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饲养管理与良种培育

第三节 饲养管理与良种培育



  一、饲养管理
  建团初期,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制订了一个适应本团当时情况的“畜牧工作规程”,其内容分四部分:生产组织、家畜饲养、防疫卫生和兽医工作制度。
  1969年一1974年,在养猪生产中采用舍式与放牧相结合的管理方法。饲料调制采用大锅煮食槽喂式,日喂2—3次。由于当时缺少饲料,除采用放牧和秋收时节放地茬外,利用草炭代用粗食料。猪舍多数是临时的,管理条件也很差,冬季舍不保暖,夏季多雨时节猪舍变成“水牢”。饲养管理粗放,牲畜死亡量大,占用人力多,人均养猪混合头在15头以下,生产效益不高。
  1975年一1979年,畜舍条件基本得到了改善,多数连队建起了砖瓦畜舍,饲养场地也有了改善,在牲畜管理上大有好转。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科学养猪,育肥猪定为以舍饲为主,实行直线催肥。种猪建立繁育卡片;仔猪固定乳头、饲料按计划供应,连队建立饲料消耗记录,饲料调制采取糖化,发酵方法,开展平面喂饲(当时开展平面喂饲的连队占全场的41),特别是五队,为适应连队饲养千头猪需要建600平方米的喂饲平台。一连、三十二连做了自动食槽,采用生料干喂。十连搞了育肥猪的快速育肥实验。在猪群管理上,采用合理分群,科学管理的方法。繁殖上采用外引良种,团内杂交,冬夏分娩,集中产仔的方法。据全场1975—1979年5年中的资料统计,母猪平均繁殖率85.5%;仔猪成活率70.6%;平均窝成活仔猪6头。二、良种培育
  七十年代后期,农场着重在三十二连、三连、五连培养纯长、纯苏和长苏、长杂、苏杂种猪向下输送。几年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缺少具体的培育资料)。1983年后,农场由畜牧队培养种猪,品种以长白、三江、哈白和不同品种搞二元三元杂种猪为主向场内外输送,种猪组合血型。除纯种外,长X哈,苏X哈、三江X哈;各50%和机进杂交血型75—25%。培育方向主要向内用型定向培育。通过签定所培育出的不同组合的种猪,都具有本品种的典型特点,发育适宜,表现良好。对马匹进行了改良杂交,培育是向重役型发展。搞了苏挽与顿河,回血杂交,改良马具有体型大辊力强、适应性好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