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房屋建设发展

第二节 房屋建设发展



  房屋建设是随着农场经营成果的逐步好转而发展的。建场15年来房屋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0年10月前),开发抚远第六领导小组,在王电源和罗忠轩二位组长的领导和直接指挥下,进行农场建设。进点后的最大难题是住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动脑筋、想办法,就地取材,采用多种形式,建造了结构各异的极端简易的房屋。为了尽快解决当时的住房困难,他们搭了部分临时性马架子。尽管困难很多,但广大指战员凭着建设边疆的满腔热情用勤劳的双手建设新家园。他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用草伐垛墙,泥叉墙、干打垒、拉合辨,都是草木结构的房屋。屋木的来源为就地取材,使用一些杂木杆。这种房屋经过冬春冻化及地面雨水的径流冲击,加上墙身不干,结果造成墙倒屋塌。当时红砖生产很困难,火炕烟囱全用土坯垒制,火墙用砖。(火墙的用砖一是从富锦县买,二是由四师承建单位供应)。
  第二阶段(1971年——1976年),大批知识青年陆续来团,人员骤增,而房屋结构也开始向砖瓦方向发展。先由营房股搞出设计,然后工程连施工。同时,按照各连远景村镇建设规划,将建材纳入基建计划,由团营房股按各连的房建任务供应各类建材,这样,逐渐改善了住房条件。各连自1969年,陆续成立了基建班,按连队的居民区规划和营房股的具体设计,建筑砖瓦结构的永久性房屋,由于人员的增多,住房相当紧张。当时红砖的生产,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各连队手工扣坯制砖和小型机械制砖,土窑烧剖,主要供应本连队的房建和维修用砖;二是砖厂烧制,供应团直各单位建房用砖;三是从外地购一部份红砖,搞营房建设。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砖瓦的需要量越来越大。故1975年,在四队沙包(现砖厂地址)建了一座18门均轮窑,年产红砖650万块,供应全场建筑用砖。从1972年开始,不再建筑草木结构房屋,连队职工也住上了砖瓦结构的房屋。团部地区先后建成了大修厂,商店、中学、机关、办公室、招待所电影院等砖瓦结构的建筑物。房建总投资猛增到2439.1万元。1974年盖起了1800平方米的机关办公室,1975年经验收合格交付使用。为了集中采暖,需修建35米高的锅炉烟囱一座,这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工程连当时的技术力量薄弱,几个老工人因身体不好,不能在高空作业,青年工人都是刚从三大城市来的知识青年,从没有砌过烟囱。根据这一情况,党支部反复进行了动员,做了周密安排。由副连长徐振奇顶班,负责施工技术,组织指挥,让青年工人大胆实践。当时的技术装备落后,工人们自制了一台卷扬机,解决了烟囱上、下料问题施工中,由于组织得当,保证了工程质量,也锻炼了参加施工的全体同志。
  第三阶段(1977年——1983年),这时农场经济状况好转,房屋投资逐步增加,到1983年,房建总投资达366万多元。新建住宅都有水泥地面,公共场所的建筑外墙面装饰为水刷石。地面为水磨石,内墙面为麻刀灰和油粉墙面,集中采暖。为适应较大工程的施工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基建队的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大胆革新,自行设计,焊制了4台砂浆搅拌机,两台卷扬机,又从外地购进了一台混凝土搅拌机和其它一些小型机械设备。
  随着文艺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至1980年,一队、三十二队、二队、三队、四队、六队、九队等单位先后建起了俱乐部。场部地区也兴建了3718平方米的俱乐部,总投资为130万元,可容纳观众1600余人。
  1981年兴建了职工医院楼,建筑面积为2480平方米,有80张床位,室内有下水道。同年又建了职工浴池600平方米。1982年兴建了职业高中教学楼2586平方米,总投资68万元。1983年兴建了红卫小学教学楼,总面积2230平方米总投资56万元。