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妇联

第三节 妇联


一、机构沿革
  1957年,二分场未设妇女组织机构。
  1958年,妇女工作隶属于党办,姚玉萱为妇女主任。
  1961年,姚玉萱任副场长,设妇女干事一人:
  1964年6月,政治处内设妇女干事一人。
  1969年,妇女工作中断。
  1972年,组织股一名干事兼做妇女工作。
  1976年,团、营均成立妇女联合会,连队皆成立妇女代表会。
  1977年,团妇女联合会改为农场妇女联合会,焦秀荣任副主任。
  1979年,妇女工作隶属于工会,焦秀荣任女工委员。10月,刘春艳接替。
  二、组织状况
  1959年始,全分场13个生产队皆有妇女队长,分场政治处配专职妇女干部。
  1962年,四分场调整规模,将原13个生产队合并为9个生产队,妇女组织相应减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妇女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1975年11月,根据兵团党字(1975)465号与六师党字(1975)238号文件精神,团政治处下发了团政字(1975)114号文件《关于成立妇女联合会的通知》,尔后,各连皆成立“妇女代表会”。妇女代表会主任由女副指导员或女支委兼任;营均成立“妇女联合会”,由书记员担任副主任。
  1980年12月,管局工会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妇女组织机构的意见》之后,本场于次年年初开始重新整顿妇女组织。
  1982年,各分场、生产队分别建立健全了妇女工作委员会。分场妇女委员会副主任由分场妇女干事担任,生产队妇女委员会主任由工会女工委员或家属队长兼任。  
  三、妇女工作
  (一)概况
  本场妇女队伍的形成,始于1956年,四川支边女青年和1958年转业官兵家属及1959年让,东支边青年的到来。
  建场初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马架、饮沼水,但妇女们却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开发边疆、建设农场的工作中去。
  每年春天,她们一把铲,一包豆,在刚翻过的垡片上点播,从早晨三点到晚上七点,平均每人每天点播十几亩。
  秋天,她们人手一把镰,组成大豆姑娘班,投入到割大豆的队伍中。八队大豆姑娘班的十位姑娘在班长陶桂荣的带领下,早出工,晚下班,平均每人每天割大豆6亩,受到总场奖励。飞刀手董作云在割大豆竞赛中一直遥遥领先,平均每天割大豆7亩,最高达 9.2亩。被东北农垦总局树为五好标兵,当选为合江地区妇代会代表,黑龙江省团代会代表。
  1959年4月,三队组织“三、八”包车组,孙玉贤任车长(1960年 1月,孙调入加工厂、吕荣兰继任)。  
  1960年,饶河县举办一期机务学习班,本分场参加学习的人员中有11位姑娘,由于交通不便,她们一昼夜步行100余公里到达县城,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归队后即投入到机务队伍中。在开荒、播种、收获等各个生产环节中作出了贡献。
  后勤战线上,涌现出挠河县远近闻名的穆桂英食堂(即“五一”食堂)。这个食堂在“三英”(陈桂英、周凤英、杨玉英)的带领下,12人做1,200人的饭菜,不辞辛苦,起早贪黑,为生产、生活服务,1960年被饶河县授予“穆桂英食堂”。
  1976年,二十四团妇联成立。主要抓两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托幼园所,为妇女解除后顾之忧;二是组织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 到1978年全场已有38个单位成立了家属排,参加集体生产的家庭妇女达816人。场直家属生产大队由一挂牛车、两口大锅起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已发展为拥有各种农机具40余台(件),经营项目十余种的农、牧、副业相结合的集体生产队(该队妇女占 95%)。十多年来,共创造产值230余万元,向国家交售粮豆130余万斤,出口大豆10万斤。1983年,被总局评为先进集体。
  1978年1月11日至13日,农场妇联举办首期妇女干部学习班,基层妇女主任共50余人参加学习。主要以毛主席关于妇女工作的论述、妇女革命斗争史及妇女工作业务知识为内容。
  1979年后,妇女工作以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向广大妇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妇女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令为主,同时组织妇女为社会做好事,清理积雪、垃圾、栽树、种花,美化环境。在“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中,妇女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后,妇女组织主要抓了三八红旗竞赛、五好家庭、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场直幼儿园党支部书记陈桂英,二十余年如一日,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先后被评为全国、省、总局三八红旗手。总场职工医院副院长文俊德一家,夫妻俩都是先进工作者,一双儿女皆为“三好学生”,被省评为五好家庭。总场通信站话务班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为用户服务,被总局评为优秀话务班,管局授予“三八红旗集体”光荣称号。同时,还出现了好妻子王开英、好媳妇张兰英、好妈妈刘桂岩、好夫妻刘元林、杜敬云等新人新事新风尚。附:妇女先进集体、个人统计表 妇女先进集体、个人统计表


席大会代表282人,大会主要议程是:
  ①学习中发(1973)23号文件“毛主席关于妇女工作论述”;
  ②由副政委孙汝勤做妇女工作总结报告;
  ③典型经验介绍;
  ④选举团首届妇女联合会;选举结果(副主任1名:常委9名;委员13名);
  ⑤通过大会号召书;
  这次大会对本团妇女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妇女活动
  本场妇女活动从建场至1983年底均有开展,其中,着重以“三八”妇女节活动为主要内容。每年“三八”节当天,场(团)妇联皆组织女职工召开座谈会,表彰奖励妇女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近年来,在编排小型文艺节目联欢之同时,组织妇女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使妇女活动逐步多样化。
  四、托幼儿少工作
  1958年,在分场部成立第一个托儿所,保育员5人,入托儿童50余名,并开办儿童食堂,设一专职炊事员。条件虽差,但托儿所起到了方便家长、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在生产大忙季节,保育员早晨两点接幼儿入托,到晚上七、八点家长把孩子接走才下班。
  1963年,农场精简职工,仅剩3名保育员,15名儿童。此状况延续至1964年。
  1965年,农场建设有所发展,所需劳动力增多,动员妇女参加劳动,其中部分被辞退者复了职,他们的孩子又回到托儿所,这期间,入托儿童达60名,保育员亦增至8人。隶属于政治处。
  1966年,农场生产建设进一步发展,所需劳动力骤增,入托儿童亦增至180名,保育员12人,并重设儿童食堂,分大、中、小班为儿童做饭。此外,还自编教材,为中班、大班儿童上课,定期编排小节目向家长汇报演出。
  1969年,妇女临时工被大批辞退,另组成大集体,入托儿童不足50名,保育员仅有3名,儿童食堂撤销,托儿所隶属于管理股。
  1971年,成立团直家属连(属集体经济性质),入托儿童又有回升。  
  1974年,共有18个单位建立托儿所,入托儿童近200名,专职保育员28名。托幼形式分三种:一是连队办所:二是家属排办所;三是连队与家属排合办。
  1976年9月27日,团部建成一栋56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托儿所用房。年底,全团托儿所增至33个,入托儿童增至517名,保育员61名。是年推广二营营部、七连、二连等托儿所的先进经验,促进了全团托幼工作的发展。
  1979年,城市知青大批返城,部分托儿所处于瘫痪状态,由1976年的33所减为27所。198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1979)73号文件精神,本场成立儿少工作委员会。主任由蔡长恩兼任,委员11人;办公室设在工会,由妇女干事主持日常工作。当月,儿少办公室举办首期保育员训练班,参加学习者达32人。会后,为各所分发了脸盆、暖瓶、水壶、毛巾、杯子、凉席、摇篮、图书、玩具等 (此费出自儿少专款)。1980至1983年,农场为托儿所投资计73,317元。使托儿所的面貌大改观。到1983年底,全场有托幼园、所 37个,入托儿童多达827名,保教、保育人员107名,专、兼职保健医生6人。场直幼儿园房舍扩大到1,000余平方米,保育、保教人员39名,入托儿童290余名,并开展了六科教学。还先后七次派十人到北京、长春、哈尔滨、佳木斯、友谊农场等地参观学习,把幼儿园办成了儿童们的乐园,被黑龙江省授予“先进幼儿园”称号。
  1983年5月,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响应农场《关于开展为儿童捐款献物活动的通知》,共捐款3,817.87元及物品。8月,场直幼儿园被管局授予先进园、所称号。10月,总局授予本场儿少工作委员会先进集体、场直幼儿园一类园所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