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七章 集体经济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69年,干部、职工的家陆续搬来后,家属积极要求参加劳动。党委根据家属的要求,结合新建场(团)劳力不足的实际情况,于同年11月份,将团直各单位可以参加劳动的20多名家属集中起来,成立了家属排,由蔡继琴任排长。生产连队的家属就在本单位参加劳动。
  1970年团直各单位报名参加劳动的家属达60多人,由于人员增加,扩编为家属连。管理股管理员祁传友兼任连长,孙世德任指导员,姜红英、蔡继琴,徐德琴任副连长。家属连除开荒种莱外,还增加了养猪、缝纫、修鞋等生产项目。1971年全连达到了80多人,下设3个排,增加了豆腐、酱油、废柴油更生等生产项目。同年,武文芳任指导员,张富姐任连长。生产连队的家属也先后成立了家属排,在本单位参加生产劳动。
  1973年,因遭受水灾,种菜亏损,农场先后又将豆腐、酱油、养猪等生产项目收回。这一年,每个工日只收入0.60元,因此,修理连家属首先提出回本单位,自己成立家属排。1974年春,加工连、汽车连家属又相继提出回本单位成立家属排的要求。此时家属连剩下50多人。在农场的支持下扩大了耕地,除种菜外,还种上了50亩大豆,获得了丰收。除此还承担了农场(团)的修路任务。
  1977年制材厂家属组织起来进行涵管生产。由于生产量少,年均收入只有200多元。1982年农场桥涵修建任务加大,需要涵管数量增多,她们由19人组成了一个小集体,与农场签订了涵管生产承包合同。为保证完成合同任务,每天工作时间达14小时,年终收入每人平均达到1020元。生产连队的家属排,除种植二亩地的蔬菜和经济作物外,农忙季节参加连队劳动。
  1978年,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农场劳力不足。1979年10月农场批准一批临改固。但多数家属没有转为固定工,全场的家属、临时工多达1692人。为此,在1980年,全场成立了39个大集体。场直地区成立了大集体大队,刘树信任队长。
  1981年10月份,临改固的家属又回到大集体。为解决她们的就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1982年春,汽车队与加工厂大集体合并.一共27人,在农场和汽车队,加工厂党支部的支持下,自筹集资金4200元,购置了面包烤箱和生产苫布的缝纫机,请来了生产肥皂和面碱的技术人员,先后开设了面包、苫布、肥皂、面碱等生产项目,当年人均分配900多元。
  1981年,十三队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的大集体生产队,把临时工都集中到那里去,刘伯祥任队长,李春刚任支部书记。
  1982年农场设立了集体经济办公室,负责管理全场大集体经济,主任刘金荣。
  1983年农场将集体经济办公室改为多种经营办公室,管理集体经济和多种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