写不详。
  2、历史资料整理不够。
  3、仅注意基本资料,未重视效益指标。
  4、重视统计指标,忽视会计指标。
  附:1983年统计队伍现状表 一九八三年统计队伍现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