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副食品加工、酿造
第五节 副食品加工、酿造
一、概况
农场的副食品加工,主要是解决职工家属生活之需而进行的自给性生产。初期没有专设管理机构,相继开始的副食品加工、酿造业由粮油加工厂管理。
1978年,为加强副业生产,增加副食生产的品种,从粮油加工厂分离出来,成立了副业队。周维山任指导员。主要生产糕点、豆制品、酱油、大酱、白酒等产品。
二、糕点生产
1970年,为解决全团职工家属中秋节的月饼供应问题,工副业连派1人去二十四团(现胜利农场)学习月饼制作技术。回来后,临时组织了3人加工制作。当年生产月饼5000斤;卢果1500斤。
糕点车间正式建立于1971年3月,定员4人。增加了饼干、桃苏、苏皮、硬壳等糕点品种。年产量达到17吨。
1973年8月,为改进糕点质量,增加新品种,派了两人到佳木斯回民食品厂学习。这一年的月饼质量居六师(建三江)首位,一些兄弟团都来订购,仅月饼就生产了12吨。其他糕点质量也有所提高.品种增加到21种,年产量达到25吨。
1978年糕点生产划归副业队管理后,由于改变糕点配方,降低了产品质量,年产量随之下降到15—18吨。经营出现了亏损,农场给每吨糕点补助50元。
三、豆制品生产
1971年春天,开始豆腐加工。当时没有房舍,就挤在酱油车间,由1名工人每天生产百余斤水豆腐,有时也加工点干豆腐。
1973年,建立豆制品车间。生产工人增加至4人,产量有所提高,每月生产干豆腐70—80斤。
1976年春天,派人到哈尔滨市道外腐乳厂学习腐乳和素食制作。当年5月份开始生产腐乳和素鸡,年产腐乳9万块,素鸡每天生产50斤。一个月后,由于没有销路,停止了生产。
1978年由副业队管理后,农场每年给补助,维持水豆腐和干豆腐生产。腐乳因质量不太好,故只是间断生产。
四、酱油生产
1970年3月,团直家属连在没有厂房、缺少设备和技术力量的情况下,采用盐酸分解豆蛋白的方法,开始制造酱油。以满足当时全团居民的酱油供应。同年12月,粮油加工厂在仅有60平方米的木丝板房里,安装了年产80吨酱油的酿造设备。因厂房小,设备不全,故只能采用高温有盐发酵的方法生产。此法虽然没有低温有盐发酵法生产的酱油质量好,但是,由于认真选料,严格技术要求,使酱油质量达到二级品以上。
1977年,新建了砖瓦结构的酱油酿造车间。设计采用了天津光荣酱油厂的工艺流程,但在安装时没有采用,仍沿用原来工艺生产,加上原料质量上的改变和操作管理不严,酱油质量有所下降。
五、大酱生产
根据冬季时间长,蔬菜不足的实际情况,在酱油生产正常以后,于1971年1月份在酱油车间增设了大酱生产设备,年产大酱10吨。
六、白酒生产
1971年冬季,工副业连开始白酒生产。当时由于制酒的主要设备锡锅非常紧缺,所以采用了两口铁锅的土法生产。但出酒率低,经营亏损,在1973年底就停产了。
1975年扩建了酿酒厂房。由于规模大,怕原料供应不能满足,故迄今尚未安装投产。
1976年,九连畜牧排使用土法开始制酒,因质量差,一年后迫于停产。1979年购置制酒设备后,也因原料所限,每年只生产三、四个月。
1982年秋季,科研站食堂筹建了日产200斤的制酒车间,利用本站落选的下角粮生产白酒。经营尚有盈利。
建场(团)以来,制酒生产断断续续,至今未有一个长年生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