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油加工

第二节 粮油加工



  一、概况
  农场的粮、油加工业,始于1969年秋天。在这以前,没有粮食加工设备,口粮供应全靠外运。有时遇上阴雨天,外运不及时,给全团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难。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建团领导小组组长林全朴亲自指挥,组织了人力、物力加班加点,建厂房、安机器,筹建了六十二团工副业连。
  1969年,尹存贵任连长,年底孙世德调入任副指导员。
  1970年,王德修任连长,尹存贵任指导员,吴耕华任副连长。
  1972年,张文仿任指导员,年底白永谦任指导员,张子叶任副指导员1974年,张文仿再次调任指导员,张振任连长。1977年,工副业连改制加工厂。周维山任支部书记,王利敏任支部副书记。1979年,陈明任厂长。1980年,房泽润任副厂长。1981年,张文仿第三次调加工厂任支部书记。
  1983年,陈明任支部书记,张正先任厂长,张玲任支部副书记。
  15年来,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多,加工厂各项设备不断得以更新完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截止1983年,有运输机具3台,其中跃进——130型汽车1台;铁牛一55和尤特——45型轮式拖拉机各1台。由年产面粉850吨,日处理大豆两吨,设备简陋的工副业连,发展成为年产面粉近1500吨,日处理大豆20吨,设备较为先进的粮油加工厂。
  二、面粉生产的发展
  1969年秋,工副业连初建时,厂房是一栋只有160平方米的平房还兼做办公室,设备仅有4台六五型磨粉机,条件较差。采用的是人工喂料法操作,但总算有了自己的粮食加工业。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1970年面粉加工由原来的人工喂料法改为机械提升法进行生产,减轻了劳动强度,产量有所提高,出粉率在76%左右,年产面粉854吨。
  1972年,为了适应兵团生产建设的需要和更好地为全团职工家属的生活服务,当年扩建了一座240平方米的主厂房,160平方米的面粉成品库和一座300平方米的原粮库。于同年9月1日正式投入生产。安装设备:一二〇型磨粉机2台,FPl2X13型筛粉机1台。采用机械提升自动生产法,班产面粉4吨。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调入小型车(尤特一45)1台,为加工业服务。
  1977年增设挂面车间—,日产挂面500斤。
  为了充分提高经济效益和面粉质量,1980年底加工厂党支部决定对原面粉车间设备进行改装,抽出了张正先等4人先后去佳木斯、克山农场、笔架山农场、桦川县等地面粉厂进行参观学习。回厂后他们根据外地的先进技术结合我场实际情况对原面粉车间进行改装。原来5台一二五型磨粉机增加到8台;筛粉机由原来1台增加到2台。清粮设备也做了更新,由原来的升运提料法,改为风运提料法,班产面粉6吨。提高了产品质量,受到了农场好评。
  三,豆油生产的发展
  1970年修建了一栋土坯木板结构的榨油车间,同年5月,现有的一台红旗一九五型冷榨机开始投入榨油生产。日处理大豆两吨,出油率在8%左右。下半年冷榨机淘汰,换为4台九〇型液压榨油机。当时是用火炕炕豆,温度高,人工劳动强度大。在这种情况下,油房的全体工人,不畏高温,坚持工作,日处理大豆4吨。
  1977年,油房移址。在现加工厂区扩建了双层300平方米的主厂房,300平方米的大豆原粮库,160平方米的豆饼库(含油库)。由于当时的技术力量薄弱,试机时设备不全,达不到设备标准,经农场同意将该机拆除换代。后来采用了国产较先进的200A一3型榨油机两台;800X800主碾两台;2BM一2型卧式快装锅炉。设备配套,一次试机成功,即投入生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每班只需3—5人日处理大豆20吨,提高了工效,节省了人力。
  1980年,扩建了豆油成品库200平方米。1981年4月份张文仿调加工厂后,发现榨油车间有十几吨没有提炼的油角扔掉了。前几年这些都列为废品随便处理。他看到这种情况后,先后找老职工开了几次座谈会了解怎样杜绝浪费,研究从废油渣中提油的方法。当时有人提出把废油渣分到各户,用小锅熬,还有人提出用离心式分离法。经分析这两种方法费力大,效果不好,后来采用蒸气吹煮沉淀法,取得良好效果。当年从十几吨废油渣中提取豆油1吨多,增加收入2000元。此法止1983年一直使用,为农场增加收入7000余元。
  附:粮油加工历年经营情况统计表加工业历年经营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