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务队伍
第四节 机务队伍
建场(团)以来,基本上按又红又专的方针建设和发展机务队伍。初期机车少,仅有机务人员212名,其中骨干力量只有20多名老同志和部分刚上车一两年的青年学员。
从1970年至1972年,由于机械的增多,使机务人员严重紧缺,再加上原来的老同志大部份都提拔做领导工作,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有的连队出现车没人开,没人修的局面。为了尽快解决这一矛盾,团里一方面积极选配青年充实机务队伍,满足数量上的需要;一方面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采取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以会带训,以干求学的办法,举办各种机务学习班,大力培养机务人员和技术骨干。三年时间先后培训拖拉机手503名康拜因手90名,修理工83名。基本上保证了机械大发展的需要,机务队伍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1975年至1976年,机务队伍扩大到620名(车长、驾驶员、助手)。其中150名从四师调来的,同时吸收了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为了不断提高机务人员技术水平,团里每年冬季都进行技术培训或派出学习。
1977年至1980年,城市知识青年大批返城。这些人大多是过去培养的农机骨干,占全场机务人员的70%,因而给农场机务队伍建设和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如三十四队,有拖拉机8台,收割机5台,播种面积16490亩,原有职工158人由于知识青年返城64人,再加战备紧张一部分人回原籍,最后只剩28人。为了尽快解决机务人员急缺问题,在场党委的领导下,农机部门全力以赴,狠抓了农机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职工子弟和投亲靠友的青年中选拔,把体力强、有文化的青年充实到农机队伍中来。机务副场长布文玺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动员了一批老机务骨干归队,统一调配采取传、帮、带的有效措施,边学边干,要求一个老机务骨干代二、三名新手。场里有计划地进行分批轮训,从基础理论开始,没有教员,就由农机科的技术员兼任,又从连队中临时抽调有经验的机务骨干和受过专业学校培养的同志来担任教员。1979年培训车长、驾驶员128名,派到管局技校专业培训50余人,各队自训助手400多人1980年共培训机务人员123人,各队自训600人。两年共培训机务人员1301名,其中助手1000名。弥补了机务队伍的严重缺员,这是农场建场史上机务队伍的一次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