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八章 水利

第一节 概况



  建场15年来,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水利工程设施也初具规模,为农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场地处挠力河,别拉洪河之间,大多数地块低平易涝,两条天然河道的存在,为农场内水的排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上挠一排干、二排干、三排干、四排干、五排干六排干、七排干、八排干和洪十二干、十三干、十四干,十五干、十六干,十七干、十八干十九干、北大弯总干等排水骨干工程,为农场大部分地块排除内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遇上降水量较大的年份,这两条河流也确实给我场增加了不少麻烦。比如:1973年和1981年两次大水,挠力河河水泛滥漫及沿河两岸,相邻地块多数被淹。特别是1981年河水出槽,洪峰流量达813立方米/秒,淹没土地近万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河水也漫延至十八队、三十四队大部分地块,使耕地无法播种。由此可见,排涝治水在我场尤为重要。
  建团初期开垦的大部分地块都是岗平地,地面坡降大部都在1/1500、1/2500之间,稍加排水措施即可开垦。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团部到各连队,尤其是较远的连队之间的交通问题。有些连队周围水线纵横交错,碟形水泡密布。每逢雨季不仅汽车无路可走,就是履带式拖拉机也难以通行,给连队的生产、生活等带来了困难。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应优先考虑道路修建,架桥埋涵,其次伴随着搞一些应急的排水工程:
  由于条件艰苦,技术力量薄弱,在修路、排水、架桥、埋涵等方面缺乏经验,给水利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实际困难。技术员赵光义和测量组的同志针对问题,刻苦学习,敢于创新,于1969年4月首先测定了“胜七”(胜利农场——七星农场)公路在我场的方位,落在现状图上,并以此为准绳,确定各连队的位置。又于1970年5月测得团部及各连队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