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壤与肥料 一、土壤
15年来,土壤养分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无论是有机质含量,还是全磷、全氮、速效磷、水解氮含量都有下降的趋势。见表:部分年份土壤化学物质含量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年限的推移,有下降的趋势,平均每年递减0.38%左右。这种趋势在1976年以前较为明显,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培肥措施的加强,有机质含量从1976年以后基本上处于较平稳的水平。其它全氮、全磷速效磷水解氮,都有不同程度下降,PH值有上升趋势。二,肥料
建场(团)15年来,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施用方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68—1974年建场开发初期,地表是多年沉积的草炭层,就当时的土壤养分来讲是相当肥沃的,在不施肥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定的产量。当时肥料的使用很不广泛,有机肥极有限,白种下地就成了习以为常的事。这种只种不养的掠夺式生产方式,使原来的肥力大大下降,土壤耕性愈来愈坏。如何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已成为粮食增产的关键。
1975年以后,对土壤肥力的提高采取了相应措施,陆续使用了一些化肥、有机肥,而且化肥数量逐渐增多。其种类有粉状过石、粒状过石、三料、尿素和二铵。
在这期间施用方法主要注重了氮、磷肥的搭配,提倡在豆田种肥分箱施用,目的是提高肥效,减少烧苗。其实,当时的种肥分箱也不过是种肥分箱装,播下去还是落到同层,并没有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小麦一直是种、肥混拌,同期、同层播。亩施肥量视肥料多少,土壤肥瘦凭经验而定,比起白种下地来进步了许多,对土壤耕性、肥力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掠夺式经营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农业工作者的极大重视。1982年以来,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农场实行了大面积的秸杆还田,扩大了绿肥的种植面积。在肥料的使用上,因近两年肥料量增加很大,种类较全,采取了土壤化验、补偿施肥的科学作法。减少了盲目施肥,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增加了土壤中的活性物质,从而达到了改良耕性,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这个时期施用的化肥种类有二铵、三料、尿素及微肥(磷酸二氢钾、稀土、钏酸铵)。附: 一九七五——一九八三年肥料施用表
麦田的肥料施用方法,首先测出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再根据预计生产指标所需的氮、磷数量,缺多少补多少。在1982年和1983.年两年中,农场麦田的氮、磷比,基本都控制在1:1.1的范围左右。在此基础上还搞了稀土拌种(每亩用稀土25克),苗期喷洒稀土(亩用量35克),花期喷洒磷酸二氢钾(亩用量150克)等试验性推广,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豆田的肥料施用方法,以补偿施肥为基础。化肥的施用采取以侧、深施(肥料施在种子侧5厘米,种子下3厘米的部位上)为主,夹施(肥料施在双条播苗带中间)、分层深施(肥料施在种子下3厘米处)等各种方法为辅的原则。加之钼酸铵拌种(每百斤种子加15克钼酸铵和1斤半的水)等辅助性的措施,使近两年的大豆单产分别达到了184.4斤和155.6斤的较好水平。
玉米注重氮肥的施用。1975年以前玉米以施有机肥为主,每亩用量在2千斤左右。以后玉米播种以磷肥为种肥,亩施肥量在10—15公斤,分箱施尿素,亩用量在10公斤左右。
在肥料应用上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在化肥施用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应重视与有机肥的合理搭配,以调节施用过多化学肥料所带来的土壤耕性变坏,pH值偏高或偏低,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抵抗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
2、在大面积推广补偿施肥的同时,应摸清土壤的供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化肥的增产效益,加强土壤化验工作的领导,提高化验人员的工作素质。特别要注意氮、磷肥料的订购与生产要求的相符,以免造成少磷多氮或多磷少氮的现象及肥肥料过剩,隔年放置,降低肥效的现象。
3、扩大绿肥的种植面积和秸杆还田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